2013年11月24日 星期日

聽音響的好年冬來了 - The best season for audiophile

火熱的845c!  在冬天裡終於可以不需要強制冷卻它
        其實音響系統的聲音一樣會有四季的區別, 這聽在沒有玩音響的人耳裡大概會聽不懂你在說什麼.  而你的音響四季是亞熱帶型, 四季分明; 還是熱帶型, 四季變化不大?  恐怕也有許多不同的典型!  先撇開心理因素不談, 從可以量測到的變數來看, 有一些變數的確會隨四季的變化而變化! 例如濕度, 環境溫度, 甚至是電源的負載.
        濕度直接影響到空氣的密度, 所以不同的濕度狀況下, 你的喇叭所推動的空氣"負載"其實是不同的.  甚至喇叭發出的音波在不同濕度的空間裡, 衰減的程度也會不一樣.  環境溫度也是類似, 環溫高些, 你的擴大機其實整體的熱平衡條件就和低環溫是不一樣的.  溫度也一樣會影響濕度的變化.  至於電源負載甚至是干擾的問題, 在台灣的夏天裡, 家家戶戶必開的冷氣難免對供電造成一定的負載.  更討厭的是, 不知不覺得提高了背景噪音!
        所以我會說冬天是發燒友聽音樂最好的季節, 一個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背景噪音.  背景噪音變小了, 許多音樂的細節以及躁動就更清楚浮現出來了.  這可是千金難買的好處!
你的音響聲音是否和Vivaldi的四季一樣四季不同?
        從音響的四季的角度來看, 即使是一套"穩定"的音響系統其實在氣候的變化裡, 聲音的平衡都有或多或少的變化.  或許你正覺得你的音響系統在冬天裡發出了令人讚歎的聲音, 可是到了夏天卻不知不覺變差了.  這時候你為了這個變化傷透了腦筋, 東猜西想, 是不是管子老化了?  是不是冬天剛換上的電源線run了一段時間變化了?  是不是唱頭老化了?.....其實或許只是聲波在不同季節條件下的物理條件起了變化而已.  所以此時千萬不要手癢馬上東換西換, 否則調整順了, 或許來年的冬天又覺得不好聽了!  哈哈.  給大家參考一下.
        當然不可否認的, 音響中電子零件的aging現象是存在的, 甚至人心理條件在不同季節也會有不同.  但季節變化對音響聲音的變化卻是不可忽略的.  現在的我甚至會為了不同的季節調整不同的唱頭設定(其他的部分盡量維持不動).  也是拜此所賜, 我也更進一步發現, 即使都是Decca唱頭, SC4E (Mk IV)和Decca vdH (Mk. VI)的設定其實是不一樣的.  舉唱頭放大(Nagra PL-P)的capacity loading來說, 在我的系統裡, SC4E我會設在220p, vdH會是470p.
        所以您的音響在哪一個季節最好聽?  我是希望能將音響的平衡在冬天裡調整到最佳的狀態, 才不會辜負先天條件最好的時節!

2013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談談黑膠播放的源頭(二) - Cartridge/transducer (II)

Decca London Jubilee 1k Hz square wave (by Stereophile)
        類似的唱頭測試資料, 很奇怪的是只有找到這一張由Stereophile針對London Jubilee所做的1kHz的squarewave!  所以真要比較各家唱頭(transducer)設計的先天優劣, 還真的很難比較!  也或許這裡頭的變數太多, Stereophile後來好像也沒有再針對任何唱頭發表類似的測試資料; 因為光是唱頭是沒法直接測試square wave, 首先要用刻片頭刻下測試音軌, 然後唱頭要正常循軌得要有工作搭配正常的唱臂, 然後唱頭的輸出需要經過RIAA等化後, 才有了這樣的資料.  如果是MC, 恐怕要要經過一段MC放大....所以這張square wave其實有了許多的"變數"(失真)參雜其中, 似乎很難找到一個比較優劣的參考點.
        先排開刻片時就留在唱片溝槽裡的失真(比較母帶), 其實黑膠燒友無時不刻在面對的就是如何不去干擾唱頭發電系統對溝槽資料(震動)的拾取, 以及對產生的微弱電流, 小心翼翼的由唱頭輸出, 經過唱臂, 訊號線, phono stage (RIAA), 最後到與CD輸入對等的line preamplifier.
        那我們來一張Philips LHH1000的1kHz square wave來比較一下吧.
Philips LHH1000 CD的1k Hz square wave (by Stereophile)
        我無意用這樣的量測資料來做什麼樣的結論, 因為電子學並非我的專業.  但從量測結果, 以失真的角度來看, LP似乎不會比CD高明!
        回到剛才提到唱頭拾取與訊號產生的過程, 第一個部分就是機械結構在主宰; 如果以唱片溝槽裡刻下的震動資料為原音, 任何來自於外部(唱臂, 唱盤, 唱頭共振, 甚至環境回授等)干擾到針尖與唱頭發電機構拾取溝槽訊號的部分就是音染與失真!  所以大家就不要奇怪, 同一個唱頭在不同的搭配與環境裡可以有截然不同平衡表現.  但要排除這些干擾又是何其的困難!  因為黑膠燒友很難找到一個參考點, 再加上五花八門, 各出奇招的唱臂唱盤設計, 到底哪一種是正確的?  而且黑膠燒友最後聽到的都是前面一大串干擾失真(或多或少)後的結果!
USD 35k的Vertere唱臂
        那如何知道怎樣的設計的唱盤或是唱臂是比較正確的?  這個問題很難有答案, 因為就好像問有沒有最好的擴大機一樣; 要有答案還是必須先回到它的規格與功能來探討.  最近在這一期的音響論壇(2013, 11月)看到一篇前Roksan老闆TM談到他新的唱臂設計的理念.  他提到第一個讓我訝異的觀點是, 他認為唱片內圈聽起來比較差, 並非是唱臂循軌失真所造成, 而是由於唱片內圈訊號(震動)的密度高於外圈, 一般唱臂在這裡無法提供唱頭一個穩定的基礎所以造成失真.  第二個他談到唱臂對於不同頻率應該要有不同的行為, 他認為在音頻訊號範圍裡(16Hz以上; 其實這已經是一般系統無法重播的領域了), 在唱頭針尖拾取振動時, 唱臂應該要全然"不動", 讓唱頭拾取機構盡情的拾取溝槽訊號; 而在16Hz以下, 唱臂應該是要唱頭移動, 以排除16Hz以下的訊號進入到唱頭的發電系統.  這聽起來有點矛盾!  但這也的確是唱臂設計的難處所在!  所以唱臂愈靈敏愈好?  這也似乎說明了為何許多唱臂都選擇了加入阻尼系統.  有經驗的膠友大概都會有調整適度的阻尼, 甚至加重唱臂的慣性質量可以增加中低頻的份量.  而超級靈敏的氣浮唱臂為何又畫蛇添足的加入油槽阻尼的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  但真要像TM所說, 用被動的機械的方式能夠精準的控制16Hz以上以及以下有截然不同的反應, 這恐怕也難以做到(或許他的超貴新唱臂真的做到也不一定).  以避免干擾唱頭訊號拾取的觀點來看, 唱盤的rumble就必須愈低愈好.  這個部分以現今機械加工的水準來看應該問題不大.  一台相對低價的Project唱盤大概都可以做到-80dB.  用老唱盤的朋友就必須小心點...像我的TD124, 有沒有設定30Hz cut off就有非常大的差異.  當然還有就是唱臂/唱盤對外來震動的免疫力以及自我排除振動的能力.  所以不難理解對唱臂/唱盤系統不同的機構, 或是避震處理都會有很大的變化.  但相對必須小心的是其實你或許是帶入不同的音染.  而愈敏感的transducer對這些變化就愈critical.
有多少人真的能夠完全釋放Ikeda 9?
真空吸附唱片以克服彎曲唱片對唱針拾取訊號的干擾
        所以相對於唱頭的transducer在拾取音頻訊號時, 唱臂與唱盤理論上是必須相對的"靜止不動"的!  如此唱針拾取到的震動才是刻片頭刻入唱片溝槽的原始訊號.  正確的唱盤/唱臂設計, 我相信最終極的目標都是想達到如此的境界.  
        而第二部分就是將唱頭transducer產生的微弱電流傳輸到前級.  以這個觀點來看, 這個傳輸路徑中, 應該是阻抗愈低愈好, 以免造成訊號的損失.  我個人因為嘗試過唱臂線直焊唱頭所帶來的巨大音質差異.  所以這個路徑上, 接點是愈少愈好, 導體材質要更講究, 訊號線也不適合拉得太長.  這也是我不太喜歡用舊式獨立唱頭蓋的設計.  多了一個唱頭蓋, 前後增加了多少的接點, 有興趣的人可以算算.  而在這個路徑上拔除一個接點, 或是換用正確更好的導體, 甚至是降低接點之間的阻抗或是Eddie current, 對音質的逼真度以及能量釋放速度的改善真的是太大了.
減少接點損失的設計的例子
        我個人的經驗是, 當你愈來愈能夠避免這些外來因素對唱頭拾取的干擾時, 你會覺得愈來愈多的唱片都很好聽, 而且我相信不論你用的是MC或是MM或是MI....都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