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9日 星期六

音響喇叭擺位的標準?

Live vs Studio Recording
        這篇文章當然與Karajan沒有關係.  採用這張照片其實至少有一個意思.  那就是現場演出, 與我們聽到在大部份錄音室錄音下的演出, 其實是很大的不同.  因為在錄音室下的演出, 藝術家們可以有機會在剪接, 後製過程中"打造"出心目中最理想的詮釋版本的呈現!  而這裡在硬體與環境(Studios)的條件下就必須先有一個"平坦"的標準或是"鏡子", 提供給藝術家們揮灑.  所以, 聆賞者也需要一個相對"平坦"的鏡子來映射當時藝術家們揮灑的意境.

        最近有機會參與某音響大師調整一套相當高級的系統的過程.  頗有感觸.  我不談論其中細節, 也不希望以主觀喜好的角度來看此大師喇叭擺位調整的結果是好或是不好而是希望討論是否有可以回歸到標準化以及量測的層面.
        第一, 大師主要以CD音樂作為調整標準.  我個人也是贊同.  因為比較起黑膠重播中的諸多變數, CD的確相對單純以及標準”.  但可惜的是, 調整過程中仍以耳朵聽感為主, 而沒有輔以量測做參考.
        第二, 大師調整離開後, 我以儀器佐以白噪音確認調整後的頻率響應的變化.  結果發現原來20-20kHz還堪稱平坦的響應, 現在可以清楚看到100Hz以下快速衰減.  8kHz以上也呈現衰減.  

        誠然, 喇叭與空間的interaction是相當複雜.  只要是空間許可, 我也會試著調整喇叭的位置以求得一個比較平衡的位置.  再者的確在我有限的經驗裡, 頻率響應平坦的確不見得一定好聽”.  每個音樂廳也不可能會有20-20kHz平坦的表現.  硬體也是如此. 例如, 理論上, 我可以把手上不同的盤帶機使用相同的標準帶校正它們的頻率響應在+/- 1dB(甚至更低)的範圍之內.  但它們重播同一卷帶子的表現卻又是, 在聽感上有相當程度的不同!  這是怎麼一回事?  我想這個問題相當複雜, 我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不過, 許多的擴大機/console在頻率響應的表現上, 甚至可以到+/- 0.1dB!  可是大家都知道每一台擴大機都有它的調”!  這裏當然還有許多有趣的現象可以討論.  例如, 我偶爾會聽到許多發燒友(也包括我)會形容一套系統的聲音, 高音上不去, 低音飄在空中沒有沈下去”…… 可是這一套系統用量測設備來看, 高音可以很平坦的延伸到20kHz, 低音也可以到40Hz以下才開始衰減…..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或是因此可以忽略或是跳過頻率響應的確認?

        從人的聽覺生理響應來說, 我們的耳朵的響應的確離平坦相當遠.  所以頻響平坦不一定好聽, 我的確同意.  也因此在專業上, 有所謂的A-weight的加權做量測上的修正.  我們現在來看看頻響不平坦的情況下會發生什麼事.  假設我使用一組標準的麥克風錄下一台狀態良好的演奏鋼琴(也假設這個錄音在後製過程中沒有做EQ以及動態壓縮).  此時我們使用一套頻響不夠平坦(聆聽位置)的系統來重播, 舉例說, 50Hz衰減了10dB.  意思是說, 以能量(音壓)角度來看, 我聽到的重播在50Hz的音壓, 只有現場麥克風位置所聽到0.361倍(如果是有後製的情況, 就是製作人或是音樂家所聽到的0.361倍)!  請注意!  我沒有談論好不好聽.

        另外, 我們來探討一下, 使用某些CD(甚至是黑膠)中某些音樂頻段的量感”(耳朵聽起來)來調整喇叭擺位會面臨什麼樣的情況?  首先所有發燒友要知道的一個事實是, 市面上你應該找不到沒有經過動態壓縮處理的商業媒體(CD or LP or …).  動態壓縮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 為了讓商業媒體在家用的環境聽起來是適當, 原始錄音中比較大的音壓片段會被調整成比較小聲(這是其中一種動態壓縮的方式).  也因為動態壓縮的方式有許多種, 你所聽到習慣量感”, 其實與真實的情況會有差距.  而且除非你是錄音師, 或是有原始錄音母源, 否則你沒有參考標準可以知道正確性”.  從專業的角度來說, 如果一個Mixing or mastering studios, 在工程師的位置上, 無法達到一個相對平坦的頻率響應的條件, 大概很難說服客戶將錄音交給他處理.

        家用環境與專業錄音混音室有相當的差距.  我們聆聽音樂的心態也與專業工程師有很大的不同.  但頻率響應就像是一面鏡子.  一面平坦的鏡子或是哈哈鏡或是霧鏡會給你不同的鏡中世界!  也不會每個人照鏡子都看到是帥哥美女(如果有這樣的魔鏡存在, 那我們每天早上照鏡子應該都會心情很愉快).  因此, 我們可以說, 頻率響應平坦與好聽與否沒有相關.  因為好聽是主觀意識,沒有共同的標準.  我們應該說, 建立在相對平坦響應條件下的"好聽"是比較有意義的方向.

        “好聽其實是一個模糊, 主觀, 沒有標準的字眼.  甚至隨著個人的成長而有不同的好聽”.  也因此, 發燒音響圈子裡, 充斥著許多模糊的形容詞與流派, 甚至邪魔歪道.  即使是評論專業, 也拿不出一套放諸四海的標準來告訴我們一套音響, 或是一台擴大機, 甚至一條線材的優劣或是對錯.  於是乎, 眾眾發燒友也就習以為常, 理論不太說得通的, 也可以理直氣壯起來……. 因為只要我認為好聽就可以了!  

        那有沒有一個在科學上可以被證明, 可以被量測到的標準或是方法來評斷音響重播的優劣我個人認為是有的也正在進行開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