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Decca vdH (based on Mk. VI) |
Decca唱頭自從1951年確立它獨特於其他廠牌的設計之後, 逼真的中音重播與細節表現, 超大範圍(scale)的動態反應以及超高速的瞬變, 一直到六十年後的今日, 其表現仍然是各樣唱頭設計之中的翹楚.
是怎樣的設計理念之下造就Decca唱頭獨一無二的地位, 而能夠歷六十年的歲月而不衰? 我整合了一些能夠在網路以及論壇中看到的資料, 在這裡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第一點是特殊的無阻尼橡膠(damping rubber)的針桿設計.
 |
Decca針桿(摘自SoundFountain) |
不管是MM/MI/MC頭的設計, 基本上都必須使用阻尼橡膠(damping
rubber)來作為支撐以及限制針桿位置的結構裝置. 也因為此阻尼橡膠的使用, 無可避免的會對針尖所拾取出來的震動, 造成或多或少的延遲和干擾.
上圖所示的就是Decca特殊的鐵製(iron)針桿. 嚴格來說, Decca唱頭是屬於MI (moving iron)的設計.
而一般人認為Decca唱頭是無針桿設計, 其實是一個美麗的誤解, Decca的工程師只是把這形狀特殊的針桿擺在唱頭內部, 而只露出針尖的部分(類似Ikeda 9). 而針桿這樣的設計以及藏於內部的結構, 其實是為了另外的設計考量(第二點後續).
 |
可以看到針桿末端的固定結構(摘自網路) |
 |
Decca vdH on Cantus linear arm (唱頭幾乎貼在唱片表面, 只露出針尖) |
此”眉毛”形狀的針桿的末端是被”夾住”固定以保持正確的超距. 再由一條線(string)綁住針桿的前端位置以固定針尖的位置. 也由這樣的結構, 避免了damping rubber的使用.
所以Decca唱頭的針桿/針尖其實是在”繃緊”的狀態, 只允許些微的左右與上下的運動. 也因此造就Decca唱頭快速靈敏而且幾乎沒有延遲的瞬變反映, 而這樣設計的代價便是需要比一般唱頭更大的線圈以及更強的磁鐵來維持足夠的輸出.
 |
固定針尖位置的拉線(string)以及些微露出的針桿, 摘自網路 |
第二個設計的特點是, Decca的工程師希望將所謂的”發電機構”(線圈與磁鐵)盡可能的接近震動起始的位置(針尖), 達到最直接, 最少時間延遲的能量轉換.
 |
Decca Mk. V/VI內部結構(摘自網路) |
 |
比較清楚看到針桿上方的兩支magnetic pole (摘自網路) |
圖中所示有三個線圈, 可以看到針桿直接由中心穿過的下方線圈是負責轉換水平方向的震動. 而上方的兩個線圈是負責轉換垂直方向的震動. 另外可以看到由上方線圈中心穿過的兩支magnetic pole, 以大約45度的角度來到針桿的上方(即眉毛型針桿轉折的地方). 如此的發電結構確保針尖拾取的振動在第一時間以及最短距離下被轉換為電氣訊號.
 |
Decca Mk. IV; 負責垂直方向轉換的線圈是傾斜的與Mk. V的垂直擺放不同
(可以看到magnetic pole指向針桿上方的位置) |
Decca唱頭獨特的suspension和轉能設計, 似乎也造成它搭配唱臂上的困難. 一般認為Decca頭要搭配中高質量的唱臂比較不會出問題, 而搭配正切臂似乎是絕配. 音響的設計能夠經歷六十年的驗證而不衰的其實並不多. Decca唱頭雖然有不同時期的產品, 但基本上它們都是源自於同樣的設計理念, 只是因應技術與材料的進步而進一步改善它的成果. 我個人認為, 如果你是類比的狂熱愛好者, 應該要找機會試一下Decca唱頭, 品嘗一下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