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S Varese DAC |
Aries Cerat Contendo II Horn |
今年在Munich Audio Show一鳴驚人, 接近1.8M歐元的Aries Cerat超級系統Contendo Ultimate全系統. 雖說貴到離譜, 但就好比超級遊艇的市場, 再貴都會有富豪買單, 但設計如果不夠霸氣漂亮, 沒有質感與貴氣, 肯定賣不動. 這套Contendo II比Magico Ultimate Horn設計的更有質感. 其氣勢讓我想到同樣來自南歐的超級霸氣後級, 應該也仍居價位榜首(2.2M歐元)的變形金剛, "核子"反應爐等級的Pivetta Opera Only amplifier.
2.2M Euro Pivetta Opera Only Amplifier |
說到這些神獸級音響, 發燒友即使買不起也會覺很high. 我也不知覺high到偏離了主題......
怎麼說是雞同鴨講呢? 一是聽覺在生理上是很不準確的. 負責聽覺的感受"毛細胞"約有3500個. 這個數量比較起超過一億個感光細胞的視覺來說, 那真的是"微不足道". 所以視覺所產生的感覺會更寫實, 更接近實際現實世界的情況. 也因此, 不同人(正常人)對同一個object在視覺感知後的描述不會有太大的差異. 例如它的形狀, 顏色, 遠近等, 甚至其上的文字(如果有的話). 更甚者, 我們可以從人的表情感受到相似的表達. 也由於視覺在演化中相對重要, 以及寫實. 對於視覺的生理機制也研究的比較"透徹". 聽覺的生理機制的了解與研究, 相對比較困難與緩慢.
二是人腦在一個當下所能專注的"點"是很有限的. 舉例來說, 當我們凝神傾聽獨奏小提琴的表現時, 我們可能就不自覺忽略了其他樂器裡的細節. 當一個複雜的管弦樂曲在進行時, 我們其實無法同時掌握所有的音樂訊息. 能夠掌握多少, 或是偏好, 這有些是先天的, 有些是後天的影響. 受到良好訓練的音樂家能夠當下掌握的細節與全面性, 肯定比一般人來得多(這是研究證實的). 這也就是我的經驗告訴我, 一套音響的重播, 十個人在當下會有十種不同的"取樣"與"掌握". 有意思的是, 人當下是可以被"引導"的. 也就是說, 當下如果有人提醒大家他聽到了某種的特質或是差異, 我們的大腦會被引導去注意這一個或許是之前沒有被注意到的特質或是差異. 能夠注意到多少特質或是差異, 這與每個人的先天與後天訓練有關. 這或許也解釋了"金耳朵"的存在. 老練的發燒友也比一般人更能分辨不同音響硬體的差異(但不一定是客觀的).
三是聽覺是虛幻的. 當發燒友從一套音響系統(加上空間)感受到一個"栩栩如生"的音場或是"結像"時, 其實這個音場或是結像是在他的大腦裡發生的現象. 這個音場或是音畫或是結像你無法使用量測儀器在他的音響空間裡被"丈量". 更麻煩的是, 這樣的音場/音畫/結像是沒辦法像是看電影一樣按下Pause來定格. 這樣的音樂幻象是瞬間產生與消失的. 所以我們必須用記憶或是印象來描繪這樣的幻象. 而且我們每一個人"內建"的聽覺產生與比對的資料庫是不一樣的.
因此, 由以上三點, 發燒友之間的雞同鴨講就發生了. 像是在發燒友間常會聽到的對話, “比較亮", "音場更寬更深了", "高音比較硬", "數位聲比較明顯", "這個有真空管的味道", "低音鑽到地底了", “聲音更厚了", "中音有點縮", "聲音更有權威感", "小提琴有高貴感", "這個背景比較黑",......等等等. 當然, 我不是說這些形容沒有意義. 因為它們都是我們絞盡腦汁擠出來形容我們所"直覺"感受到的. 其實以我的角度, 這些的形容在背後裡都有一篇文章. 只是麻煩的是, 我們之間並沒有一個客觀的對照表來轉換與正確理解這樣的形容. 所以你說的高音到底是"多高"? 音場是有幾米寬幾米深? 數位器材播出來一定會有數位聲? 所以我們會發現,發燒友間的討論通常很熱烈, 但大部分是各說各話. 當然, 這個現象也早被注意到. 所以許多音響評論者會以類似"音響十要"的分類給分, 嘗試給出一個客觀的評論. 但是效果仍然有限.
Spinorama measurement |
技術上對影像的品質是比較容易掌握, 以及有客觀的標準. 例如我們使用兩個不同display來展示一個相同的影像(例如, 畫作). 我們可以很客觀的使用各種的數據來比較兩個display的品質. 例如, 畫素, 色溫, 色域, 對比, 亮度等. 我們也比較容易用先天更具有寫實能力的視覺系統來感受這兩個display之間品質的優劣. 音響系統中的喇叭的重要性, 就好比影像系統裡的display. 而喇叭的表現能力, 我們也可以使用一些客觀的量測結果加以判定(例如,Spinorama). 但是這些量測與我們腦海中的幻象還是有一些距離的. 當我們認為聽出某些音響表現的差異, 例如換電源線前後, 我們仍然很難以確認這樣的"差異"是真實的發生, 或是只是腦中的"感覺"在作怪, 也就是這差異只是發生在我們的"幻覺"裡? 因為這樣的條件下, 我們可能無法使用儀器量測出系統前後有什麼差異! 當然有些發燒友信誓旦旦(包含我)說差異的確被感受到, 但數據派的人士會說, 這樣的"感覺差異"是無法通過客觀的ABX測試. 因為以科學的角度來說, 科學設備的靈敏度遠超過人耳, 如果儀器測不出來, 人耳不可能聽得出差異, 只是腦子裡"幻想"差異發生了.......... 那到底是有差異還是沒有差異?
讓你不自覺心生嚮往的封面設計(或是舞台設計) |
那這與High-end在high什麼有什麼關係? 我覺得每個發燒友不知覺在腦海中供奉著一座音樂的聖殿..... 我們買軟體, 換硬體, 調東調西, 搬來推去, 廠商不斷打造各式產品, 其實都是在不知覺中幫助我們裝飾, 打造腦中的拜魯特神殿, 追求能在其中綻放的一縷絕美音樂所帶來的瞬間, 反抗著時光, 帶著我們離開世俗的干擾. 所以研究指出, 大腦聽音樂所產生的快感, 與我們吸毒, 做愛, 吃巧克力都一樣來自大腦裡的快樂中樞...... 所以High-end到底在high什麼? 為什麼它們不斷打造沒有最貴只有更貴的器材, 製造粗如蟒蛇的線材, 堅如坦克的擴大機, 重如泰山的喇叭, 珍稀貴金屬打造的唱頭, 可以抵抗九級地震的轉盤等? 難道這些作法真的可以在音響重播的技術上取得有效的突破? 或是它們其實"私底下"是在服務與滿足我們腦海中的快樂中樞? 所以High-end音響販售給我們的, 或許不是技術而是潛意識的滿足與快樂?
Mahler 8 recording plan by CBS |
那要如何避免溝通上的雞同鴨講? 發燒音響的領域裡一直有許多光怪陸離的現象. 音響做為一種讓我們感覺到快樂, 紓解的手段, 隨著自己的感覺並不是件不對的事. 但必須小心它脫離了現實太多. 發燒友不一定要成為科學家, 但或許去了解一些基本的技術事實會讓自己得到可以更客觀判斷的能力. 因為音響從錄音到重播系統都是建立在非常紮實的技術理論之上. 太過偏離這些技術理論的說法或是產品, 我們首先需要懷疑與仔細的驗證. 人的感覺產生其實都是經過大腦裡的黑盒子彙整後浮現於我們的意識層, 所以它們通常是非理性的. 但這不是表示不同的音響之間沒有差異(理性上或是非理性). 我們應該要客觀(理性)的去評估, 某一種的變數(唱盤, 擴大機, 喇叭或是線材)所能帶來的差異大小. 其實, 以技術面來看, 音響重播系統裡最關鍵, 也問題最大的環節就是訊源與喇叭. 這也與我的實際經驗吻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