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side the vinyl groove |
玩黑膠比起CD是很麻煩的! 也絕對不是一台唱盤唱臂唱頭接起來, 放上唱片就可以享受這樣簡單. 當然, 也會有聲音, 或許也不難聽, 但如果想這樣就可以從此"陶醉"在黑膠的世界裡...? 在我看來, 可能是一個"噩夢"的開端而已!
如上一篇所提到的,
黑膠播放的源頭在於震動的轉換. 在現實情況下, 其實
黑膠播放受到各樣共振干擾或是污染的情況, 可能比大家想像的還來得大! 所以以整體罐頭音樂的"無染重現"來說, 黑膠也不是如此輕易就可以全面擊敗CD系統! 再加上黑膠播放是直接接觸拾取震動(除了日本的鐳射唱盤
ELP turntable外), 就會有實際磨損, 接觸面積, 壓力(針壓), 以及循軌能力等的情況必須面對. 實際上來說, 就是黑膠要清潔, 針尖必需常常清除沾粘的污垢, 有些二手黑膠的表面噪音或是炒豆聲特別大...等等. 我們這一次來簡單看看LP唱片上記錄資料的音軌溝槽以及不同的唱針設計.
|
實際黑膠音軌的照片 |
(九) 唱片的溝槽. 首先, 溝槽的寬度與深度, 取決於刻片頭的條件, 我相信這有一定的專業規範; 也不一定就是愈深愈好, 愈寬愈好. 因為刻入的資料最終還是必須由唱頭的針尖來拾取. 對於溝槽資料的部分, 大部人比較會忽略的有兩個:
|
Cutter head |
第一, 早期刻片所產生, 也無可避免的溝槽變形失真. 這是因為鑽石刻片針在塑膠母片刻下紋路後, 膠片冷卻後無可避免的會有一些熱脹冷縮的變形現象! 所以其實您所聽到的絕大部份類比LP唱片, 其實在成型上已經有一次無可挽回的失真發生. 這個問題一直要到80年代, Teldec開發出DMM (Direct Metal Mastering)的技術後才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有趣的是, 這已經進入到數位錄音的時代! 而諷刺的是, 在早先的黑膠二手市場, 數位版的黑膠, 或是DMM刻片的黑膠, 反而是大部份發燒友所"刻意忽略"的一個領域. 但事實上, 在今日更精進的黑膠播放系統以及know-how下, 已經有一部分人開始發現, 也驚訝這些DMM刻片的黑膠版本所能呈現, 更"自然無染"以及"逼真動態"的效果. 所以, 你現在看到唱片內標上印著"DMM"的字眼時, 請開始考慮是不是應該買下它....雖然它或許不是ED1....或是您覺得DMM不好聽時, 是不是應該先考慮一下是否有環節出了問題...?
|
不同針尖形狀所接觸音軌溝槽的位置以及截面積是不同 |
第二是許多人可能沒有瞭解到, 其實唱片溝槽不論深淺, 所帶有的"資料"都是一樣的. 也就是說, 您的唱針接觸到不管是溝槽側面的哪一"個"位置, 以訊號資料來說都是一樣的!
|
ELP laser turntable的工作原理示意圖(摘自ELP website) |
這也是日本ELP鐳射黑膠唱盤, 為何選擇讀取溝槽偏上方的位置, 因為這個區域是相對上, 實體唱針所比較不會接觸(磨損)的區域, 所以相對上, 資料量"保存"的會比較完整!
|
各樣針尖不同的形狀, 請注意, 大小並非是一樣的 |
(十) 唱針的種類. 大多數的燒友都會"同意"不同針尖設計會有不同的聲音; 例如早期的圓針, 中音特別好聽; 或是vdH針尖高頻細節以及延伸是它的強項...等等. 但這真的只是因為針尖形狀大小設計不同, 所帶有的"固定特色"? 或是單獨以針尖接觸位置這個變數來看, 不同的針尖其實只是搔到不同的"癢處"? 純就以針尖的功能來說, 各家不同設計的針尖形狀, 其實主要就是想盡辦法要更適當的"接觸"唱片溝槽內的資料面, 如此才能將被刻入的資料更完整的以震動的方式拾取出來, 再由唱頭的發電系統轉換出電氣訊號. 當然, 這裡有一些先天的限制, 例如, 拾取的針尖不能如刻片針一樣“重刻"破壞了原本被記錄的溝槽; 接觸面積(針尖接觸溝槽的面積)愈大, 或許對振動拾取有幫助, 但相對的, 所造成的磨損可能也更大; 另外針尖形狀精確打磨的技術也隨時代在進步. 早期的針尖都是形狀單純的圓針或是橢圓針, 直到"後期"才有可能實現各式各樣的針尖形狀, 像是Shibata, Gyger, super fineline, vdH, paratrace...等等! 當然除了形狀外, 針尖也被盡量小型化. 為何? 當然是為了能夠更"深入"溝槽, 並且取得"適當"的接觸面積! 請看下面的各式針尖形狀大小的示意圖, 還有一個重要的數值(E), 就是接觸面積大小.
|
各樣針尖大小, 形狀, 接觸音軌面積的差異圖 |
有幾個觀察, 第一是現代針尖由於接觸面積的變大, 所需要的針壓也就下降許多. 各位如果有玩早期唱頭的應該都知道, 例如我的Decca Mk. IV, 原始針壓(elliptical tip)的規格都是3g以上, 可是換了新一代的paratrace針(類似vdH), 針壓就必須降為1.8g. 第二是新一代的針尖設計大部份都更小, 形狀更"尖銳"化, 這也是以前有人戲稱vdH針用不好會傷唱片(其實是不會, 我Decca vdH用了多年, 一些片子常常重複播放, 也不覺得會有損傷的情況). 第三是, 雖然新一代針尖都變小了, 但由於更優化的形狀設計, 接觸溝槽的截面積反而都變大了!
|
早期接觸面積較小, 所以必須施以較大針壓 |
當然, 針尖還是要有適當的體積去卡在溝槽之中, 否則循軌上也會有問題. 例如下圖中的type 2 & 3是無法成立的, 也容易刻傷唱片.
|
Type 5是比較理想的針尖形式 |
而現代針尖可以接觸到更深的溝槽位置, 其中一個用意不外是可以避開舊唱片中上層常被播放的位置, 以及降低表面刮傷對拾取的影響. 所以有用過超小型針尖的用家, 第一個可能會感受到的就是播放的聲音更乾淨了, 也比較不會受到表面輕微刮傷的影響. 另外一個可能會有的缺點就是, 針尖比較容易髒! 不過, 這只要清洗唱片得宜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得以接觸到更深, 沒有被磨損過的溝槽位置, 以及更大的接觸面積, 所能得到的好處是更進一步釋放唱片內所保存下來的資料, 以及更大的資料量! 所以回到前文提到的, 圓針或是vdH針的"特色聲音", 其實並非如此. 決定聲音特色主要還是在於唱頭(transducer)的設計, 針尖大部份只是扮演接觸溝槽拾取資料的角色.
|
實際針尖與音軌的狀況 |
所以黑膠真的比較"正確"? 您到底挖掘出多少, 或是什麼樣的, 被記錄在溝槽中的訊息? 或許下一次您在朋友系統下, 同一張唱片卻有截然不同的聲音表現時, 您可以有更多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差異的原因在哪裡, 以及如何更能夠釋放黑膠唱片的完整魅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