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1日 星期五

外接獨立磁頭放大前級群英錄 - First Impression on latest Doshi V3.0 tube tape stage

ATR-102 head direct out to latest Doshi V3.0
        當我們在讚嘆好的盤帶音源帶給我們如臨現場的真實感之時, 其實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 這些Master recorders都至少是30-40年前的設計.  更遑論50-60年代真空管設計的C37或是M10/V86/87.  以技術的角度看, 這些機器的確是集當時的尖端科技於一身.  甚至以物料成本以及耐用度的考量來看, 其"豪華"和"奢侈"的程度, 也讓現今許多號稱"High End"的音響產品為之瞠目結舌!
       但這些1970-80年代的設計, 難道在今日仍然無法超越?  從歷史回顧, 類比磁帶退出主流, 是因為80年數位時代的來臨.  也正是因為如此, 類比盤帶機的相關技術與開發, 美國的Ampex就在1970年尾的ATR-102, 歐洲Studer也在1980年代的A820/A827達到最高峰, 也畫下了句點!  由類比磁帶的formula來看也是如此, 因為現今使用的“新"磁帶, 其實配方與30年前是一樣的!
        當然, outboard tape stage (磁放)的概念並非是現代才有的.  早期德國Telefunken的Master Recorders一直是維持Tape Transport和磁放分開的概念.  而當時的Ampex或是Studer雖是大西洋兩邊的霸主, 但他們畢竟是要考慮量產的可行性, 以及集團的獲利.  所以當時有許多唱片公司, 或是最頂尖的錄音室, 已經開始打造最符合自己需求, 更高級的Reproduce/Record的放大線路, 也就是tape stage.  Decca/EMI/Philips/TELDEC...等皆是如此.  甚至Mark Levinson就以Studer A80RC為主體, 配上ML自己的Audio部分, 而成為傳奇的ML5.  這個"傳統"也延續到Cello Audio.  Cello當時也配合Audio Suite, 而推出磁帶放大的P6 modules.  John Curl也為Wilson Audio的A80RC打造了UltraMaster的tape stage.  英國的EAR, 美國的Manley.....等, 也都有專門設計的tape stage.
Mark Levinson ML-5 Audio modules
Cello P-603
Manley Audio tube tape stage
EAR Yoshino's custom tape stage
        而以近代最新開發的磁放前級來說, 應該起自與美國The Tape Project有淵源的Bottlehead的Tube Repro以及傳承自Cello Audio的King Cello.  以及本文的主角Doshi Audio.
Bottlehead Tube Repro
King Cello's tape stage
ATAE's LNP-3 tape stage (Cello P603 & P301 inside)
        當然, 歐美還有許多的磁放前級, 我就不一一點名了.  不過這些新世代的磁放, 大多以播放為主, 並沒有提供錄音的部份.  因為他們主要的市場是家用Audiophiles, 而非專業錄音市場.  以技術角度看, 磁放是很接近唱頭放大的.  但因為市場的有限, 目前廠商對於磁放的設計開放, 與唱放是有相當大的差距.
Doshi V2.0 2020 latest version
        為何標題中提到"Latest" Doshi V3.0?  因為這一台Doshi可能是Nick Doshi在2020年的第一台, 在新曆年後, 第一時間寄來台灣.  另外,  如何引出磁頭訊號, 是想要外接磁放前必須克服的第一個問題.  這裡因為使用ATR-102的transport, 所以我們先準備了ATR Service製作的Head Direct Out Boards來引出磁頭訊號.  其實很簡單, 就是使用一片特製的dummy board, 使用相同的接腳設定, 取代原本的Audio Board, 直接導出來自磁頭的微弱訊號.  然後接入Doshi的input.  這樣的方式可以完全避免對ATR-102做任何的更動.  可以隨時回復為ATR-102的原始狀態.
ATR-100/102 head direct out card
        當然這裡和唱頭一樣, 因為我們都是處理非常微弱的訊號, 所以接線最好不要太長, XLR平衡的方式理論上會優於RCA, 以及地迴路的處理以將哼聲降到最低.
        聲音上, 第一印象是, 在音樂的真實活生感, 更大的音場, 細節與動態的輕鬆度, 新世代的設計的確往前跨出一步.  不過, 目前仍然屬於Burn in階段, 可以繼續好到什麼程度, 以後再update.  值得一提的反而是, 這樣的外接磁放系統, 因為不同的接線, 以及使用條件, 頻率響應必須重新做校正.  我原本認為不會有太大的偏離.  因為這台Doshi在寄出前已經針對Flux Magnetics磁頭的條件做過微調.  沒想到, 標準帶一上去, 還是跑掉太多...... 所以在類似的微弱訊號(磁頭或是唱頭), 任何的容抗, 感抗的變化都會產生匹配的問題.  更改後必須重新進行校正.  還好磁放都有預設的高低頻調整, 可以微調.  可是黑膠唱放呢?  有多少人會在換了唱臂線, 或是調整容抗阻抗後, 甚至換唱頭後, 真正放上標準訊號校正片來檢查頻率響應是否平整?  即使你發現了偏離, 基本上在唱放中也無能為力, 因為它們根本不開放給你調整!  所以我們以前常常聽到同一顆唱頭, 或是同一條線材, 在不同系統下有不相同的"感受"..... 或是你驚嘆於某一顆唱頭在你系統唱出了天籟....... 那時我們都說是"搭配"或是調整的高下, 其實一個根本原因可能是你並沒有先讓彼此的條件回到一個"客觀"的狀態!
        以整體條件來說, 現代設計的磁放的確是更上一層樓.  也希望有更多的高手開發出更多優秀的產品, 讓大家有更多的選擇.........(煉金師有在起心動念中........)
New entry.... Merrill Audio Master Tape Preamp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