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

磁帶與我(二) - 盤帶機標準的追求; Reel to Reel & Me (Part. 2) - Refurbishment & Calibration

MRL tapes - 所有盤帶機校正的源頭
        接上文, 頭既然洗下去, 除了軟體的收集, 最直接要面對的就是硬體的問題.  硬體的問題主要分成兩個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硬體功能的保持與維護. 第二部分就是硬體的標準與校正.  
Studer A80R transport mechanism

        由於盤帶機是複雜的機電加上控制軟體組成, 對於非機電專業的我是無能為力的.  除了盡力了解盤帶機運作的algorithm, 方便做機器故障時問題的判斷, 真正的整理, 維修只能仰賴專業人士.  也由於當時相當於自己孤身入叢林, 身邊無人可問, 所以當時我是非確定專業整新保養並且校正的機器(也就是要附有相關的測試資料來證明機器的狀態已經回到出廠規格), 我是不會買的.  可惜的是, 台灣這個部分似乎有些斷層, 所以導致我引進的盤帶機都是來自歐美知名的專業工作室.  要知道, 這些專業盤帶機動輒四五十公斤起跳, 如果機器不夠穩定, 光是搬入搬出就整死你!  我常對人的形容是, 這些盤帶機都是有年紀的, 就好比你買一台三四十年的古董車, 你如果很天真的以為鑰匙插了就可以上路, 那結果一定是淒慘掛路.  所以如果你自己不是機電出身想自己買來整理, 或是天賦異稟, 想碰運氣在網路上買到正常的盤帶機, 機率可能和零差不多.  我自知自己能耐, 所以一開始還是小心為妙, 貴一點也是專業的know how與工錢.  不過各家工作室功力仍然有高下之分, 加上跨洋運送仍然會有些變數, 還有一開始因為自己不熟悉出了一些洋相, 但這些的確可以降低你的風險.  
        好消息是, 經過這些年的磨合以及玩得人比較多了, 有能力維修保養這些專業盤帶機的老師傅慢慢浮出檯面.  但我也觀察到, 因為機器的不穩定與維修的困難, 這些年來也的確"洗掉"了許多盤友的耐性, 而離開這個圈子.
Head alignments

        第二個部分是盤帶機的校正.  說實話, 一開始玩還沒有意識到這個部分的重要性.  一個原因是沿襲之前黑膠的習慣...... 之前玩黑膠播放, 除了用個唱頭校正的尺規來確認唱頭安裝位置外, 其他的部分大多是"自由心證", 意思是玩家聽起來好就可以了.  雖知道有標準唱片的存在, 但從來不會拿來使用, 為什麼? 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唱放前級根本不開放你做相對應的調整.  所以黑膠很好玩, 也把大家玩死..... 簡單說就是黑膠播放裡, 大家根本不談"標準", 也因此百家齊放, 各玩各的調, 廠商們也因此皆大歡喜.... 令人高興的是, 這些年來, 許多資深膠友開始重視這個部分, 願意讓量測數字說話.
Tape Project Master Copies

Ultra Tape Master Copies

        意識到校正必須自己掌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 當時遇到一些不太合理的現象.  例如, 當時為了確認"真正"母帶的效果, 購入一些Tape Project, Analogue Production等由專業人士製作的母帶拷貝.  但是在自己的系統上卻沒有發出"該有"的聲音..... 到底是他們的母帶(RCA, Mercury...等)就只是如此? 還是我的盤帶機有"問題"?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當時拿到Reiner的天方夜譚(Ultra Tape from Analogue Production), 可是聽起來居然"只是"普普"的.... 當然, 現在知道這個母拷的效果是非常驚人的好.  這有點像是我早期聽黑膠, 黃標的DG總是沒有英國EMI, Decca的溫暖豐厚, 雖"偶有佳作", 但一般來說還是偏瘦硬的聲音.  但玩著玩著, 隨著硬體的進步, 以及對調整正確性的理解, 黃標DG開始展現她們魅人的聲音, 以及穠纖合宜的體態與動態.  想起來, 這裡的原因當然不只有一個, 但與黑膠播放的正確理解與調整是脫不了關係的.  而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盤帶的重播!  當我對盤帶機的狀態掌握得愈好, 會發現昔日許多被懷疑的磁帶錄音拷貝開始展露它們應該有的光芒.  也愈能清楚判斷它們的品質.
deVito's tapes; I guessed their sources were Vinyl and made for broadcasting program.

        另外一個必須自己面對校正的原因是, 即使從國外買入已經校正好的機器, 也無法確定運送過程以及未來不會產生偏差.  實際的問題就是, 如上述天方夜譚的例子, 當你取得一份磁帶, 你是否有十足的信心不會誤判她的品質?  這對我非常重要, 因為市面上有非常多的拷貝管道以及來源, 你如何可以客觀的判斷他們的品質是有達到專業母拷的水準?  一是他們的母源對不對? 二是他們的拷貝過程有沒有問題?  你如果沒有夠"中性"和"重播能力"的機器是很難判斷的.  當然我所謂的"中性"與"能力"的確需要一些時間的投入與日積月累的lesson learn才能達到.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要求你的重播機器必須要"標準", 那就是對許多老帶子而言, 有時候你只有一次播放它的機會, 錯了就沒有機會重來. 因為它播放後就已經毀了.  所以, 建立一台重播能力強大並且標準的盤帶機一直是我的主要目標. 而且這台機器對磁帶操作與播放所產生的磁帶磨損必須最小.


        當初為了搞懂如何校正盤帶機, 以及相關的技術規格, dB, dBu, Flux等, 以及如何使用訊號產生器, 示波器等, 的確花了不少精神, 當時也被MRL種類繁多的標準帶搞到頭昏腦脹.  不過, 最後還好是"苦盡甘來".  而且, 設計良好的專業盤帶機(經過適當的保養與整新)是非常穩定的.  以我的經驗, 校正好的專業機, 以一般家用音樂欣賞的條件下, 你大概兩年都不需要擔心校正的參數會跑掉. 
Measuring results of Studer A816 after refurbishment & calibration

        另外, 如同一開始提到的機器的功能維護以及維持.  盤帶機機構與電子部分的整理, 保養與調整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是必須在進行重播與錄音校正之前就要到位.  通常這些可以在S/N, Distortion, WOW & Flutter等的量測數據看得出來. 全機bearing的更新, Re-cap所有電解電容以及更換容易故障的老舊零件等是整理機器的基本.  這些是專業工作室都會進行的動作.  你當然也不一定需要懂得磁頭的校正, 目前台灣有不少玩家都熟悉這些步驟..... 這些種種, 其實都比我九年前的環境好上許多.  
        當然以今日的眼光, 這些昔日的"霸主"都還可以更上一層樓.  這可以參考我之前對我A80R Reproducer進化的相關文章.  而重播能力的提升, 代表的就是可以從同樣磁帶"萃取"出來的資訊會更完整.  以磁帶技術的角度來說, 錄音的技術(將磁通量"印"在磁帶之上)是比重播的技術(讀取磁帶紀錄的磁通量)更早成熟. 但不經過"重播", 我們無法知道"錄音"的狀況.  也就是說, 重播能力其實會限制了我們評估錄音品質的能力. 因此當我們使用重播能力更強大的機器去讀取相同的磁帶, 我們會更接近這個錄音文本.  其實這就是許多唱片公司對許多經典錄音進行re-issue的其中一個原因.
        因此標準, 重播能力強大, 對磁帶磨耗要降到最低, 就是我對盤帶機的要求.  當然, 錄音能力也是另一個重點.  不過, 相對上它的難度比較簡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