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日 星期六

十方音樂劇場 - 如臨現場 母帶音樂會感想 - 兼論"聲音重播"


Studer 900 CH preamp
不知不覺中, “如臨現場 母帶音樂會”在十方音樂劇場已經舉辦了二十場. 雖非場場門庭若市, 但慶幸的是都有一小批愛樂朋友固定來捧場. 甚至是每週三晚上變成是我期待的時刻, 因為可以在一個更自由的環境, 與愛樂的朋友一起欣賞音樂, 也的確因此對音樂的藝術有更深的體驗. 真的是獨樂樂不如與眾樂樂.
今時是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因此資訊如何的呈現變得更為重要, 否則很容易變成過眼雲煙. 加上年紀已過半百, 手上收藏的的這些寶貴訊源, 讓它們在適當的條件下分享給有興趣的人, 可能比敝帚自珍更有意義些.

十方音樂劇場小廳; B&W 803 speakers
因為我並非音響硬體業者, 所以我希望能夠更focus在音樂的展現, 而非音響的比較. 有意思的是, 十方音樂劇場的空間其實相當大, 但是十方劇場自備的B&W 803小型落地喇叭, 加上我準備的古董QUAD 405-2後級, 在相當大的音壓播放下, 即使是面對馬勒二號的終章, 或是在杜蘭朵公主劇力萬鈞的場面下, 也能臉不紅氣不喘的將音樂充滿整個空間. 我想讓許多來聽的人很驚奇. 也讓我重新反思音響硬體的諸多層面. (註: 當然硬體規格可以更好, 但目前力有未殆)這也是我之前在CD或是LP上無法得到的.
作品的總譜是2D的, 而這裡希望是4D的閱讀(3D空間加上時間)音樂. 藉由嘗試釋放母帶級訊源裡的所有資訊, 讓作曲家希望有的音色差異, 層次, 各聲部的行進, 展開與對比, 最微柔的表情到激情的能量與動態對比, 都得以”如實”展現給聽者, 讓聽者”回到”當時的”現場”. 更甚者, 如果是一個優秀的錄音母帶, 你甚至可以聽到比現場更多的音樂細節. 因為我們不可能坐在現場麥克風的位置, 或是指揮台上聽音樂會. 這是我舉辦母帶音樂會最主要的目的. 讓經典的演繹錄音更完整的呈現. 所以雖然分享的都是很經典的音樂,我卻像是發現新大陸一樣看見作曲家作曲更大更完整的意圖。(註: 不過, 如實如音樂廳的全尺寸動態對比是不可能的)

TFK M21 + Studer 900 + QUAD 405-2
不過, 十方音樂劇場的小廳也非完美. 可能是當年這個空間是設計給打擊樂團練習用, 整個空間完全沒有做吸音的處理, 因此造成殘響過長. 如果用在音響重播, 會讓高音能量過強, 甚至會掩蓋到許多高音的細節. 以不做空間更動的條件下, 我只能使用Parametric equalizer (Studer 900)來降低這部分空間效應對重播的影響. 還好經過數次的調整, 目前針對大型管弦樂曲, 或是交響曲的效果尚可接受. 但對於獨奏鋼琴, Chamber music或是弦樂四重奏等類型的音樂, 還需要努力. 這也是我暫時不排此類型音樂分享的原因. (關於專業等化處理器的介紹, 請參考這一篇)

TFK M21進駐十方

每個人追求的聲音特質不同. 可惜目前也沒有一套客觀而且符合科學的方法來評斷音響重播的好壞.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調整與適應所得到的經驗, 我在這裡分享幾個關於音響(聲音)重播的想法給大家參考(註: 因為我之前也沒有處理這樣大的空間與音壓的經驗):

1. 音響重播的音壓. 大部分的音響系統, 如果要重播接近真實樂器的音壓而且不吵是個挑戰. 首先當然要先克服隔音的問題. 否則鄰居先來和你翻臉. 另外一個原因是音源. 家用媒體(CD, LP等)都經過動態壓縮處理. 並且是優化在一般家庭音壓的條件下. 硬要開大聲, 通常會開始吵不耐久聽. (關於不同訊源的動態壓縮處理, 請參考這一篇) 開大聲會覺得吵的原因, 通常是訊源, 重播系統的中音域有問題, 重播系統的高音太突出等....

2. 每個人追求的聲音特質不一樣. 但如果討論什麼樣的音響特質會讓人覺得比較像真實樂器的聲音? 我的經驗是, 動態對比, 瞬變速度, 以及正確的基音與泛音的比例. 動態對比以目前音響擴大機或是喇叭的能力來說, 不是問題. 何謂瞬變速度(Transient response)? 我的定義是發聲由無到有的時間. 音響硬體處理瞬變的能力, 以我的經驗來看, 也就是用耳朵聽起來, 的確會有不小的差異. 瞬變處理能力好的硬體, 會讓人聽起來音樂更活生, 更3D, 甚至背景更黑.... 但可惜的是, 這好像沒有辦法用規格數字來顯示(我不知道). 舉例來說, 我曾經比較數台頂級的盤帶機, 它們的S/N比相差無幾, Distortion, W/F, Crosstalk等都比出廠規格好很多, 但其中一台就是聽起來更活生, 背景更黑. 音樂浮現在空間之上的感覺就是更真實.... 可是我還不知道為什麼...... 唯一比較有把握的是, 似乎線路更簡單, 訊號經過的stage愈少, 瞬變能力通常會更好.

Spectrum of real violin when playing 440Hz
至於基音與泛音的比例. 愈接近自然樂器的發聲結構, 人腦在辨識它們就愈"輕鬆". 如果重播出來的聲音, 泛音"宣兵奪主", 大腦就會陷於判斷的混淆, 聽起來自然會比較累. 這在小提琴的表現特別重要(可以參考這一篇). 我個人對錄音壓縮動態的感受是, 經過動態壓縮, 中音域(基音)細節與音色辨識度就變差了. 尤其在中提琴, 木管樂器的音色, 銅管宏亮但是渾厚的聲音就不容易表現得出來.

3. 音響重播的音場. 一般發燒友會誤解, 喇叭愈大可以呈現的音場愈大. 其實不見得相關. 大喇叭通常會放在相對大的空間中使用, 這或許是錯覺的原因之一. 我的經驗反而是訊源. 訊源的資料量愈大, 愈容易呈現大的畫面, 而且塞滿整個音響的空間. 就好比8k的大畫面需要8k的影像來填滿. 1080p的影像當然也可以投射在一樣的8k大畫面, 但就會顯得"單薄"或是"空洞"了. 好的母帶級媒體就像是8k的content. 只要喇叭的位置不要太離譜, 自然就可以將音樂的內容塞滿在音響的空間. 而所呈現的音場不只是大, 而且音樂的細節充滿在音場之中.

最後當然要感謝張己任老師無償的音樂解說, 以及十方音樂劇場幾乎無償的提供場地, 讓這樣分享的活動可以繼續辦下去. 也希望有機會可以提昇目前所欠缺的音的"質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