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30日 星期一

Highend音響到底在High什麼? (一)名號與外貌進化篇

 

Hart Audio 24k-Gold Speakers
        個人認為音響產品的命名學應該相當困擾當今High end音響品牌的Marketing人員.  因為為了符合年增一年的身價, 常用的Reference, Master, Performance....等等已經不夠看了, 除了再加上Statement, Ultimate, Extreme....外(或是以上的合併使用, 例如Reference Statement, Ultimate Master等等), 甚至幾年就升級一次的Reference 1/2/3........, 以及諸界神明的名號被請出使用也不意外.  

Pivetta Opera 120,000W Amplifier
        猶記得我的學生時代, 當時的ARC, CJ, ML, FM等High end Audio, 也大都是以簡單的型號為名, 鮮少會掛上"Reference"的名號.  當年十來或是二十多萬的身價已經是到"頂"..... 但就在全球經濟持續上漲的趨勢下, 以及M型的市場分佈, High End音響的身價也"悄悄"的突破百萬, 再破千萬, 而同時各式樣的Reference, Master, Statement等型號便如雨後春筍般紛紛冒出.  因為如果不是"Reference", 怎麼可以開口要百萬身價?  問題廠商總不能永遠只賣一個"Reference"賣下去吧.... 好吧, 當然Master Reference就應運而生, 也順理成章的要個三四倍的身價.  以此推論, 未來Reference of Reference or Ultimate Reference的誕生就一點都不令人意外了.  但眾多的"Reference", 意思就回到了, 其實都不是"Reference"!?

        當然名號定了, 市場價格也翻了好幾翻, 總不能還是期待用之前"寒酸", "儀器級"的外觀來"滿足"這些尖端客戶吧!  所以各樣奢華, “不計成本", 動輒上百公斤的外觀機箱自然就成為標準配備了!

        這些"外在"演化趨勢其實不難理解.  有趣的是, 從此大部份的廠商也鮮少提及"內在線路或是技術"的突破.  浮誇的名號, "不計成本"的外觀加工, 可以抵擋"核彈"的結構, 奢華材料的使用等等, 其市場的操作手法, 已經與其他"Luxury Goods"無異.  平心而論, 很難說哪個是"雞", 哪個是"蛋".....這其實是市場演化的"自然"趨勢.  這些High end音響商也必須在變動的市場區塊中找到自己可以生存下去的位置. 也因為如果他們如果要選擇不"隨波逐流",結果應該就是"滅頂"一途.

        也因此想到台灣本土的眾多音響品牌廠商.  台灣的市場其實有限, 要以台灣本土市場撐起一個品牌, 是有相當現實難度.  想做大, 勢必走向世界. 也因此必須"同流"於目前High end音響的趨勢.  名號與"外在",反而是必須先"High end化"的重點.  以"貌"取人?  是的, 這就是當下High End Audio的第一要素.  

        誠然, 音響的美學也隨年代在改變.  在當年, 鑑聽級的器材已經令人肅然起敬.  但現今的High End音響美學卻儼然"凌駕"於專業鑑聽級之上.  所謂鑑聽級的"無染"對High End美學來說已經是不夠看了.  似乎如何"有染", 或是怎樣染得漂亮精彩, 才是各家High End廠家如何區隔於其他"Reference"的重要關鍵!  

        如我一般, 大部份的愛樂發燒友對此等High End & Luxury Audio Products只能"仰之彌高"了.  但我的經驗告訴我, High Price並不一定等於High Quality.  我們也不是這些Luxury brand所Target的對象.  對一般預算有限的愛樂發燒友, 或許此時反而應該更去注意音響技術的"本質", 也就是基本的原理.  我是希望用這樣的角度來看這些Super Luxury & High End Product. 畢竟除了名號與外貌之外, 這些廠商還是必須端出真正的牛肉, 否則不可能持久於市場.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