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少為人知的法國鑑聽系統 - Elipson

1962 Elipson Religieuse B 3 ways speaker
        美國有WE/ALTEC/JBL..., 德國有Klangfilm/Siemens/Telefunken..., 英國有Tannoy/Goodmans/Vitavox...., 而同期的法國則有Elipson系統!  法國的錄音體系以及相關技術, 甚至音響系統似乎始終自外於世界潮流, 也顯少被雜誌媒體所介紹.  但對資深的唱片收藏家而言, 法國唱片品牌, 像是Pathe Marconi, Charlin, Erato, Astree/Valois, VEGA等, 其錄音的成就以及設計都會是令人愛不釋手.
        也多虧這一篇Inner Audio的介紹文, 讓我恍然大悟!  原來Cabasse的Le Sphere是其來有自.  不過在195x/196x年代, 世界各地仍然積極發展號角鑑聽系統的時候, 看到這個奇特, 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的Elipson球形喇叭, 還真的會有時空錯置的感覺!
Alien behind French vintage studio

2016年3月2日 星期三

Neumann W444a vintage fader

Neumann W444a mono active fader
        因為玩盤帶的緣故, 慢慢也開始對最前段錄音或是刻片的設備產生興趣.  不過, 這裡頭的複雜度以及品牌名門, 可能真的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大概是稍對錄音有瞭解的人都知道德國Neumann在錄音專業領域裡的地位以及名氣.  上從麥克風到錄音刻片console以及刻片設備, 甚至喇叭, 幾乎所有黃金時代的類比錄音都和它脫不了關係.  而這W444系列的線性音量控制模組, 就是這些Neumann console裡不可或缺的一個模組....
Neumann W444 STA stereo fader
Neumann N20 console (download from Web)
        當然一個錄音console的複雜度, 不是專業人士根本無法駕馭.  我們一般看熱鬧的人士, 只看到一堆五顏六色的旋鈕, 霧煞煞不知所以然.  對我來說, 或是以音樂重播的角度來看, 這裡頭最吸引我興趣的就是其中的EQ和fader modules.  對向來以"simple is best"的發燒友來說, 對這樣複雜的錄音console可能會開始皺眉頭.....但其實這些是功能上的必然.  當然, 也有不少著名的唱片品牌或是錄音工程師, 奉行"simple is best"的概念, 盡可能縮短或是精簡錄音的路徑, 以求達到最好的錄音效果.
Neumann W444 STA circuit
        EQ module比較複雜先不談.  我先下手的是線性音量模組.  我想先以此為基礎, 裝一套只有輸入選擇以及VR的簡易前級來試試看.  其實日本人非常早就開始使用類似的專業音量模組來做音響用的音量控制.

        而這些專業音量模組分為兩種, 被動式(passive)以及主動式(active).  被動式音量模組是不需要供電, 就類似我們常見於前級裡的音量旋鈕.  而Neumann W444系列的音量模組是屬於主動式的.  也就是它必須有power supply供應電源, 模組之中除了VR外還會有一個放大前級, 提供一定dB的增益.


W444a內部
        由於錄音工程的要求, 這些早期的模組都是結合當時最尖端的技術與一絲不苟的工藝, 以及最高級的元件來設計打造, 以達到當時最高的規格.  甚至其中某些元件的品質, 放在今日可能也難有匹敵, 像是變壓器以及音量模組.  即使像是今日被視為high end必備的波段音量旋鈕, 早在195x年代的專業領域裡已被大量採用, 甚至做得還要更精密!  在當時最前段的錄音工程裡, 每一個環節被專研以及務必達到規格以及耐用度極限的精神, 不是今日一般high end音響產品所能夠媲美的!  現今High End常常掛在嘴邊的"不計成本"的口號, 較諸於早期專業的設計只能說是慚愧.
可說是傳奇的德國Eckmiller W85被動式VR module
        當然, 這樣的模組能夠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這就是我現在最好奇想要知道的.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世界最精準的唱臂循軌校正尺規; AccuTractor - Most accurate and reliable protractor design

AccuTractor
        的確不太好調整, 但是為了達到足夠的"調整參考標準",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實際操作下, 使用適當的放大鏡來輔助, 其實是可以清楚判定的.  當初設計時, 本想一口氣做到0.06mm以下, 但考慮到實際使用的便利性, 還是取了一個中間值 - 0.08mm做為最後產品規格上限.
AccuTractor
        為何我敢說這是目前全世界最準確的循軌校正尺規?  一是因為它的"刻線"達到0.08mm以內, 是一般印刷或是車床沒有辦法做到的精細度.  事實上, 應該有機會做到0.03mm....因為唱針的直徑大概會在0.02mm以內.  但這做出來可能許多人會看不到線, 所以第一版還是取中間值, 希望在實用性上是可以被操作的.  第二是三角定位的中心設計.  一般圓孔形設計, 存在著先天的問題, 就是圓孔直徑必須做得大一些(否則, 你套不進您唱盤的spindle), 但這就是圓孔設計的致命傷!  為什麼?  因為你每一次擺上去的位置其實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 對於只有0.02mm的針尖, 你如何用校正線徑是0.2mm, 以及有先天圓孔不準的尺規來做校正?  甚至圓孔開孔時的中心偏差(二次加工下, 要與校正中心線100%吻合的機會是很低的)!
        精準與實用性有時是天平的兩端.....但如我之前所說的, 唱針/唱臂的調整本就不是輕鬆就可以到位.  如果你想要達到更精確的調整....沒有辦法, 你就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也必須要有合適, 夠精準的工具來進行調整!
        AccuTractor詳細介紹與規格書請看這裡.
Handmade oil printing protection covers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聲音的名字 - The Name of Sound

Corner of Chinese House
        說來慚愧, 細數自己中國音樂的收藏真的是少得可憐.  西方古典音樂倒是雜七雜八一股腦聽了三十多年!  這是為什麼?  除了自己不自覺得崇洋媚外心態之外, 中國音樂的傳播與市場似乎始終就不是主流.  在類西式文化的洗腦與主導下, 我也似乎從來不曾回頭認真看待中國音樂. 雖然在中途有幾次對中國樂器的聲音產生興趣.....但當時主流的, 可以在市場找到的"中國音樂"媒體, 多數充斥模仿西方古典音樂的痕跡, 雖然可以看得出中國音樂努力想融合西式古典音樂的形式來開拓中國音樂的新形態, 但對我來說, 總是有著不中不西的遺憾!
GuQin - The oldest string music instrument of China
        當然, 以我有限的中國音樂的經驗以及了解, 要談何謂中國音樂是太輕率了.  而我的目的也並非在此.  對當代的音樂創作者, 我相信不論東方或是西方, 使用的素材是西式或是中式, 都在嘗試消化過往已經發展成熟的"曲式", 嘗試創作出新的形式或是"聲響", 來反映對當代(或是當下自我)的"凝視".  有趣的是, 在最近幾次的經驗中, 我似乎感受到西方現代音樂追求新的聲響實驗所想表達的意境, 與我在幾次比較純粹的中國音樂體驗中所感受的, 有些不謀而合!
九霄環佩 - 著名的唐代古琴; The most famous GuQin from Tang Dynasty
        最近在幾次的古琴音樂欣賞下, 這些古老的古琴曲子, 似乎調性, 旋律早已經"支離破碎', 曲式的發展更是無跡可尋, 發出的聲響雖是"古老", 但呈現出的對比以及單純卻又是變化多端的聲音, 卻是橫越千年時光, 直接切入現代.  另外聆聽董教授的作品"逍遙行"的錄音, 那劃破空間的響板所營造出的效果, 就像是穿越時空, 由深山空谷傳來的頓悟之聲, 恆古不變!
董榕森教授的紀念CD, 收錄有董教授演奏南胡獨奏的良宵, 以及董教授的作品"逍遙行"
董教授公子所設計的CD封面
        有趣的是, 中國音樂的曲目總喜歡帶著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 像是良宵引, 梅花三弄, 逍遙行.....就像是題在中國山水畫之上的詩.  你大概看不到一首古琴奏鳴曲第一號之類的作品!  這些中國音樂的名字似乎比較像是一個引子, 一個開頭或是一個場景的前言....就像是我喻某某在某年某月某日來某地尋訪某友不遇, 甚悵!  反觀西方音樂裡, 標題音樂反而是少數.  奏鳴曲, 組曲, 重奏曲, 交響曲等等層不出窮.....要貝多芬想出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的名字, 搞不好比要他想出這三十二首奏鳴曲中所嘗試的曲式變化還要困難! 樂譜上密密麻麻的豆芽, 音符如爆炸般散開, 旋律曲式峰迴路轉, 再加上作曲家細心的定義.....反觀中國的音樂家卻仿佛是在拿捏, 思考, 小心翼翼的將一個個音符加以定位, 如何營造從音的展開直到消逝的效果.....西方的音樂家像是想把自己心中爆炸般的情感一股腦的塞進聆聽者的耳中.....中國的音樂家卻仿佛像是演奏給自己聽.........

李白 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 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 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 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 秋雲暗幾重

        中國音樂的方式與意境似乎與中國的"文人畫"類似.  我從來不曾在一幅中國的山水畫之中看到藝術家太深的自我情感, 有的只是藝術家對畫的格式, 技藝, 以及對想融入的大自然的嚮往.  中國音樂似乎也是.  不過由於對聲音的認知, 還是較諸視覺更抽象些.  而東西方對樂器的發展肯定在精神上也有相當的不同.  在我有限的瞭解中, 中國的樂器似乎在"音量"上的發展不像西方那樣有興趣.  在本質上, 我個人以為中國音樂雖然也在描繪自然聲響, 但不會像西方的管風琴以壓倒性的能量讓聽者臣服於聲響之下; 中國的音樂家似乎想透過音樂的形式來融入自己嚮往的"自然"之境.  當然, 現代中國音樂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 在曲式規模上也日漸龐大; 由於音樂演奏會的形態以及新舊東西文化的差異, 這樣的變化或是改良是可以想像的, 但這似乎漸漸遠離了古代中國"琴棋書畫"所希望追求的意境!

        這些不著痕跡, 似傾訴卻又不帶感情, 古拙卻又直達人心的聲響, 對現在的我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想想看自己三十多年的西方古典音樂的歷程中, 舉例來說, 這三十二首貝多芬奏鳴曲就不知道聽過多少遍了....而這歷程中, 我愈來愈瞭解貝多芬?  或是愈來愈瞭解貝多芬的時代? 還是愈來愈接近純粹聲音的藝術?  亦或是體悟到更深刻的人性?  也體會了不同演奏家的風格差異?  當然, 藝術的目的與意義是一門像人生一樣長的學問.....但這簡單純粹的中國古典音樂裡, 反而它似乎想帶著我去聆聽自己的內心!

        PS.  此篇紀念一捲穿越時空無意中到達我手中的民國七十四年的民族樂展紀錄以及董兄饋贈的董榕森教授珍貴的音樂記錄CD.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穿越時光的聲音 - 民國七十四年社教館"民族樂展"實況錄音

The 1985 master was carefully played by A80
        錄音的魔力便是在此!  因為它拒絕臣服在時間的限制之下.  所以因緣際會下, 這一捲1985年, 也就是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的實況錄音, 穿越了三十年的時光而來到我的手上.  聽起來感覺上就像是現場裡一個角落放上了麥克風, 用聲音記錄了當時現場的所有聲響.  而在三十年後的今日, 重播它, 就像是用音符, 用聲響般, 一聲一響的來重建當時的社教館裡的氛圍.  非常的真實.  
Chinese music....once upon a time 
Chinese manual of 1985 concert

        比對了當時的節目單, 才發現原來這一捲母帶只有記錄了大約三分之二場的紀錄!  感慨的是, 中國音樂的推廣與市場的被忽略, 讓今日的樂迷要找到高品質的中國音樂錄音來欣賞, 是如此的困難! 也不知從何下手.  這本該被妥善保存的珍貴資料卻又是淪落民間, 甚至下卷紀錄不知仍在何方!  磁帶記錄雖然可以持久, 但畢竟不如黑膠般一般百年不壞.  文化的傳承與保存的可悲處境可想而知!  而這些寶貴的磁帶資料, 在今日缺乏適當重播設備以及know how來對待下, 臣服在時間限制下的dead line也即將來到!
The concert had been re-created in 2016, at 古殿樂藏.

2016年1月16日 星期六

Nagra IV-S把玩 - What a precision and portable recorder by Nagra

Field recorder vs Master Recorder - Mini but sounds BIG!
        和Studer A80, Telefunken M15a這樣的大傢伙相處久了, 一開始操作Nagra還真有些不太習慣.  第一就是上帶馬上就會"卡卡"的.  這不是說Nagra有問題, 而是因為操作面積變小了, 一時不習慣, 雙手還會打架.  另外就是Nagra由於是攜帶式的考量, 固定盤帶的方式就是用類似螺帽鎖緊固定的方式, 來避免任何滑動或是掉落的可能性發生.
Inside of Nagra IV-S
        第二是Nagra是單馬達設計, 回帶或是快轉的速度, 真的是挺慢的.  不過這實在是非戰之罪.  便攜式的設計本就有體積以及重量, 甚至耗電量的限制;  這只要習慣就好.  而且你考慮到如此小的體積裡, 塞入了麥克風前級, 播放/錄音線路, 鑑聽喇叭一顆以及功率放大線路, 3.75/7.5/15ips三種速度可調, NAB/CCIR playback EQ切換, 穩定的磁帶transport機構(包含一顆Capstan motor), 別忘了裡頭還有約三分之一的空間要留給十二顆一號電池的空間.....我真的很難想像在1980年代, 沒有強大電腦工業設計程式的協助下, 還可以整合得如此漂亮; 你不得不佩服當時瑞士的工業設計能力!  關於快轉(FW)的部分, 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 Nagra IV-S只有在內藏的鑑聽喇叭在"Playback/Monitor on"的情況下, 才允許FW的動作.  而且只有大概是比15ips還要快那麼一點點的快轉速度.

Playback/Record preamp just behind the metal shields/ Single capstan motor & belts
        第三是Nagra制式的input/output端子不是使用一般常見的XLR方式(麥克風輸入的部分是), 而是使用Tuchel/banana的端子.  不過, 兩組的輸出(一組是7-pins的Tuchel, 一組是Banana方式)是值得稱讚的.  輸出也有兩種: 一種是Direct, 不經過Nagra本身的前級VR, 直接將Playback磁頭的訊號輸出; 另一種就是可以經由前級VR來調整輸出大小.  兩種的切換也非常方便, 直接在前面板上切換.  錄音的部分要小心的是, 由於Nagra的錄音放大是採用電流放大的方式, 所以使用的錄音訊號線是必須加上電阻做限流控制, 如果直接使用一般的訊號線, 會很容易損壞錄音線路! 所以千萬不可使用沒有限流電阻以及阻抗匹配過的訊號線!!
Custom current-limited input cable for recording
Playback speed/EQ can be selected from top panel
        當然, 大家最好奇的是Nagra的聲音到底好不好?  錄音部分我還沒有試, 不知道.  但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 以Nagra的技術能力, 要做出難聽或是不正確的聲音, 可能比好聽還要困難許多.  雖然目前搭配的輸出訊號線以及電源線都只能是原配的細線, 但它的表現已經讓我眼睛一亮!  尤其它的中高音音色充滿"誘惑"般的魅力, 會讓你想把音樂一直聽下去.  低音的能量與層次也和它迷你的體積完全不吻合!  真不愧是field recorder之王!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是, 比起A80/M15a, 由於單馬達的設計, 會讓Nagra IV-S的磁帶控制張力沒有辦法那樣穩定以及偏低(這從倒帶和快轉就可以看得出來).  而偏低的張力設定, 似乎對一些脆弱的老帶子來說是件好事!  而且理論上對磁頭表面的壓力以及損耗會低一些.
Not afraid of super high end vinyl machines...
And digital machines.....also
        我非常好奇的是, 如果這一台Nagra配上更好的線材(不一定要貴)以及電源, 甚至是使用電池供電的情況, 再把一些老舊的電容更新, 聲音可以再好到什麼程度?  並非Studer/Telefunken不好, 但Nagra的確帶來一種不太一樣的小家碧玉的品味!  事實上, 以Nagra IV-S的精工和完成度, 可說是瑞士鐘錶級的藝術品, 而且以目前市場的價位來說, 絕對值得有品位的發燒友來收藏一台!  上回巧遇大倫兄, 驚覺Nagra播放母帶, 再搭配一台禮聲的MarValve真空管耳擴, 就是一套地表最強, 音質大概是天下無敵的桌上"迷你"系統了!
As input source of MarValve tube headphone preamp - excellent quality!
        I am ready to go......and you?

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Play and Replay

Recording and Replaying
        偶然搜尋到這一張歷史Akai video recorder的廣告. 愈看愈覺得有味道....雖然當時用性做為吸睛的主題, 但標題"Play and Replay"一句, 對我來說, 仿佛解脫了生命對無情時間的無力抵抗! 不是嗎? 不論是聲音或是影像, 自從科學發展出可以記錄以及加以重播的技術, Audio & Video領域的發展就仿佛火山爆炸般迸射開來. 遠古的人們一向只能用記憶, 文字, 繪畫來記載的模糊印象, 現在可以輕易的, 用更鮮明的方式加以保存, 甚至隨時可以取出回味. 更甚之的是, 有些人居然可以在有限的區段中, 扮演視覺或是聽覺的上帝.

雖然擺不掉商業, 但這其實反射了人們始終希望可以重來的想像與幻覺! 以及對時間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