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真實"的拉赫曼尼諾夫 - The deepest soul of Rachmaninov

Sergei Rachmaninoff: A Lifetime in Music
        看完這本"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人生", 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有一次拉氏在德國聽到Richard Strauss的管弦樂作品, 深深佩服Strauss的管弦樂技法, 然後意有所指地說, 比起Strauss的音樂, 讓他感覺到自己的作品被演出時, 自己仿佛是"赤身裸體"的!  這一席話其實道盡了拉氏的藝術本質和自傲.
        或許是因為1918年便離開祖國, 終身未再踏回故土, 始終是一副鬱鬱寡歡的臉孔, 似乎讓人無法與他譜出的淒美絕倫的旋律聯想在一起.  說到拉氏旋律的洗腦功力, 對我來說真的是威力無窮, 每每聽完他的作品, 他的主題旋律總是會停留在我的腦海之中, 兩三天揮之不去!  稱之為餘音繞梁絕對不是誇張(例如現在, 死之島貫穿全曲的, 如在黑暗深處爬行的低音旋律就會掠過腦海).  但難道拉氏只是一個沿襲俄羅斯憂鬱美學的旋律製造機而已嗎?
Rachmaniniv紀念像, Moscow
        在現代音樂的領域裡, 拉氏並非是如Stravinsky的改革派, 鋼琴音樂上也並不走Debussy的印象風格, 管弦樂曲上也不走R. Strauss的好大喜功, 甚至可能還有人會嘲笑拉氏, 似乎還擺脫不掉的浪漫派曲風.  但其實看似質樸, 卻是深入人心的曲風卻是拉氏堅守的藝術風格.  事實上, 從集合了作曲家, 鋼琴演奏大師和指揮家三位一體的"全能"音樂家的角度來看, 縱觀西方古典音樂史, 也是少有人能同時在這三方面取得與拉氏一樣的成就.  想想集合了浪漫派作曲大師, 和鋼琴演奏巨匠的Liszt當時是何等的神采, 連天才如聖桑在大師面前也揣揣如小學生受教一般!  當然拉氏在作曲以及演奏上, 可能無法有Liszt那般深遠的影響.  但在行家的眼中, 拉氏其實是一座如大山般的存在.  像是Milstein回憶錄提到的, 當時每一位從蘇聯鐵幕來到西方的音樂家, 大概都會前來"謁見"拉氏.  在拉氏的年代, 或許只有身兼作曲家和指揮大師的馬勒可以一較高下.
        而真誠, 質樸的內在才是我認為拉氏音樂最能撼動人心的所在.  而要一探拉氏最真摯的音樂世界, 如果只是停留在第二號交響曲,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印象, 可能您還沒有觸及到拉氏自認為是自己的masterpieces的清唱劇作品!  試試看吧, 那真的是撼動人心, 真誠毫無修飾的藝術家的靈魂!  拉氏當然是鋼琴和管弦樂音樂的作曲大師, 但我認為人聲或許才是拉氏表現他埋藏在最內心深處的俄羅斯魂最合適的"樂器"!  那是何等雄厚, 讓人一聽入魂, 馬上讓我聯想到一片質樸大地的, 真正的藝術家之魂!  也挺考驗您的音響的.


Rachmaninoff自認為他最偉大的作品"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