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6日 星期三

黑膠的黑暗面(七) - LP vs CD ; Dark side of vinyl (VII) - LP vs CD

Ironman vs Hulk = Digital vs Analog
        電影裡, Ironman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把Hulk打昏倒地......但終究是打不死Hulk.  黑膠與CD, 甚至是最新數位技術, 這場從1980年打到現今的廝殺, 數位媒體雖然完全成為主流, 但總是無法給予類比致命的一擊!  從使用的角度來, CD的確是最成功的罐頭媒體, 一台CD唱盤, 把CD丟進去, 然後一切搞定.   那像黑膠唱片, 從唱頭, 唱臂, 唱盤到唱放中間有無數種的組合, 看似黑膠發燒友在此樂此不疲, 甘之如飴, 或是啞吧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其實終究是成為市場的小眾...
Decca Mk IV; My analog Master! 
        但人間事有趣的是, 愈是容易得來的往往不會珍惜, 二十多年的黑膠死硬派的我, 倒是非常可以體會那種費盡心思, 苦盡甘來, 終於搞定了黑膠的某一個環節之後所得到的那種滿足的快感!  有付出才有收獲, 不是嗎?  事實上, 黑膠重播的確存在著這一種魅力, 因為它就像是一位你始終追不到手的美女(或是帥哥), 正當你準備放棄時, 她此時卻又對你拋個媚眼, 或是給你個鼓勵的微笑,....人性本賤不是嗎?  哈哈.
Decca digital recording system
Modified IVC800 1" tape video recorder used by Decca for digital recording
        LP大戰CD的故事, 我想各位上網Google一下, 就會有無數的論戰等這你去閱讀.  而且已經快要變成一種各自"信仰"的表述了.  大多數的發燒友都是很單純的音樂愛好者, 也都不是音響專業領域出身, 所以關於類比 vs 數位的論述, 我倒是覺得可以先參考專業技術者的角度.  以下這一篇訪問EAR老闆的論述值得閱讀; 另外一篇由資深Decca工程師敘述Decca數位錄音系統也值得一看, 不過有點長.  EAR老闆裡面談到了不只是黑膠溝槽內的訊息量, 也談到類比盤帶錄音機可以達到的最高水準(EAR除家用音響外, 也提供給專業錄音室的器材); Decca這一篇可以看到Decca對錄音的許多堅持,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 Decca除了盤帶機和喇叭外, 其他所有的設備都是自行開發不假手他人.  有趣的是我又看到一位資深的專業工程師提到, 相較於麥克風收錄後經過recording console的聲音(這可以說是最源頭的訊號, 也就是準備進入錄音機之前), 經由數位錄音機錄下的聲音是比經過類比盤帶機更"接近", 甚至是比較正確的.  這位老兄也提到, 早期CD發行, 一般消費者認為聲音不夠好的一個原因可能是當時大家都習慣之前的類比的聲音.
Manley's Scully-Neumann Lathe system
        還有一個比較不為人知的例子可以給大家參考的是, 老VTL早期曾經出版一系列的發燒LP & CD; 使用了全套的老Manley打造的mastering system, 從麥克風到刻片機, 連錄音室都是Manley一手設計打造.  細讀唱片的解說居然發現, Mr. Manley在刻片前, 會仔細比較錄音的數位母帶版本以及類比版本, 然後選擇那一個比較好的....有些黑膠居然選擇的是數位版本來刻片!
        不過, 這裡說的數位是數位級的母帶, 和一般的CD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CD最有名的例子就是Mercury CD發行時請到了Fine女士....她直接提到CD的聲音是比較接近母帶的(那個時代只有類比母帶).
VTL's vinyl title 
VTL's customized Mic
        當然, 從最源頭的母帶等級, 到大量商業發行的黑膠以及CD; 中間還經過許多的過程, 所以不可以等同而論.  但我現在愈來愈相信也體會到, 制作優良的CD其實有許多黑膠所不能及的優點, 像是低頻的層次解析與穩定度; 我想大家一致公認CD的致命傷應該在於44kHz的規格所造成的高音不自然感.  但這個部分其實在SACD中已經被解決.  真正優秀的SACD的效果, 以我前陣子聽到全套Accuphase的表現, 我認為已經是超過目前我黑膠系統所能夠挖掘出來的效果.  不過, 黑膠系統的驚喜, 往往在於經過拾取系統以及播放系統的突破後, 所發現再次湧現的更多的訊息量.  這點其實在Mr. Paravicini的訪談中他有提到, 黑膠系統的表現瓶頸, 其實不在於黑膠中蘊藏的訊息量不夠多, 而是你的拾取系統可以挖出多少!  不過, 這與相較於母帶的聲音是否"正確"或是"接近"是兩回事.  如同之前提到的, 其實黑膠刻片與播放還原, 充滿了各式各樣染色的機會.  而且以機械式摩擦拾取振動的方式, 似乎也到了難以再進一步的瓶頸.  另外可以一提的是, 這似乎也呼應了澳洲的MTSL (Master Tape Sound Lab)大力推荐, 認為是唯一可以媲美母帶效果的黑膠播放系統, 就是日本的ELP laser turntable system!  光學級可以做到的解析度的確有機會超過目前的振動拾取轉換的系統.  不過可惜的是, 我還沒有機會聽到ELP的聲音......但沒有了傳統黑膠重播系統的"振動汙染"....還會是黑膠迷喜愛的黑膠之聲嗎?
MTSL modified ELP laser turntable
        回到LP vs CD的主題....其實做為消費市場的最末端罐頭媒體來說, 兩者其實都各有其優點, 硬要比較高下其實意義不大, 只是發燒友茶餘飯後抬槓的話題罷了, 兩者都有聽不完的版本任君選擇.  以我來看兩者的角度會是:
        就好比打不死的Hulk, 黑膠這樣的罐頭媒體永遠存在著驚喜與樂趣, 但也處處充滿了"誇大與染色"的陷阱.  CD這個最方便的媒體其實是一把比較中性的尺, 當您覺得CD不好聽, 生硬, 或是不自然時, 有可能的一個原因是, 您的系統(或是您的頭腦)已經不知覺的配合黑膠的效果而被"biased"了!  其實對我來說, 要知道自己的黑膠系統夠不夠平衡是很容易的, 一個簡單的測試方法就是, 多放各式各樣的, 不同廠家, 不同國家出版的黑膠唱片, 要是張張都可以聽, 不會非要追求那一國版的, 或是那一家的才可以聽, 大概就差不多了.  有趣的是, 當你達到這樣的"境界"時, 你或許就會發現其實CD真的也不差, 許多制作優秀的CD版本, 一點都不會比黑膠遜色, 而是各有所長; 以方便性來說, 更是有史以來造福愛樂者的最佳罐頭音樂媒體....SACD當然就更棒了.
        其實今日CD似乎式微的時代, 有點類似當時黑膠被CD取代的年代....自我上回聽到SACD的聲音後, 我就在等待SACD退出市場的哪一天的來到, 為何呢?  因為別人拋售就是我進場的時機到來.  不過, 當然也可以不用這樣麻煩, 高解析數位檔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但是, Hulk還是會永遠存在.....而且無敵版的Hulk才準備要現身在我的音響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