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0日 星期三

Haskil/Grumiaux的Beethoven Violin Sonatas – 真假Grumiaux

1956/1957 Haskil/Grumiaux great performance (Holland version)

這一套著名的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全集­對我來說有很多的故事在我聽音樂的歷史以來, 認識Clara Haskil (1895-1960)這位如貓一般的鋼琴家是遠在Arthur Grumiaux (1921-1986)這位小提琴家之前而靈巧如貓, 音色如鑽石般晶瑩透徹, 就是我對Haskil演奏莫札特的印象當然, 後來陸續聽到HaskilBeethoven, Chopin等錄音, 也對Haskil有更全面的認識在老一輩的女鋼琴家來說, Haskil應該算是最有名的, 所以當我聽到一位留奧的鋼琴家對我說Haskil連自己的鋼琴都沒有的時候, 我心中是有多大的愕然也由此可見, 在那個動盪的年代, 一個女性音樂家要靠演奏為生是如何的困難, Haskil的同學Youra Guller (1895-1980)亦然而說來好玩的是, 我第一次認真聽到Grumiaux, 反而是買了Melodram發行的這一張1957Haskil的現場錄音CD.
1957年現場錄音的Mozart & Beethoven; 幾乎是我在那裡它都會在那裡的隨身CD
有一說是, 這對二十世紀著名的姐弟搭檔的小提琴/鋼琴二重奏(Haskil大了Grumiaux26)在一起合作的時間長達了有十幾年(如果這是屬實, 那兩人便是自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就開始合作), 不管如何, 慶幸的是兩人在最後(1956/1957)留下了相當多的錄音, 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這一套貝多芬的小提琴奏鳴曲全集了兩人之間的默契在這套錄音裡嶄露無遺.  而且好玩的是, Grumiaux聽說鋼琴也彈得很好, Haskil自巴黎音樂院畢業的時候居然是鋼琴與小提琴的雙料冠軍.  兩個人在合作演奏會的時候, 聽說還會互換樂器演奏!
常與貓在一起的Haskil
大姐姐Haskil帶著弟弟Grumiaux
從音響的角度來看, 這套錄音也讓人驚歎在1956/1957年就已經達到的傳真程度有一說是, 這套錄音原本是mono, stereo的版本是所謂的electronic re-stereo.  另外, 網路上也有一說是, 這套錄音是來自Epic, 在歐洲由Philips發行其實原版是mono或是stereo, 倒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為一堆195X年的mono錄音其實也好得很但我個人比較手上的收藏(法國Philips stereo, 荷蘭Philips stereo, 美國Epic mono), 我會偏向這套的原版會是stereo, 或是當時一併錄下stereomono的版本另外, 君不見, 早在1956, Decca, EMI已經在進行他們最早的立體聲錄音了(請參閱我的立體聲的黎明”).  至於這套錄音的原版是Epic, 還是Philips……我只能說, 我從來沒有在國外資料上看過這套錄音原版是Epic.  以考古資料推論, Epic成立於1953, 當時是Columbia的附牌, 旗下古典音樂大將寥寥可數(可憐的Szell那時居然只能在附牌裡發行錄音!), 你覺得他們那時會遠赴維也納去進行錄音…..才怪Philips1950年成立後, 一直到1960年都與美國Columbia維持相當的合作關係, 所以由Philips提供母帶, 在美國由Columbia附牌Epic發行會是比較合理的推論以我手上版本的聽感論, Epic的傳真度也的確小輸給Philips.  當然, 我手上的版本也並非都是第一版(ED1), 所以以上論點僅供參考, 音樂好聽更重要
有著純銀線光澤的法國版
那所謂的真假Grumiaux又是怎麼一回事其實這是因為前陣子把手上這幾套錄音好好清洗了一遍, 比較了op.96 (No.10)的錄音後才有的感嘆因為這三者所呈現的Grumiaux的音色/phrase的差異, 以及因為音色以及能量平衡的不同, 所造成甚至是速度上(聽感上)的不同, 竟然會有相當的差異, 讓你覺得這其實是三個不同小提琴家的錄音那哪一個錄音才像是真正的Grumiauxtone?  罐頭音樂與音響之天限也就在此法國Philips版的音色就有如上好的純銀線, 中高音部分的華麗與高貴感可說是三者之冠但如果音響系統的中音不夠寬厚輕鬆, 法國版在展現高音的華麗高亢之餘, 可能會讓你覺得有點消受不起.  Epicmono版中音非常渾厚, 但可惜音色的靈動稍顯不足, 三者比較起來是最不活潑的荷蘭正宗Philips以我目前系統的狀況, 以及我個人的口味, 我會覺得荷蘭版Philips是最平衡的, 乍聽之下, 好像沒有法國版那麼多的高音細節, 其實仔細再聽, 細節都在, 只是基音與泛音間的能量平衡與比例不同而且荷蘭版的發音是厚中帶著寬鬆, 更接近我個人對真實小提琴發聲的印象用音響的方式來形容就是荷蘭版有如上好的(單芯)純銅線當然還別忘了先前提到的1957年的現場錄音(Melodram), CD自然又是另一番感受所以誰才是真的Grumiaux?  其實應該都不是.
美國Epic mono版

音響一路走來的二十幾年, 聽音樂的taste當然隨著學識, 人生的經歷而有更深的體悟, 但其實不可否認的是, 伴隨著一路走來的音響系統其實也在不知不覺中左右你的taste以及對音樂的理解所以千萬不要因為一張錄音不太對自己的味就對一位演奏家下定論因為我們聽到的錄音其實大部份是所謂的studio錄音, 其中有太多的後製以及商業的妥協, 當然還有你的音響的表現力也會影響你的判斷而且我也發現, 其實大部份演奏家的現場紀錄錄音通常都比錄音室錄音的版本來得更有神采.
談到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演奏錄音, 這裡頭當然名版如雲我也因此特地翻出1940年由Bartok/Szigeti這對師徒的歷史錄音, 以及1986Milstein/PludermacherMilstein last concert的現場錄音這兩者的克羅采都是令人讚嘆不過這是另一篇故事了.
Bartok的演奏錄音大全集, 其中也收錄了美國Vanguard發行的
Bartok/Szigeti 1940年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歷史錄音

2013年2月10日 星期日

2013年大年初一的音樂 - 韋瓦第 小提琴奏鳴曲集 (Vivaldi Violin Sonatas)

韋瓦第 佛利亞舞曲 by Onofri (violin & conductor)
        "大年初一的日子聽什麼音樂才適合"的這個問題是我今早醒過來閃過腦中的一個念頭.  太沈重的會拖垮了一年之初的生機, 太輕快似乎也不適合正面對全新一年來臨的慎重心情.
        想了一會兒, 最後決定的卻是這一張大概沒多少人聽過的韋瓦第的小提琴奏鳴曲集(La Follia, Violin Sonatas; Enrico Onofri & Imaginarium Ensemble).
台灣買不到的La Voce nel Violino
        在台灣大概沒有多少人有注意到這位致力於意大利古樂的小提琴家Enrico Onofri, 連我也不例外.  一開始其實我是想找上圖的這一張La Voce nel Violino來聽, 但可惜的是只能在台北的佳佳找到這位老兄一千零一張的韋瓦第 La Follia.  說老實話, 一開始還有點失望.  但聽了幾遍後就愈來愈喜歡這裡頭的純粹, 變幻莫測的想像以及無所不在的美感.
充滿 Harmony & Invention 的韋瓦第
        這張小提琴奏鳴曲集主要選自韋瓦第最早問世的器樂作品集Op. I & II.  雖然這是韋瓦第在三十歲之前的創作, 但已經可以感受到韋瓦第的完熟技法以及所謂的和諧與創造(harmony and invention), 直接讓人想到奇蹟般不朽的四季協奏曲(Op. VIII).
        古樂的重播有時考驗音響系統的高音與聲音厚度的表現.  聲音能量愈平衡的系統愈能感受到Baroque時代音樂的和諧之美.  這張作品所表現出來的變幻與想像大概已經是人事的極致....無須附加無謂的情感與負擔....是以人力最大的想像呼應無可臆度的天意(或是上帝).  也代表我現在的心情, 但盡人事, 順從天意; 其實這或許已經是中國儒家哲學的最高境界了.
        在此以這純粹卻又極盡變幻之能事的韋瓦第的天才之作迎接2013年的到來!
        新年快樂 恭喜發財!

2013年2月5日 星期二

二玄社精緻的複製品 - 范寬 谿山行旅圖

北宋 范寬傳世巨作 谿山行旅圖 (日本二玄社複製)
        再來離題一下....前幾天把二玄社複製的范寬 谿山行旅圖打開來曬一下.  這幅畫多年前買來後, 一直靜靜地放在屋子的角落.  為何?  因為實在很難找到一個夠大的牆面可以容得下這幅長度幾達三米的1:1的巨作.
        或許是前陣子拜訪台灣黑膠達人李富桂先生高達五米的聆聽室而有所感觸.  在台北市寸土寸金的環境下, 能夠有一個面積達26坪的專用音響室簡直是一個不可能觸及的夢想.
李富桂先生高達五米的聆聽室
       這幅號稱是台北故宮的鎮宮三寶之一, 只能在特定時間做限定時間展出的中國山水畫的極品, 在我的記憶中, 好像只有看過實品兩三回.  回想年輕的時候, 幾乎每個月都會跑去逛故宮一次, 留連在那裡頭錯中複雜的長廊與展覽廳, 以及似懂非懂之間....
      雖然說是離題, 但其實山水畫是充滿聲音的....山有風聲, 樹葉聲, 鳥鳴....水更是有變幻莫測的聲響.  在這幅谿山行旅圖裡唯一無聲的大概就是那渺小的旅人了.


長度幾乎達到三米的捲軸
      其實打開這幅卷畫時, 心裡頭有一股莫名的感覺.....大概是今人, 古人, 藝術的堅持, 完美的複製, 與時光的交織瞬間在心頭掠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