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3日 星期六

音響的歷史性

        硬體是為了軟體而存在的.  沒有音樂軟體, 超級的音響系統只是裝飾品!  所以音響的發展史, 其實是脫離不了音樂載體(軟體)發展的歷史.

        專業市場暫且不論, 以家用音樂軟體的歷史來說, 主要是78轉蟲膠, prerecorded tapes, LP, 卡帶, CD, SACD直到數位音檔.  從軟體資料量與品質的提升, 相對應的音響硬體規格自然必須隨之"升級"與變更.  說到硬體規格的升級, 可能會碰觸到一群"Vintage Audio"愛好者的神經.  我也不願意在此挑動它們.  我所談的規格, 是技術上可以化為數字的部分.  像是頻寬, 訊躁比, 失真, 解析度等.  好聽不好聽等個人主觀感受不在我討論的範圍內.  

        從留聲機唱片到黑膠唱片, 就可以清楚看到音樂軟體的規格進步.  當然這是一個現實建立在商業獲利的模式下運作的世界. 所以音樂軟體的演化也不可能脫離商業的原則.  也就是它會朝向有利於更大的市場佔有率, 更容易生產, 更低廉的成本等方向前進.  甚至有時候, 某些的規格數字其實會淪為Marketing(市場宣傳)的工具.

        音樂載體再加上重播硬體系統, 所希望達到的最終的範本, 我相信就是如臨現場.  我們所聽到的現場聲音, 頻寬是不受限的; 在控制或是設計良好的空間中, 也不會有訊躁比, 失真的問題; 真實樂器發聲更不會有解析度的限制.  但當我們想把這美好"捕捉"下來, 就不可避免會遇到許多技術的限制, 而再將之重播, 也會遇上很多工程的難題.  在科學的角度來看, 就必須定義規格或是技術指標, 設法來評斷某種技術的優缺點.

        因此, 播放78轉蟲膠唱片的硬體設備, 與播放黑膠唱片的硬體是截然不同的. 對應的音響硬體的優化(Optimization)的目標也會不同.  舉例說, 有的黑膠唱盤配上合適的唱針是可以重播78轉蟲膠唱片.  但是重播出來的聲音卻是不如留聲機"傳神".  因為原本留聲機中簡潔的"放大"路徑以及發聲的方式(Horn), 被黑膠重播系統相對複雜的放大路徑, 以及不同的發聲系統(Dynamic speaker)所影響.  你或許可以說, 78轉蟲膠唱片在黑膠重播系統下, 某些"失真"相對於使用留聲機播放系統時增加了. (有關於音響的損耗可以參考這一篇)

        音響的歷史性, 除了對應音樂軟體的變革, 當然也會被當時的技術所限制.  例如真空管與晶體.  兩者的聲音差異先不討論.  電晶體的出現, 的確對音響系統的規格, 如頻寬, 訊躁比, 失真, 透明度等技術指標, 可以更進一步.  另外, 錄音技術的進步, 也因此可以捕捉到更寬頻, 更接近實際現場的動態範圍, 更清晰低失真, 以及更複雜的音樂內容.  例如在78轉蟲膠時代, 應該不會有唱片公司進行類似馬勒交響曲如此龐大的管弦樂錄音.  也因此可以了解要在50/60年代, 甚至更早以前的WE號角音響重播系統上重現"完整"的現代交響曲錄音, 會是強人所難.  也是"非戰之罪". 因為要能平順重現20-20kHz完整頻段, 而且各個頻段失真與相位都能控制在合理範圍的喇叭系統, 要在近代才能實現.

        當然全頻域低失真的音響系統的相對代價之一, 就是系統的複雜度.  而且代價高昂.  並非一般人可以擁有.  複雜度的增加, 通常會有更多的"損耗".  這也是為什麼, 早期相對簡單, 又是窄頻的系統, 有時候可以發出比現代highend系統更"迷人", 甚至更“真實”的聲音.  類似的情況一樣發生在錄音的領域.  硬體的發展, 會隨著不同時代的需求展開"優化"以及"商業化".  每個時代其實都有不同的技術突破, 端看我們用什麼樣的角度去欣賞, 去應用它們來達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當然人的感受是最基本的部分.  有意思的是人耳的能力是有限的, 甚至我們對大腦如何解析聽覺的方式也並非全然理解.  所以音響重播的"標準", 因為每個人感受的不同, 對發燒友可能不會有共通的答案.  例如, 黑膠系統是高失真高染色的設計, 可是我們總會看到一些"黑膠派", 以黑膠聽到的聲音當作一把尺去評斷其他媒體的聲音.  殊不知一張同樣的黑膠在不同黑膠系統下播放, 得到的差異性可能會是最大的.  

        從時間背景的角度來看, 你會更客觀的欣賞甚至是正確使用不同時代誕生的硬體設備.  技術和材料科學絕對是隨時間在進步的.  只是每個時代所追求的規格, 甚至聲音的美學是不一樣的.  用現代Highest End的音響系統去評判WE的聲音是"雞同鴨講", 反之亦然.  因為他們想要達到的規格是截然不同的.  當年WE的天才們再厲害, 應該也是無法想像未來低失真, 超高動態對比, 全頻寬錄音的誕生.  

        要特別提到的是, 早年使用的技術並不一定是"落後"的.  音響硬體的歷史中, 誕生過不少天才的設計.  有許多硬體設計的消失, 主要的原因在於商業成本的考量.  像是勵磁喇叭的設計.  如果我們用6B to 9H的鉛筆, 來描繪音像的畫面.  Voxativ AC-X勵磁單體是我所聽過, 不論價格(!), 能夠重現high H的"鉛筆筆觸"能力最強的喇叭!  以現代的分析技術, 更好的材料, 重現而且精進經典設計的能力, 才是我想要的.



2021年10月19日 星期二

Nagra VI digital recorder for analogue backup

Stellavox TD9 & Nagra VI
        Direct analogue out of TD9 to Nagra VI to have 24/192k wav maybe the easiest and best way to backup analogue tapes.  One of the best analogue tape recorder meets the best field digital rec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