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His Master's Voice prerecorded tapes digitalized - Solomon's Beethoven Concertos & Beecham's Puccini La Boheme


HMV 1st prerecorded tape, HTA 1
        之前好奇所謂的商業磁帶(prerecorded tape)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在市場?  從收到的這個應該是第一號HMV磁帶出版品(HTA 1)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s No.2 & 4, Solomon/Cluytens/PO (1952), 可以猜測就是1952年.  

        Solomon何許人也?  HMV第一號磁帶錄音居然以他打響頭號!  不是Furtwangler, 也不是Karajan. Solomon錄音不多, 大部分都在HMV/EMI名下出版.  在當時, Solomon可說是英國的國寶級鋼琴家, 但他在1956年因為中風影響到右手而退出演奏舞台.  因此除資深愛樂者外, 大概少人知道有這一號人物.  所以這一個HTA 1的磁帶錄音就彌足珍貴, 它可以帶我們一探Solomon黃金時代的演奏, 而且是"第一手"的錄音紀錄.

        而這一捲小小的7"盤, 要如何容納的下兩首貝多芬鋼琴協奏曲?  因為1952年的錄音還是單聲道時期, 所以1/4"的磁帶區分為兩軌, 第一軌就是其中一首, 第二軌在收納另外一首.  唱完一軌, 需要“翻面"唱另外一軌.  如果你用現代的1/4" 2T的磁頭播放它, 你只能輸出CH 1的訊號當作mono來唱.  所以這樣一捲7"最多就可以容納一個小時的音樂.
        HMV/Columbia早期的7.5ips 2T prerecorded tapes都很少見.  當年生產的數量也不多.  能經過60-70年歲月, 又狀態完好的流到我們手上, 可說是緣份難得.  早年的acetate base的磁帶也相對脆弱, 不適合常常播放.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數位化, 當作分享與日常聆聽欣賞用.



        我的數位化方式也很單純.  就是盤帶機輸出直接進Nagra VI數位錄音機, 然後以24bits/192k Hz or 24bits/96k Hz錄下.  最近除這一個HTA 1之外, 我也完成了Puccini La Boheme, Beecham/Bjorling, Los Angeles, etc的數位化.  這些難得的紀錄, 我願意分享給愛樂者.  歡迎有興趣的愛樂者直接聯絡我索取數位檔.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Studer A80RC Mk.II 15/30ips Preview Master


Studer A80 RC II HS
        Studer A80RC Mk.II很常見.  這一台比較有意思的是, 第一它是15/30ips高速版.  第二是它居然配備了Preview headblock.  而從這個preview headblock的roller configuration來看, 這個簡化版的preview headblock應該是設計給7.5ips/33.3rpm刻片用 (據賣家說, 他是向刻片廠買的).  看起來, 當年市場存在著許多的特別規格.  第三, 雖然它配備Preview headblock, 但卻只有一個Repro Head.  而不是標準的兩個.  查看它的前級模組, 也只有一組repro preamps.  甚至還有"不該有"的record preamps在.  所以我當時推測, 這是一台標準的A80RC Mk.II高速版, 但後來被加上preview headblock做為repro only的Master reproducer.  第四, 比較糗的是, 它其實裝進Trolley的方向是反的.

Tape paths of full featured preview headblock
        雖說它的規格奇特, 但這可剛好是我心目中最佳的A80 repro only的tape path.  而且還是15/30ips高速版.  我當年為了最優化A80 tape path可是花了好多功夫以及材料ㄚ!
My ultimate A80 repro only tape path
        剛好有一位朋友一直想找一台30ips, repro only的A80, 所以我就推薦他收下.  目前這一台正在歐洲整理中.  待續.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Studer 900 與 Sonosax SX-S

 

Studer 2CH 900 preamp & Sonosac SX-S
        因為前陣子有機會可以以合理的價格拿到Racking finished的Studer 900 CH preamp, 才有今天這個比較.  (另一個想知道的是, Studer 900比起我目前使用的TBG/EckmillerNeumann前級的差別.)


        這裡的2CH 900 preamp其實只使用了Studer 900的Mic preamp & 4 band parametric EQ部分, 加上獨立的output gain stage與power supply, 然後整合在一個兩層的19"機殼之中.  

        以架構與設計目標來看, 其實比較Studer與Sonosax意義不大, 因為這根本在本質上, 甚至價格上是不同級距的產品.  不過, 有趣的是, Studer 900系列誕生於1982年, 而Sonosax SX-S則晚了一年, 在1983年問世, 也以此奠立Sonosax在Film industry & Portable mixer領域的傳奇地位.  兩者的時間點意外的接近.  Studer 900則是當年Studer不計成本為錄音室與廣播電台所設計打造的類比旗艦錄音console.  成本, 功能與設計在不受"體積"的限制下, 在聲音的規模感與權威性, Sonosax自然不是Studer 900的對手.  這兩者其實是天秤的兩端, 各有其"稱王"的領域.

        Studer與Sonosax兩家公司的規模也是天與地.  Sonosax基本上是非常微型的公司, 就好比Stellavox.  有意思的是Sonosax一度也擁有Stellavox, 並且改造Stellavox的StellaDAT, 生產自家的StellaDAT II版本.  雖說基本上是一人公司, 但推出的都是相關領域中創新以及最高品質的產品.

        音響圈裡, 知道Sonosax這個牌子的不會多, 因為Sonosax根本沒有跨入家用音響領域.  從開始, Sonosax就只有專注於小型, 便攜式錄音設備.  小型化, 精緻的產品設計與加工, 那當然是瑞士的超級強項.  從我一入手Sonosax SX-S開始, 我就被它的人體工學, 加工細緻度, 輕量便攜卻又堅固耐用的設計愛不釋手, 收藏至今.  畢竟這樣小尺寸, 八軌錄音規格, 又要有高品質錄音效果的類比console, 大概是沒有了.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MRL calibration tapes


        MRL一直是大部分人公認的業界標準。但磁帶還是會損耗,所以一個潛在的問題是,你如何知道手上的標準帶已經”不夠”標準了?

        這個問題的唯一”標準”解答就只有向MRL再買新的標準帶,來比對你手上使用的是否仍然夠標準。

        為什麼需要標準帶?  我之前有寫一篇可以參考
        當然,標準帶的保鮮期能維持多久,和使用的條件有很大關係。我在陌生環境下如果要上標準帶,徹底清潔和消磁是上標準帶前必須的動作。
        這次新買的15ips CCIR MRL是2021年八月生產。而之前一直使用的是2018年九月。兩者比較下,好消息是我2018-09的仍是頭好壯壯,可以繼續使用。新的可以開始封存,當作未來比對的標準。
Same +6dB IEC tape but different production batch


        不過,歐洲有些人不以MRL為然。而奉德國BASF生產的標準帶為主。歐洲因為RTR歷史悠久,因此也有一些小工作室出版自己的標準帶。甚至早期, Ampex, Studer, TFK, Nagra等廠商也會出版自家的校正用標準帶. 
        誰比較”標準”? 這是另一篇故事了。

2022年9月22日 星期四

His Masters Voice prerecorded tapes collected

 

HMV HTA 34/35 Puccini La Boheme
        Lucky I am recently!  Had collected 5x mono HMV/EMI 195x prerecorded tapes. 

        First, two 5" 2 track mono tapes of one of the best Puccini's La Boheme recording (by Beecham) in history.





        Second, three 7" 2 track mono tapes of Beethoven, Schumann, Chopin, etc.



HMV HTA 9 Verdi's Trovatore (only Act. I & II)




HMV HTA 1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s




HMV HTC 802 Ballet Music






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Next Gen A80R/RC Repro Card updated - My A80R Ultimate Reproducer was born


Next Gen A80R/RC Repro Card
        我的A80R Reproducer裝上Next Gen A80 repro cards已經有一個月了.  期間用各樣音樂內容測試, 並且比較我手上優化的A816 F1 (註: 所謂的F1優化, 請參考這裡的說明).  我現在可以很確定的告訴大家, A80R/RC加上Next Get Repro cards後的表現, 可以與優化後的Studer A820/816比肩而立.  以價格論, 更是最超值的組合!

        我甚至想建議設計者Jeff, 以這個設計架構, 製作一台可以對應各式盤帶機的tape stage.  因為這樣棒的設計侷限在A80 plug & play的限制下有些可惜.  不過, 要對應各家不同感抗和輸出大小的磁頭, 應該會複雜了目前Next Gen的線路.  所以魚與熊掌有時真的難以兼得.  維持目前A80最佳化的設計, 以及合理的價位, 對所有想升級A80R/RC的用家實在是一個福音.  

        因為之前有聽過兩代Doshi V3.0 tape stage的經驗.  雖沒有直接Doshi vs Next Gen來比較.  但我應該可以告訴大家, 如果你不需要Doshi“管味"的加持, Next Gen的表現"至少"與Doshi V3.0是同級的, 甚至在規格上超越Doshi許多.  有意思的是, Next Gen的聲音走向與我的F1優化後的聲音是很類似的.  我想可能的原因是, 兩者追求的目標: 更短的訊號路徑, 更平直的phase response, 更高的S/N比等, 是相同的.  因此可以確定由現代high end audio思維下所設計出來的產品, 的確可以讓這些70/80年代的Master Recorder"脫胎換骨"!  這其實也是當年Mark Levinson ML-5的目的.

A80R factory balance out

Next Gen Direct balance out
        事實上, Next Gen cards雖然在A80R/RC上是plug & play, 但Next Gen設計上提供一個更直接引出訊號的方式(direct out); 也就是可以by-pass A80R/RC本身的in/out module, 讓訊號輸出路徑更短更直接.  我的A80R reproducer之前已經考慮到類似的"問題", 第一, 我的A80R沒有VU bridge, 所以避免了訊號"來回"於VU bridge的"不必要污染".  第二, 我選擇最簡單的in/out module (註: A80R與A80RC不同的是, A80R其實有幾種不同的in/out modules), 並且by-pass了mono/stereo的切換.  讓這個部分的訊號路徑達到A80R原本設計上的最短.  但是, 我從Next Gen direct balance out vs A80R module out的比較, 還是可以感受direct out更進一步移除了一層薄紗.  事實上, 設計者更建議我使用direct unbalance out的方式, 因為可以再免除一段unbalance to balance的線路.  但由於我目前前段都是balance的方式, 使用direct unbalance out會少掉約一半的output level.  第二是買的mini XLR 4 pins端子還沒有收到, 所以暫時沒有測試direct unbalance out這一段.  不過, 即使如此, 我已經非常滿意Next Gen在我的A80R reproducer上的改善.  現在稱呼我的A80R為A80R ultimate reproducer應該是當之無愧了.  
All-roller and Repro only tape path of my A80R
        也需要告知的是, 除了這個Repro Cards, NextGen設計給A80R/RC plug & Play的Record Preamp Cards也已經完成.  依照Repro preamp的成功, 我提醒有錄音需求的A80用家可以列入考慮.  相關Record preamp的測試資料都已經公開在網路.

        註1. VU stage與monitor stage的存在, 在使用上的確有其方便性.  但也無可避免的增加了線路的複雜度.  兩者取捨, 在於各自的考量.
        註2. 的確如Next Gen設計者提醒的, 使用direct out時要注意線材的長短與週遭環境電磁感應所產生的哼聲.  我即使使用了屏蔽的XLR平衡線, 太過接近變壓器時, 的確會產生感應的哼聲.
        註3. 當然, Studer A80與最後一代的A820/816, 在transport的機構設計上還是不一樣.  以技術來看, A820/816應該有更穩定的磁帶輸送能力.  但是由於兩者的audio circuits不同, 這兩種transport很難進行客觀的比較.  Next Gen正在進行A810/812/820 plug & play的repro card design.  或許未來在類似的repro preamp架構下, 有機會來進行機構的比較.
        註4. 晶體設計在S/N比的規格上, 似乎有優勢.  也就是音樂的背景夠不夠黑, 以及能讓聲音從音場中浮現出來的能力, 與S/N比有很大的關係.  這個部分愈好, 會讓音樂的重現更真實.  我目前所聽過在這方面表現最好的盤帶機(不論原裝或是改裝, 甚至是外接tape stage), 還是晶體最得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