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Studer 900 Mono input unit - 兼淺談專業前級與家用前級的差異

Studer 900 preamp
        Studer 900系列錄音console誕生於1983年左右.  早期真空管時代不論, Studer設計的晶體錄音console大致可分為三代 - 089/169/900.  089/169 console至今仍然有人整理收藏, 甚至搭配使用在今日的頂級音響系統.  900 console可以說是Studer類比時代最後的高峰.  
        由於數位時代的來臨, 當年許多頂級類比console逐漸被淘汰, 甚至"殺肉"賣出.  於是就會有識貨的專業人士, 取出其中的模組(Mic input, Limiter, Compressor, EQ等)裝箱, 加上電源以及需要的buffer stage, 轉身變為"類比味"十足, 功能強大的獨立式功能模組(outboard gears).
Neumann preamp
        當然, 使用專業用錄音console於家用音響系統也不是新聞.  不過, 專業用錄音module/console相當五花八門, 複雜度與品牌之多, 可能還多過家用音響品牌!  許多個人工作室的專業產品比比皆是, 甚至可說是現代high end音響的濫觴!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一篇.
        這一篇是以使用Studer mono input unit加上電源與buffer stage所組成的立體聲前級.  它不同於一般家用前級的部分有:

        1. 放大倍數.  由於專業console需要對應麥克風放大.  所以增益通常非常大.  像是這裡的Studer 900可以提供80dB範圍的可調增益.  也由於專業錄音需要處理的level很大, 這些專業前級可以承受的最大電平通常設計得相當大(+24dB for Studer 900).  對於一般line input, Studer 900則有約21dB範圍的可調增益.  

        2. Equalizer (EQ).  另外一個主要的差異在於EQ.  而通常錄音console所使用的是參數式EQ (Parametric EQ).  關於不同形式的EQ, 請參考這一篇.
        Studer 900 EQ的功能可以說是相當強大.  除了提供高低通filters, 還有四段參數式EQ.  其中高低兩段甚至可以切為Shelf EQ的模式.  而中頻域的兩段EQ更可以選擇兩種Q值.  錄音console上的EQ, 其實主要是為了修正輸入訊源的瑕疵.  
        3. Aux/Pan.  這裡的線路已經被by-pass.
        4. Phantom/Phase.  專業錄音console通常都會提供48V phantom power作為麥克風的電源.  以及相位反轉的功能.  當然48V在家用是沒有用途的.
        5. Balanced in/out.  平衡輸出入在專業裡通常是標配.
        6. Input.  通常專業console每一聲道(CH)至少可以接受兩個input.  Studer 900規格上可以有三組.  但這裡簡化為兩組.
        7. 專業前級為了混音錄音的需求, 會有許多家用不需要的功能與考量, 因此導致其中的gain stage和signal path更複雜.  所以當年頂級的錄音console動輒破千萬台幣是常有的事.  這些設備都是以當年最高級的零件與設計來完成.

        那這樣的專業前級可以做到哪些一般家用前級沒有辦法做到的?
        1. 修正一些有瑕疵的音源.  這就是當年Mark Levinson推出Cello Palette preamp的用意.  而其實這樣的想法來自於專業錄音市場.
        2. 修正部分空間效應.  請注意只有部分.  因為要完全克服acoustic所產生的問題, 光使用equalizer是做不到的. 
        3. 修正全音域喇叭(Full range speaker driver)的頻響分佈.  全音域喇叭的最大優點是沒有分音網路.  但技術上沒有辦法得到一個平坦的頻率響應.  所以以全頻域重現的角度來看, 全音域喇叭通常是高多低少.  高音或許絕美, 但都欠缺低頻的延伸與量感.  一般要修正這樣的現象, 會在喇叭與擴大機之間加上一個高頻的filter, 來抑制過多的高頻能量.  而有了專業用的Shelf EQ或是Parametric EQ, 你可以很輕易的在訊源段修正它, 而無須在喇叭之前加入對音質損耗相對比較大的LR filter.
        4. 70-80dB的增益其實就相當於LP系統之中的MC前前級, 或是MC transformer.  而RIAA的等化曲線, 其實可以藉由高低Shelf EQ來模擬重現.  也就是說, 技術上, 你可以使用Studer 900的Mic input以及其中的shelf EQ來播放黑膠唱片, 而不需要所謂的phono stage.  因為我黑膠已經閒置許久, 一直沒有時間來驗證這樣的想法.  但其實我在十多年前已經看到有人這樣做.  當然,這裡有輸出入阻抗的部分需要注意.  以及要有標準唱片來做校正之用.
        5. 雖然專業前級比較複雜, 但它可以提供的"可能性"是家用前級很難做到的.  
        當然, Studer 900的音質不會是天下無敵.  因為這已經是將近四十年前的設計.  但天價以及陷入"絕對值"high end音響的循環, 肯定不是大部份音樂發燒友可以承受的與選擇的.  如果當年的類比經典錄音的水平, 在今天仍然讓大家驚奇連連, 你大概也可以放心這些當年專業精品的水準.  重點是你會不會用而已.

2023年3月8日 星期三

High speed, trafoless in/out module (L10) for Stellavox TD9

 

New L10 modules for Stella TD9
       Stellavox TD9是目前唯一還繼續接單, 維持90年代原來設計生產的專業盤帶機!  而L10 in/out module則是Stellavox Swiss最新設計, 提供TD9用家做升級.  有關L10設計的細節, 請參考這裡.


L10s in box
        原來的L9 module不能說不好, 但畢竟技術是在進步的.  義大利友人也測試兩者的差異, 提供技術上更好的佐證.  除了THD外, L10可說是全面性勝出.  以技術角度來說, L10可以有更安靜的背景, 更平坦的frequency和phase response.  當然更簡單的訊號路徑, 提供了音質純度的保證.  事實上, 實際裝上L10後的聽感也是如此.  與我之前在Nagra T Audio F1化後的提升是一樣的.  也就是音樂錄音的重現更活生, 更接近真實的音樂演出的感受.  這樣真正在規格上提升的upgrade, 是真正的改善.  與一般換換發燒零件線材的"改變"是不一樣的.
L9 vs L10
        其實, 原始TD9已經是當年最好的母帶機之一.  想要再度提升並非易事.  難得瑞士還有Stellavox的追隨者, 願意花時間與心力在此.  另一個難得是, TD9目前還在正常使用的數量其實不多, 可說是小眾中的微小眾!  雖說瑞士生產是不便宜..... 但對使用TD9的用家應該不是太大的問題.  強力推薦給TD9的用家!

L9

L9

L9

L9


Studer A80RC Mk.II with preview master headblock - Part. II Received


A80RC with Bel Canto 30ips master copy
        之前提到的A80RC II preview version已經於二月中抵達台灣.  也順利的"加入"主人家的音響室中.  整理工作在SEPEA Audio做得很徹底, 回到台灣我只有待機器"熟悉"環境一段時間後, 針對15/30ips playback做一些微調.  這主要是因為SEPEA採用BASF標準帶, 與我們習慣的MRL會有一些小差異.  另外就是確認low frequency response.  因為Playback only的盤帶機, 在低頻響應的調整是一個學問.  這未來有機會再談.


All rollers tape path; Best transport configuration for A80!

Short leg trolley version.


2022年11月7日 星期一

His Master's Voice prerecorded tapes digitalized - Solomon's Beethoven Concertos & Beecham's Puccini La Boheme


HMV 1st prerecorded tape, HTA 1
        之前好奇所謂的商業磁帶(prerecorded tape)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在市場?  從收到的這個應該是第一號HMV磁帶出版品(HTA 1) - Beethoven Piano concertos No.2 & 4, Solomon/Cluytens/PO (1952), 可以猜測就是1952年.  

        Solomon何許人也?  HMV第一號磁帶錄音居然以他打響頭號!  不是Furtwangler, 也不是Karajan. Solomon錄音不多, 大部分都在HMV/EMI名下出版.  在當時, Solomon可說是英國的國寶級鋼琴家, 但他在1956年因為中風影響到右手而退出演奏舞台.  因此除資深愛樂者外, 大概少人知道有這一號人物.  所以這一個HTA 1的磁帶錄音就彌足珍貴, 它可以帶我們一探Solomon黃金時代的演奏, 而且是"第一手"的錄音紀錄.

        而這一捲小小的7"盤, 要如何容納的下兩首貝多芬鋼琴協奏曲?  因為1952年的錄音還是單聲道時期, 所以1/4"的磁帶區分為兩軌, 第一軌就是其中一首, 第二軌在收納另外一首.  唱完一軌, 需要“翻面"唱另外一軌.  如果你用現代的1/4" 2T的磁頭播放它, 你只能輸出CH 1的訊號當作mono來唱.  所以這樣一捲7"最多就可以容納一個小時的音樂.
        HMV/Columbia早期的7.5ips 2T prerecorded tapes都很少見.  當年生產的數量也不多.  能經過60-70年歲月, 又狀態完好的流到我們手上, 可說是緣份難得.  早年的acetate base的磁帶也相對脆弱, 不適合常常播放.  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數位化, 當作分享與日常聆聽欣賞用.



        我的數位化方式也很單純.  就是盤帶機輸出直接進Nagra VI數位錄音機, 然後以24bits/192k Hz or 24bits/96k Hz錄下.  最近除這一個HTA 1之外, 我也完成了Puccini La Boheme, Beecham/Bjorling, Los Angeles, etc的數位化.  這些難得的紀錄, 我願意分享給愛樂者.  歡迎有興趣的愛樂者直接聯絡我索取數位檔.





2022年11月3日 星期四

Studer A80RC Mk.II 15/30ips Preview Master


Studer A80 RC II HS
        Studer A80RC Mk.II很常見.  這一台比較有意思的是, 第一它是15/30ips高速版.  第二是它居然配備了Preview headblock.  而從這個preview headblock的roller configuration來看, 這個簡化版的preview headblock應該是設計給7.5ips/33.3rpm刻片用 (據賣家說, 他是向刻片廠買的).  看起來, 當年市場存在著許多的特別規格.  第三, 雖然它配備Preview headblock, 但卻只有一個Repro Head.  而不是標準的兩個.  查看它的前級模組, 也只有一組repro preamps.  甚至還有"不該有"的record preamps在.  所以我當時推測, 這是一台標準的A80RC Mk.II高速版, 但後來被加上preview headblock做為repro only的Master reproducer.  第四, 比較糗的是, 它其實裝進Trolley的方向是反的.

Tape paths of full featured preview headblock
        雖說它的規格奇特, 但這可剛好是我心目中最佳的A80 repro only的tape path.  而且還是15/30ips高速版.  我當年為了最優化A80 tape path可是花了好多功夫以及材料ㄚ!
My ultimate A80 repro only tape path
        剛好有一位朋友一直想找一台30ips, repro only的A80, 所以我就推薦他收下.  目前這一台正在歐洲整理中.  待續.


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Studer 900 與 Sonosax SX-S

 

Studer 2CH 900 preamp & Sonosac SX-S
        因為前陣子有機會可以以合理的價格拿到Racking finished的Studer 900 CH preamp, 才有今天這個比較.  (另一個想知道的是, Studer 900比起我目前使用的TBG/EckmillerNeumann前級的差別.)


        這裡的2CH 900 preamp其實只使用了Studer 900的Mic preamp & 4 band parametric EQ部分, 加上獨立的output gain stage與power supply, 然後整合在一個兩層的19"機殼之中.  

        以架構與設計目標來看, 其實比較Studer與Sonosax意義不大, 因為這根本在本質上, 甚至價格上是不同級距的產品.  不過, 有趣的是, Studer 900系列誕生於1982年, 而Sonosax SX-S則晚了一年, 在1983年問世, 也以此奠立Sonosax在Film industry & Portable mixer領域的傳奇地位.  兩者的時間點意外的接近.  Studer 900則是當年Studer不計成本為錄音室與廣播電台所設計打造的類比旗艦錄音console.  成本, 功能與設計在不受"體積"的限制下, 在聲音的規模感與權威性, Sonosax自然不是Studer 900的對手.  這兩者其實是天秤的兩端, 各有其"稱王"的領域.

        Studer與Sonosax兩家公司的規模也是天與地.  Sonosax基本上是非常微型的公司, 就好比Stellavox.  有意思的是Sonosax一度也擁有Stellavox, 並且改造Stellavox的StellaDAT, 生產自家的StellaDAT II版本.  雖說基本上是一人公司, 但推出的都是相關領域中創新以及最高品質的產品.

        音響圈裡, 知道Sonosax這個牌子的不會多, 因為Sonosax根本沒有跨入家用音響領域.  從開始, Sonosax就只有專注於小型, 便攜式錄音設備.  小型化, 精緻的產品設計與加工, 那當然是瑞士的超級強項.  從我一入手Sonosax SX-S開始, 我就被它的人體工學, 加工細緻度, 輕量便攜卻又堅固耐用的設計愛不釋手, 收藏至今.  畢竟這樣小尺寸, 八軌錄音規格, 又要有高品質錄音效果的類比console, 大概是沒有了.




2022年10月28日 星期五

MRL calibration tapes


        MRL一直是大部分人公認的業界標準。但磁帶還是會損耗,所以一個潛在的問題是,你如何知道手上的標準帶已經”不夠”標準了?

        這個問題的唯一”標準”解答就只有向MRL再買新的標準帶,來比對你手上使用的是否仍然夠標準。

        為什麼需要標準帶?  我之前有寫一篇可以參考
        當然,標準帶的保鮮期能維持多久,和使用的條件有很大關係。我在陌生環境下如果要上標準帶,徹底清潔和消磁是上標準帶前必須的動作。
        這次新買的15ips CCIR MRL是2021年八月生產。而之前一直使用的是2018年九月。兩者比較下,好消息是我2018-09的仍是頭好壯壯,可以繼續使用。新的可以開始封存,當作未來比對的標準。
Same +6dB IEC tape but different production batch


        不過,歐洲有些人不以MRL為然。而奉德國BASF生產的標準帶為主。歐洲因為RTR歷史悠久,因此也有一些小工作室出版自己的標準帶。甚至早期, Ampex, Studer, TFK, Nagra等廠商也會出版自家的校正用標準帶. 
        誰比較”標準”? 這是另一篇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