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ydn Symphonies by Marriner/ASMF |
以前一直沒什麼感覺海頓是交響曲之父. 對他的交響曲錄音也向來沒太多注意. 這回聽到他的第一百零四號交響曲”London”的時候, 倒是耳朵一豎, 覺得怎麼好有貝多芬的味道. 不過這話說得也不好, 因為貝多芬可是海頓的晚輩啊! 海頓好說也是古典時期三巨頭裡的最長者, 也是他確立了交響曲, 奏鳴曲以及弦樂四重奏的曲式.
說來慚愧的是, 我上網google了一下, 才確定這一首海頓在1795年完成, 註明”我在英國作曲的第十二首”, 被後人冠上”London”之名的第104號是海頓最後的一首交響曲. 而貝多芬就在五年後的1800年完成了他的第一號交響曲.
當然拿海頓與貝多芬來比較, 在氣質以及個性上是有點奇怪. 據傳貝多芬受教於海頓的時候, 海頓曾經對貝多芬說”你這個人, 好像有好幾個腦袋, 好幾個心和靈魂”. 從音樂的感覺來說, 也的確如此, 貝多芬那九彎十八拐, 非要窮盡各樣作曲形式極限的曲子, 打死海頓他還是寫不出來. 海頓雖然寫了104(+)首的交響曲, 以我聽到由Marriner爵士指揮的這幾張錄音來說, 你可以感受到早期到晚期在器樂手法以及豐富度的不同, 但說實話, 它們的氣質還真的是都蠻接近的. 想到這裡, 也是蠻值得玩味的是, 我反而是從貝多芬以及莫札特的交響曲給我的感覺, 回頭來聽海頓. 因為雖然這些海頓的交響曲並非曲曲精彩, 但就是有時候會讓你感覺到莫札特的完美以及貝多芬渾厚的氣勢. 就像是這一首第104號的交響曲! 有時候, 或許純粹與簡潔的作品, 反而會使得演奏家難以下手. 這讓我想起, 有人訪問傅聰談到他認為最難演奏的作品, 結果答案居然是海頓的奏鳴曲.
查了一下, 這一系列由Philips出版, Marriner爵士指揮ASMF (Academiy of
St Martins in the Field)共錄下了海頓的29首交響曲 (全集版可能就要找Dorati在Decca錄下的那一套). 而且我手上的這幾張剛好橫跨了晚期類比錄音到早期數位錄音的時期. 以錄音來說, 這些都是晚期Philips類比錄音的最高等級的製作. 數位錄音的那兩張, 在我的系統裡聽, 就稍微遜色些, 解析度還是很好, 但音場規模比較小, 弦樂的豐厚程度也不如類比錄音的那幾張. 我真的很好奇, Marriner/ASMF的組合為何不管是在Philips或是在Decca/Argo, 在我的印象中, 幾乎張張是精品; 他們的錄音場地到底是選在那兒? 另外值得一提的, 我手上唯一的一張法國Philips版, 卻是我認為效果最好的. 比荷蘭版的還要細緻以及鮮艷!
其實不管是數位錄音還是類比錄音, 海頓還是海頓啦. 而且靜下心來, 海頓爸爸還是很迷人幽默的. 像我聽到他的第82號"熊"就覺得好好玩. 他的鋼琴三重奏以及弦樂四重奏也都是珠玉般的珍品. 是時候再來聽聽海頓不朽的創世紀了. 而且我現在相信, 多聽海頓的人氣質應該不會變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