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頭音響的奇妙! |
Barenboim說得好: 音樂其實是聲音的物理現象! 音樂的確是由各樣的"音"的組合和效果來喚起人心裡對聲音的想像和情感投射. 作曲家描繪腦海裡想像的音樂, 藉由樂譜的紀錄, 每一個音在作曲家的腦海中先描繪出在空間的定位, 藉由音符的發聲高低, 特質(不同樂器), 強弱, 延長, 效果, 消失.....音與音之間再構成對比, 旋律, 和聲與結構...藉此完成聲音作曲的想像.
音樂的最原始文本 |
Phonograph |
不管是偉大與否, 一個演奏(或是演繹)其實隨著"音"的消失, 實質上已經不再存在於現實的空間, 頂多就只剩下留在當時現場聆聽人們腦海之中的印象. 因此所謂音樂詮釋的"文本", 不太相同於文學或是繪畫, 在有技術誕生, 可以保留聲音的記錄之前, 想要真正由聽覺感受到Liszt, Paganini的神演, 在現今時代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的事. 更遑論能夠聽到這些十九世紀大師們對自己作品的演繹! 所以最早期phonograph的誕生, 可說是聲音藝術的最大福音, 也才能讓我們很輕鬆的在家裡的音響系統, 就能"聽到"二十世紀初到現在的音樂家所演奏的音樂作品演繹文本.
而自從錄音與重播的技術成為可能, 聲音工程師就想盡一切的可能希望能夠完美的紀錄, 經由演奏家與實際樂器所產生出來的"音s", 也就是在空間中捕捉一個音, 甚至是一群音在空間的產生與消失. 由於現實聲音的產生是物理現象, 所以被記錄下來的當然也必須是經由物理的原理所捕捉到的變化幅度. 而這些變化幅度經由適當的還原, 就產生了對該演繹文本的重播.
High fidelity test? |
Instruments freq. spectrum |
從自然樂器的基音角度來看, 要基本重現一台鋼琴的基音, 你需要一個能夠重現16~15kHz的喇叭(transducer); 當然, 除了頻率之外, 還必須考慮響度和失真. 而以大部份音樂的基音所在來考量, 你就需要一個能夠盡可能低失真重現60~5kHz的系統(也就是我認為一個系統最重要的中頻所在; 當然, 這個中頻的頻段也可以被定義在100~2kHz的範圍, 因為它已經涵蓋了大部份自然樂器所能發出的基音的範圍). 不管你所定義的中頻範圍為何, 事實上, 大多數的喇叭設計, 在這個基音最重要的頻段, 都會被"分割", 而且至少使用兩個不同單體來負責這個頻段裡"音"的發聲. 所以回到transducer的物理特性, 你覺得不同的單體如何能夠毫無破綻的, 在速度上, 在impluse response上, 在相位上, 重播同一個樂器發出, 卻落在中頻兩端的"音"? 這永遠對喇叭設計是一個難題! 當然, 這不一定可以被聽得出來. 現實上的發聲器(喇叭), 永遠是音響環節上失真最高, 也充滿"音響神話"的一個部分. 而從理論上來看, 除去響度以及超高, 超低的頻段, 大概靜電式喇叭(transducer)還是最理想的發聲transducer, 也大概是唯一敢標出失真率的喇叭!
而另一個有趣的, 我觀察到的現象是, 大部份的發燒友直覺上是以高音的表現差異, 來做為評斷器材, 線材, 還有喇叭的依據. 我要提醒的是, 中頻的表現力與解析度才是影響音樂表現最主要的部分. 但其實我常常聽到別人形容這高音怎樣怎樣, 鮮少聽到別人告訴我, 這在中音的情感表現, 能量釋放的速度, 解析力是比較正確的. Why?
Better than truth? ...Mmm.... |
近年來, 拜訪了許多的發燒友兼愛樂友, 從"音"與"響"的角度來看, 有些朋友致力於"音"的品質, 也就是追求發聲特性的完美或是逼真度; 有些朋友則是著力在"響"的追求. 我想真正的罐頭音樂的重播, "音"與"響"是都不可少的. 因為聲音發出後, 還是必須經過空間傳達到人耳. 兩者都會改變聆聽音樂的感覺. 而且, 空間的限制和重要性, 有愈來愈被發燒友重視的趨勢. 尤其在現代強大數位處理能力的趨勢下, 經由數位修正的方式的確是最簡單, 也最經濟的方法可以克服空間"響"的限制. 當然也有一些發燒友認為數位處理後的聲音的"音", 較之於沒有經過數位處理的"音", 會有些許傳真度上的損失, 所以從追求"音"的角度上來看是無法接受的. 而著力在追求"響"的特性的方式, 也一樣必須面臨發"音"的物理特性的改善. 其實我之前也確認過數位空間修正(DRC)的效果, 它的確是有效的, 可以大幅提升中頻段的正確度. 如果我是以數位音源為主, 我的確會考慮引進DRC的部分.....甚至如同我之前提到的台中的四路數位電子分音加上DRC的A5號角系統, 它的表現讓我一點也不覺得這樣做有哪裡不對. 在數位的領域裡, 似乎可以簡單的克服許多難以在類比領域中的難題! 但我也相信, 即使以數位空間修正為主的系統, 許多對於"音"的改善一樣還會是有效的. 這兩者並不衝突, 因為要先有"音", 才會產生"響".
其實音響之中, 從器材, 從線材, 音響架等配件, 甚至空間調整道具, 充滿了挑戰, 也充滿了似是而非的各樣"神話"引誘你去消費. 它們都會改變聲音, 但如何確認它們是改善而非只是改變, 除了必須瞭解它們的原理外, 也可以進一步去確認它們改善的是"音"與"響"的哪一個部分, 或是兩者都有改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