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of Universe taken by Hubble Telescope |
Hubble Telescope |
天天與母帶為伍的日子也有半年了....愈來愈認同音響大師Nelson Pass曾經說過的話(我也不是親耳聽到....也不知道他是何時說的....也不確定他會不會為這段話背書):
"I don't have deeply held feelings about sound of CD vs vinyl; they are different & I suppose if I really had my druthers, I would take a nice, high-speed, non-Dolby, analog tape; some of best things I've ever heard came from that source."
Studer A80R |
當然, 罐頭音響不可能會比真實樂器演奏或是現場還要真實. 罐頭音響也並非要來取代現場的經驗. 對我來說, 罐頭音響的存在價值, 是透過它才有可能去感受到之前被"封存"下來音樂文本! 而優秀的母帶拷貝是你可以得到的, 最接近這些音樂"歷史"文本的存在!
Production Master |
第一, 逼真的實體感與音場感; 由於我使用的是指向性很強的靜電喇叭, 之前在聽LP或是CD時, 偏離中心軸線的聲音平衡與中心線上是有很大的差異的. 有趣的是, 聽盤帶時, 這樣的差異居然變小了! 高階盤帶對於空間實體感與存在感的刻劃能力很強.
第二, 動態範圍與瞬變的速度; 由於盤帶的聲音密度與厚度都非常高以及真實輕鬆, 你真的可以用接近現場實際音壓的音量而不會覺得有太大的壓迫感. 你唯一要擔心的是後段擴大機與喇叭是否可以承受超高動態的輸出而不會失真, 以及是否可以跟得上磁性轉換的超快瞬變速度. 以我的系統為例, 之前聽唱片, 鮮少會讓我的靜電喇叭保護線路啓動, 但聽盤帶可必須小心翼翼, 因為保護線路啓動變成家常便飯....甚至後級擴大機必須換上更高功率的擴大機以應對盤帶的高動態輸出以及高瞬變的能力.
第三, 盤帶的背景是非常安靜的; 好的母帶拷貝, 其實是非常安靜的.....不同於一般人的印象. 其實這想來也是正常, 母帶背景不夠乾淨, 怎麼拿來刻唱片和製作CD? 當然去噪(noise reduction)在專業領域是一個專門的學問. 我常常訝異於一些1960年左右的古典和爵士錄音的母帶拷貝是如此的乾淨; 不過,我相信這些都是在產生兩軌生產母帶或是1:1拷貝時, 就已經有適當的noise reduction處理. 所以優秀的母帶拷貝, 你可以在更低的背景噪音的條件下, 得到更好, 更真實的音色, 以及更多的音樂細節. 當然更不會有黑膠唱片的招牌炒豆聲.
第四, 充滿了音響空間的音樂細節; 愈接近母源的母帶拷貝, 這個特色就會更強. 你也會清楚了解到, 在制作商業大量生產的黑膠與CD時無可避免的頻率限制, 等化以及壓縮, 所產生的損失!
第五, 盤帶的聲音是非常"穩定"的; 這個部分, CD的表現比較接近盤帶. 黑膠重播通常難以避免許多現實因素, 像是拾取系統的共振干擾, 現實唱片的不平整與偏心等....所以黑膠重播出來的聲音, 嚴格來說是不夠"穩定"與"標準"的. 當然, 您所使用的盤帶機也必須是夠水準以及狀況正常的條件下.
目前發行母帶級拷貝錄音版本的唱片公司愈來愈多, 雖然取得價格成本不會低, 但對於想追求最高等級罐頭音響訊源的音樂發燒友來說, 絕對是一個不可忽視以及大有玩頭的領域. 再考慮到目前日益高漲的黑膠唱片市場(破萬元的ED1或是重刻片比比皆是), 以及合宜(甚至是"便宜")的盤帶機取得成本, plug and play的特性....它絕對是發燒友可以考慮的一個參考級的訊源存在! 另外, 除了新發行的盤帶錄音版本之外, 真的, 我玩黑膠三十多年, 從來沒有想到有一天居然可以"接觸"到許多偉大錄音的更"初始"的音樂文本. 也使得我與這些偉大音樂演奏的瞬間與歷史現場的距離可以縮短到仿佛隨手可及!
Analogy Records |
OpenReel Records |
IPI |
The Tape Project |
Opus3 |
類比盤帶錄音才能錄下音樂的靈魂,這是真的!
回覆刪除經過數位轉錄之後往往音樂只剩下軀殼!
只是類比錄音真的很昂貴,一秒鐘要一元新台幣!
比較起現今頂級數位器材的價格以及規格的變化, 類比錄音目前的成本可能沒有想像中貴. 不過必須要有實體的磁帶是不可避免的.
刪除歡迎參加我在FB裡的類比盤帶俱樂部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