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進化版的Cantus正切臂 - Oreson linear tracking arm from Taiwan


        在此次圓山台北音響展看到這隻唱臂算是一個驚喜, 再加上遇上許久不見也是使用靜電喇叭的高手蔡先生!  這隻唱臂的完成度比起我手上的Opus3 Cantus高出許多.  加上所有材質都更加精煉以及高級化, 雖然現場只是靜態展示, 但好聲音和高靈敏度是可以預期的結果.
        垂直VTA, 水平旋轉以及前後這三個維度都可以精密調整, 看在我這個使用Cantus的人眼裡是只有欣羨的份了!

2013年8月10日 星期六

馬勒的最初與最終 -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Mahler

Boulez指揮馬勒最初的悲嘆之歌與最終的Adagio
        忍不住想再為這套唱片寫些什麼....雖然裡頭第一套完整版的悲嘆之歌是在不同時間才錄完, 而且這一套嚴格說來也不是最原版.  但這對開封面看來就是美!
        馬勒的第一個作品"悲嘆之歌"大概是馬勒比較少被提及以及被演奏的作品.  我當初買這套唱片其實是為了聽聽Boulez的馬十Adagio.  也不知道這是巧合還是刻意的安排, 因為馬勒的最初與最終作品就在這裡!  悲嘆之歌不敢說, 因為還在熟悉這套曲目.  但這二十歲的馬勒似乎已經透露出獨特不凡的氣質.  Boulez的風格向來被形容為冷靜解析, 穩定的步伐, 不徐不緩的張力, 一清二楚的結構展現, 我還是可以感受到醞釀其中的音樂生命力.  Adagio裡那不和諧的管樂齊鳴還是令人震撼!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靜待有緣人的謝霖巴哈無伴奏小提琴 - Henryk Szeryng's Bach Violine Solo

Szeryng's Bach violine solo
        3美元一套的謝霖巴哈無伴奏? 雖然不是DGG大花版, 但也是早期的DG版本....有這樣的好事, 場景又是在紐約?  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晚餐, 唱片狀況可以說是非常淒慘, 所以即使標上這個價錢也是乏人問津.  不過看在店家很"用心"的把原本四分五裂的唱片盒用透明膠帶修復得還不難看, 唱片所附的booklet也算乾淨; 反正我手上也沒有這一套, 買來聽聽試試又何妨?

一貫挑不出毛病的Szeryng
        原來的唱片狀況很不好, 傷痕累累.  到這個地步, 我想店主應該也懶得把唱片洗洗, 就這樣放在架上靜待有緣人了.  我當時有把唱片仔細看了看, 雖不敢說從來沒看走眼, 但以我閱片過萬的經驗, 這套唱片的傷痕雖多但都不深, 好好洗洗後聽起來應該問題不大.  就這樣用撿到寶的心情把它給帶了回來.  也還好沒有漏氣, 清洗完後的效果正如預期, 用Decca vdH來聽, 音質完全可以接受.  表面刮痕所造成的噪音也只是輕微, 對我這種老膠迷, 這樣的噪音已經會自動被耳朵的"filter"過濾掉.  不過看來這還是一套之前被"嚴重操過"的唱片, 唱到內圈可以發現溝槽已經有"使用過度"的痕跡.
        以這樣的代價買到這樣得音樂記錄當然是大大值得, 畢竟收藏珍版, 頭版的時期早已經離我遠去.  對我來說, 唱片是要買來享受音樂的.  謝霖的演奏還是一貫的textbook style, 你挑不出什麼毛病的演奏, 但就是少了一點神采, 會讓你一頭栽進去他的世界裡.  很奇怪的感覺, 你正覺得精彩要來了, 謝霖卻又是輕描淡寫般輕輕帶過.  謝霖對我來說, 還是謎一般的大師.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諾曼 萊布列希的"為什麼是馬勒"讀後記 - After reading "Why Mahler" by Norman Lebrecht

歷史價值的馬勒四號錄音 - Walter的維也納告別音樂會(1960)
        真的是馬勒迷必看, 沒聽過或是與馬勒不來電的也推薦看, 因為也許會讓你考慮要不要再給馬勒一次機會!  作者學識淵博, 洋洋灑灑的考據資料, 超一流說書的功力讓我幾乎想一口氣看完它.
Norman Lebrecht "Why Mahler"
        對音響迷來說, 馬勒的交響曲一直是最大的挑戰.  音響的動態表現力與承受範圍愈大, 愈能夠表現馬勒音樂的張力.  音響的解析力與聲音的輕鬆度和厚度也是不能少, 否則就難以欣賞馬勒音樂裡複雜的肌理.  本書的題目也點出了作者想要發揮的觀點....那就是對馬勒迷來說, 為何一聽到馬勒的音樂, 就會臉紅心跳, 不能自己?  還有就是為何如此龐大複雜的交響曲卻是擁有最廣大的"樂迷"?  舉例說, 馬勒的老師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就是無法如此"流行"!  我想作者在此有非常好的描述, 不需要我多言.
Horenstein/Stockholm PO的馬六
        最後一段, 作者更是細數眾家馬勒錄音的優勝劣敗與喜好, 看來作者雖沒有聽遍馬勒交響曲的所有錄音, 也不遠矣了.   是否要照單全收?  我個人倒不覺得, 像我就覺得Horenstein與Stockholm愛樂的馬六非常精彩, Stockholm Philharmonic Orchestra並沒有作者寫得這麼糟糕ㄚ; 還有Boulez的Mahler, 雖然冷靜肌理分明, 但還是充滿魅力(馬十的Adagio).  不過, 這CBS的錄音比較考音響, 很容易因為不夠厚實而失去音樂聆聽的樂趣.
Mahler的最初與最終 - Boulez指揮的馬勒悲嘆之歌以及第十號的慢板
        至於擺在文首的Walter馬四, 可說是我聽過最平穩的馬勒了.  慢板的節奏放得有夠慢, 長度大概也是我聽過裡最長的.  是否是因為Walter是馬勒長年的助手, 所以代表這是最正宗的馬勒詮釋?  我倒也覺得不用這麼想.  Schwarzkopf的歌聲在最後一個樂章有點薄弱.  我反而覺得這裡收錄的Ruckert Songs是這場告別音樂會裡真正的壓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