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 星期一

黑膠的黑暗面(三) - 唱頭與壽命; Dark side of vinyl (III) - Cartridge & its lifetime

From left to right: latter/earlier version of Decca vdH, Decca Gold (retipped by vdH)
        (五) 唱頭的選擇.  唱頭大概是類比音響系統裡和喇叭一樣是失真最高的元件!  它們也正好位在一套類比系統的最前和最後端....而且, 它們其實是類似的轉能器...唱頭的功能是將振動的機械能轉換為電流訊號; 而喇叭剛好相反是將電子訊號轉換為喇叭震膜的振動機械能!
        既然有機械轉換的結構, 自然而然會產生各式各樣的transducer的設計; 就好比市面上有著各樣的喇叭設計, 靜電, 動圈, 號角, Ribbon....等等.  所以對於剛入手黑膠系統的燒友, 第一個可能要面臨的選擇就是到底是, MC? MM? MI? IM? VMS? 高輸出? 低輸出?.....等等(有興趣的請參考我之前寫的"談談黑膠播放的源頭(一), 談談黑膠播放的源頭(二)").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 唱頭也和喇叭一樣, 在市場上存在著所謂的主流設計; 喇叭市場裡的主流就是動圈單體式設計, 在唱頭市場裡就是MC設計.  主流設計是否一定是最好, 失真最低的設計?  這個部分有些複雜就不在此篇裡討論.
        MC唱頭在當今市場是主流, 所以選擇性是最多的, 相對的, MC唱頭的價位也會比較高些, 因此廠商也願意投入比較高級的材料與制作.  再來是MC的輸出一般來說比較低, 所以必須要考慮一個升壓器或是前前級來處理.  其實這有點像是現代高級動圈喇叭, 效率愈來愈低以及分音器愈做愈複雜, 所以你只好再買更大power的擴大機來對付它....在商言商的角度也不難理解, 除了廠商不斷追求High End極限外, 其實這樣才會產生更大的商機.  所以選擇MC唱頭通常代表你必須花費更多的budget在唱頭這一段, 以及增加前段的複雜度; 相對的, 選擇MM/MI式的唱頭或許是剛準備進入黑膠世界的朋友們比較合適的選擇.

From left to right: vdH/Shibata/Fritz Gyger
        (六) 唱頭的壽命.  唱頭既然是一種transducer, 它的壽命就與它所被設計出來轉換效能的規格息息相關.  也就是說, 唱頭如果不能有效或是在可容忍的失真度上轉換刻錄在唱片溝槽裡的訊號, 那就代表此時唱頭必須進行"重整"或是"re-built".  當然, 最直接影響讀取唱片溝槽訊號的就是唱針/針桿/懸吊系統等機械結構(我們先假設磁性迴路以及線圈是相對長時間不會變化的). 先來看針桿, 通常針桿都是選擇使用剛性強的材質, 像是鋁, 硼甚至鑽石.  而針桿主要的作用在於前後固定唱針以及線圈(或是磁鐵等), 所以基本上除非斷裂變形, 不然應該不會有"壽命"的問題.
不同針尖型式所對應的不同規格
        針尖的壽命部分, 就比較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鑽石摩擦塑膠唱片, 所以理論上唱針是不會損壞的.  另一種說法來自唱頭的設計者, 其實不只是vdH形容他的針尖大概只有兩千小時的壽命.  Decca/London唱頭的JW也回答我針尖最好在一千五百到兩千小時後換新.  而且每次我的笛卡頭回到他手上檢驗時, 他都會給一個針對唱針condition (worn out)的comment, 像是30% worn out等.  另一種說法是, 唱針在摩擦唱片時, 慢慢的, 日積月累的上面會包附一層PVC....由於我沒有可以定量檢驗唱針的方法, 所以我無法確認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但基本上, 雖然鑽石非常硬, 但任何相對的摩擦都會帶來相對的損耗, 只是大小問題.  所以我傾向vdH/JW專業的說法.  唱針還是會有壽命的.  這壽命並非是超過兩千小時就完全無法使用, 而是此時針尖磨損後的狀況已經無法提供設計者希望達到的"規格", 甚至反而會有損傷唱片的風險.  事實上, 我也不太會去執著在針尖的壽命是一千五或是三千....因為唱頭最脆弱也最容易變化的其實是它的懸吊系統, 也就是damper!
MC唱頭架構一例
        唱頭的懸吊系統有許多種不同的設計, 但大概都脫離不了damping rubber的存在.  由於rubber屬於軟性材質, 在唱片播放過程中, 會處於一直變形恢復的狀態, 用久了彈性疲乏是很正常的現象.  甚至早期許多唱頭放久了, damping rubber還會發生硬化的現象, 像是早期的AKG唱頭.  Damping rubber老化或是彈性疲乏的現象是, 你會發現唱頭的針桿是歪斜(在沒有施加抗滑的條件下)的.  或是你會發現在唱某些偏心特別嚴重的唱片(尤其是鋼琴), 高音會有"調變"的現象, 也就是說唱頭的damping rubber的變形恢復的反應已經沒有辦法跟上劇烈變化的音軌.  Damping rubber的壽命因廠商使用原料不同而異, 也和搭配使用的唱臂不同而會有所不同.  通常搭配正切唱臂下, 唱頭的damping rubber的壽命會短一些, 因為它的負載(唱臂的有效質量)會比較大.  我的經驗是大概在你認真考慮針尖磨損的問題前(搭配Opus3 Cantus正切臂), 你就先會碰到damper老化的問題了.  所以我的習慣就是將整棵唱頭送回原廠更新damper以及針尖了.  某些MM或是MI唱頭的用家就比較簡單了, 因為只要購買新的針桿/針尖來更換即可, 而且價格通常都是非常可親的.  但比較高價的MC唱頭這方面的收費就會比較可觀了.  所以大家選擇唱頭前, 一定要問清楚廠商換針尖或是damper的收費方式.  不過, 請注意唱頭絕對不會是長久不變的.  當然, 每個人對唱頭老化狀況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樣.  所以我說的時間只是給各位參考.  由於高價MC唱頭要更換damper或是換針的費用頗高, 一些用家會使用抗滑(支點唱臂)來"補償"針桿歪斜的狀況.  不過, 抗滑這個部分頗有爭議, 而且抗滑力是施加於唱臂軸心, 與唱頭damper位置是不同的, 正切唱臂也沒有抗滑需要調整, 所以我不太適合對抗滑多做評論.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西電超級發燒友得見 - Super Western Electric-phile

Original WE's 1st and 2nd tubes (VT-1 and VT-2)...OMG, a century ago!
        7-ways super horn system based on WE555 driver....countless WE tubes and amplifiers....EV giant 30" subwoofers driven by Siemens Klangfilm 250W amplifiers....AMAZING & KILLING SOUND!!
7-ways horn systems... 
Early WE555 field coil driver
EV 30" subwoofers
LCR phono and preamp by WE tubes and components
EMT730...EMT730...EMT730... (a "mini" Garrard 301 hidden in the back)
Wonderland hidden in the dark....Dark side of FORCE?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不為人知的小廠 - Crossroads records

Crossroads的微笑stereo標誌
        我必須暫時放棄, 除了知道Crossroads是隸屬於Epic records下的一支低價位品牌, 發行的內容也大部分來自捷克的Supraphon之外, 我實在是在網路上挖不出什麼樣的寶....而我對Crossroads產生興趣, 如之前所提到的, 是因為偶然聽到這一張驚為天碟的Suk Trio演奏的貝多芬"大公"三重奏.  其音效之佳, 展現出來的音樂感染力和張力, 讓我認為這是我所聽過最棒的大公版本!
我列為天碟之一的Suk Trio
        也因此上網買了幾張其他的Crossroads唱片, 因為心想, 如果張張都有Suk Trio的效果, 那真正就賺到了!  Crossroads的封面設計挺搞怪的, 好不好就見仁見智.  對我來說, 這樣的設計對古典來說是輕佻一些.  印刷與包裝就是一般美國小廠的品質, 談不上精緻, 也比不了歐陸的小廠.
Navarra的Brahms.  這一張效果很好

這一張Krebber應該不是來自Supraphon, 而是來自於Philips


這張Navarra絕對超值!
這張Mono的高音有點太突出直接, 我覺得可能也是等化曲線的問題
這張就可以看得出Crossroads封面的搞怪....是看到Brahms出現嚇一跳, 還是.....
        整體來說, Crossroads版的刻片, 一般來說算是不錯, 但Suk Trio的"大公"就真的是"異數", 讓你超乎想像的好, 也因此得知原始Supraphon的錄音(按資料來看, Supraphon的錄音與刻片設備與英國EMI關係頗深, 但由於財力的問題, 設備的更新上比不上西歐與美國; 但奇怪的是, 早期的Qualiton, Hungraton並不會有類似Supraphon較為偏暗的音色)可以到達什麼樣的程度.   Crossroads的音效, 較之於Supraphon, 也印證了早期196x年時, 美國比東歐較為進步的後製設備.  讓黑膠收藏家有一個"另類"的選擇, 也可以藉此聽到Supraphon原始錄音母帶的可能性.  聽了這些Crossroads唱片後, 除了Suk的Brahms sonatas (mono)外, 其他的音質, 逼真度與密度感都不錯, 在高音的表現力上呈現了與Supraphon不同的質感.  動態表現上, 也不會有一般小廠便宜制作所呈現的"壓縮"的感覺.  尤其是Navarra幾張錄音都非常好.  以下是Crossroads的目錄給大家參考.





2014年11月27日 星期四

音響器材的震動處理(六) - 器材擺放應該避免的方式 - Placement for your audio equipments

朋友的案例 - 將器材放在大理石做成的平台; 事實上, 這對振動的隔離並沒有
太大的幫助
        由於大多數發燒友, 在現實上很難擁有獨立的音響空間.  所以一套音響系統如何能夠融入居家生活環境之中, 就是一個發燒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因為器材的擺置和處理, 甚至位置再再都會影響系統的聲音表現以及系統的正常發揮.
        當然,這會是一個蹺蹺板的天平式平衡現象; 不只發生在店家與消費者之間, 也存在於自己與家庭之間, 甚或是裝潢設計師與店家之間.....有些事情在商言商, 說破了或是說得太多, 可能就會影響生意.  但還好的是, 音響的領域裡, 改變所帶來的差異, 大部份是明顯的.  困難的是如何判斷這樣的改變是比較正確的改善!  所以自己嘗試做個簡單試驗, 也就不難驗證音響界裡各樣五花八門的"理論".  而這個平衡現象, 有時候是裝潢設計師不是很懂音響, 音響店家有時也不方便"糾正".....或是音響店家難得有客人上門, 他總不會因為這位客人家裡的環境不好而拒賣音響吧.....而大部份人的情況應該就是, 自己的音響系統必須與居家環境, 以及家人生活習慣之間做一個妥協.
專業studio的鑑聽室, 在鑑聽喇叭的強大音壓下, 對所有器材都或多或少
產生一定的震動干擾
        上一篇討論吸收震動處理.  有一些經驗的發燒友可能會有類似的經驗, 就是有時候吸震處理也不可太多, 因為吸過頭了, 音響的聲音會變得比較"dead", 少了音樂的活生感.  這或許是因為在罐頭音樂的產生的過程之中, 震動所造成的音染通常是無法避免的.  麥克風是振動元件, 盤帶機裡頭的馬達也是, 刻片唱頭轉盤也都會是振動的來源, 即使到了數位時代, 硬碟也是會存在振動的問題; 所以這些震動或多或少都會"串入"音樂的"製作"過程, 而造成一部分的音染.  甚至是後制作處理的mixing room或是鑑聽過程, 來自鑑聽喇叭強大音壓(事實上, 類似圖面的嵌牆式喇叭, 在裝設上都有專業上的嚴格要求與處理, 使得喇叭所產生的振動與裝潢空間隔離開來; 但喇叭所發出的強大音波能量還是無可避免的會"加"在器材之上), 對錄音室設備所造成的振動回授與音染, 仍然是無可避免(我從一些專業錄音室的照片上來看, 雖然這些設備都會有專門的19"架子來收納, 但比之於音響專用的音響架, 在振動隔離上, 似乎仍嫌不足).  所以雖然我們會要求一個完全"寧靜"的平台來擺放音響, 但"完全寧靜"這回事在制作與重播上的現實情況下, 其實是不存在的.  所以在對於器材吸震處理的"多寡", 有時候也會是因系統而異的.
        現實上充滿了妥協, 也不是什麼太值得訝異的事.  雖然振動的處理, 還是會因為不同狀況而改變, 但盡量避免之前所提到的三種震動源對音響器材的影響, 還是一個發燒友追求更好, 更真實的音樂重播, 不能不面對的部分.  而且, 大概也沒有例外的, 對這些部分進行改善, 通常回應的都會是, 頻寬更寬廣, 細節更多更自然, 音樂表情更豐富的聲音重現.  所以以下幾種狀況, 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參考:
        第一, 音響器材盡量遠離振動源.  最極端的case, 就是把音響器材搬到另外一個房間!  因為喇叭以及所播放出來的音波, 最有可能是影響器材振動, 最直接的振動源.  這也或許是大家都會有的經驗, 就是器材擺放位置不同, 聲音的確會產生不小的差異. 雖然來自喇叭不同頻率的能量擴散性不會相同, 但基本上, 器材盡可能遠離喇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尤其是對振動源特別敏感的器材, 像是LP唱盤或是CD唱盤.  同理可推, 盡量避開喇叭正面聲波能量直接的沖擊, 側面會比正面好一些.  但要注意的是, 由於低頻較無指向性, 所以太靠近喇叭, 不管是正面, 背面, 或是側面, 對低頻震波能量來說都會差不多.
不同頻率的能量指向性; 所以器材的擺放可以遠離喇叭是比較好....
        上圖可以看到, 對於低頻來說, 能量的擴散是往四面八方而去的.  由於線材或是空間的限制.  最常見的擺法是音響器材會集中在喇叭中間或是中後方的位置, 因為這樣是線材可以拉得比較短的方式.  但缺點是這中間位置, 其實是左右聲道喇叭能量"交集"的區域(尤其是低頻的部分), 此時對於器材的振動處理就要更謹慎些.  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將器材放在側面或是喇叭位置的另一邊, 缺點是此時你需要準備比較長的訊號線或是喇叭線.  所以, 如果你有一個專門的音響室在規劃, 獨立隔出一個放音響的小空間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第二, 盡量不要將器材放在木作或是木櫃上面, 尤其是訊源部分.  這是因為木作或是木櫃的面積通常很大, 所以代表承受喇叭音波能量的面積很大, 再加上這些木作與木櫃, 較之於專門音響架來說都不夠強壯, 所以反而變成一個 間接的震動來源!  如果這樣的木作或是木櫃又是擺在喇叭的中間或是後方, 這個間接"振動源"的情況會更嚴重.  喇叭能量愈強, 音壓愈大時, 只會更加劇烈.....
這樣的木作結構通常對於避震沒有太大效果, 而且因為
面積大, 反而成為間接的振動源
        有些情況的做法是在器材與木作或是木櫃之間加入各式的墊材, 像是花崗石等.  這個部分, 我在之前討論墊材時有提過, 加入墊材, 其實對震動隔離不會有太大影響, 因為震動還是由木作傳導到墊材, 在傳至器材本身.  除非使用的墊材本身是有具備振動隔離的功能.  當然, 質量高對於振動的抵抗力會高些, 但通常高密度的材質對於振動傳導的速度也更快.  所以單純的用重量高的墊材, 如大理石, 其實對於隔離震動的作用不大, 只是會改變振動的共振頻率.  另外一種常見的方式是, 為了裝潢的美觀, 設計師會將器材收納在整體裝潢的木作牆面之內.  這個時候, 干擾器材的震動更是無法排除或是避免, 反而使得器材無法有正常的發揮.
我的慘痛經驗 - 早期裝潢時留下木櫃結構(喇叭後方)來收納音響器材.
但最後還是乖乖的將所有器材移出.....
        第三, 音響器材最好不要擺得太高, 尤其是訊源; 而且愈重的器材要擺在最下層.  這是一個奇怪也比較難以解釋的部分.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 重心的位置, 以及器材與音響架共振模式的變化.  除非你使用的音響架是超級強壯與穩固.  
網路找到的圖片, 非常發燒的音響架結構; 雖然有這樣的音響架加持,
如果可以移到側面或是更遠離喇叭, 我相信會更好
        第四, 器材擺放盡量避開牆角位置.  因為牆角通常是駐波能量比較強的位置.
        以上的觀點給大家參考.  即使你用了專門的音響架, 我個人認為這些原則還是有影響的, 能避則避.  畢竟花錢買了高貴的音響系統, 最好還是注意一下器材的避震條件, 讓器材能夠充分發揮它的功能.  
        下面的圖片是抓自網路上的器材擺放圖, 雖然美觀但是其實以避震與隔震的角度來看, 卻是對器材比較不利的方式!!




2014年11月9日 星期日

當Toscanini來敲門 - The Franklin Mint Records Society Collections of Toscanini Recordings

The Family Official Archive Collection
        往日五大指揮之首的Toscanini, 似乎隨著時光的推移, 已經逐漸被現代的愛樂者所淡忘.  君不見, 怎麼收也收不完, 時時可見的Furtwangler re-issue, 總是歷史錄音領域裡, 永遠不會停止的話題.  可是Toscanini呢?  即使最近這一波黑膠的文藝復興裡, 似乎托老還是排在遙遠彼端的名單後面....不過, 沒關係.  我還是硬桿子托老的粉絲!
Toscanini Collection by The Franklin Mint Record Society
        其實會有這樣的現象, 我想倒不是兩老之間真有這樣懸殊的實力高下, 要怪大概只能怪托老在RCA所留下的"乾澀"的NBC之聲!  以及Furtwangler在歐陸較為傳奇的歷程(比較在美國大陸獨領風騷, 甚至是馬勒也無法撼動的托老).  當然還有德國早期更為優異的Magnetophon磁帶錄音技術為福老加持.  不過, 如果你聽過兩老夠多的錄音, 一般人所認定的冷熱以及快慢兩極的托老與福老錄音演繹, 其間的分界其實並不是如此單純.  而且專門為托老打造的NBC交響樂團, 也絕對可以與當時的BPO/VPO平起平坐.
Toscanini Collection by The Franklin Mint Record Society
        這一套由Franklin Mint Record Society所限量發行, 五大套共二十五張LP的Toscanini "Official Family Archive Collection"可說是托老指揮藝術的"懶人包".  製作精美, LP版質也是厚重的早期規格.  刻片音效也不差.  說實話, 我也是在這裡聽到托老的R. Strauss的"Death and Transfiguration"時嚇了一跳, 才體會到托老也可以是如此的表情多端.
        因為托老的名氣太大, 從早期的矇懞懂懂到現在, 收了一些托老的錄音.  其間, 說實話, 托老也數度來"敲門", 我卻是不得其法開門迎入.  有趣的是, 近日自己的系統有了一些精進, 播放起"乾澀"的托老錄音, 在更為"游刃有餘"之際, 重聽起托老的Beethoven和Brahms, 的確有更深的體會.  而另一套在Walter Legge湊合下的傳奇現場名演, 由托老指揮Philharmonic Orchestra在倫敦留下的Brahms交響曲全集, 也是讓人得以一窺托老指揮藝術的巔峰之作!
Legendary Brahms symphony performance by Toscanini/Philharmonic Orchestra

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音響器材的振動處理(五) - 製造震動"陷阱" - Vibration absorption

聲波回授對器材的干擾是存在, 而且不能忽視的
        說"陷阱"比較不正確, 其實是說著好玩, 既然音響裡有低頻陷阱, 那為何不會有振動陷阱呢?  但震動畢竟是一種能量的傳遞方式, 通常設計者都是用不同的材質特性來吸收或是"衰減"振動的能量.  從上圖來看, 一個設計良好的音響架, 比較起一般的架子, 可以從量測上很清楚的看到, 對於我歸類為第三種振動的聲波回授, 可以有良好的"避震"效果.  至於, 能將這些震動的影響降低到多低....這就要看各家廠商的功力, 以及所下的"成本"有多高.  但是顯而易見的是, 即使是一個簡單的專門音響架, 對於聲波回授的"防止"效果還是非常大的!  至於音響架的設計可以做到多複雜, 對於各樣震動的隔離, 或傳導, 或吸收的不同手法, 可以參考我之前寫的這一篇.
        所以通常使用了音響架, 所得到最直接的改善就是, 聲音由低到高的表現變得更平順, 能量的釋放與吞吐更為自然.  而反過來說, 就是當器材所產生的震動, 以及接受到的震動回授, 在沒有被"有效"的控制時, 你應該要小心對, 器材以及相關線材, 配件, 甚至是空間效應, 的判定是否是在一個"客觀"的基準上.  可能的情況就是, 你其實是"冤枉"了你正在使用的器材!  但無可避免的是, 每一種音響架都還是會有自己的"聲音", 而追求一個完全"寧靜"的音響架, 或許就是相關設計者想達到的"聖杯".
        在這裡我想分享給大家的就是, 其實制作一個簡單的震動衰減裝置或是"陷阱"(我這裡所說的陷阱是指一種讓進卻很難出來的一種狀態), 其實不是太難.
DIY Sand Box (from Web)
        最常見的, 也常被應用在許多高級音響架隔板上的, 就是所謂的"Sand Box".  就是利用細小的, 各樣材質的顆粒, 當作振動能量的"陷阱".  也就是說, 當振動能量傳導到這些微細的顆粒時, 很快的就被消減掉.  當然, 我相信顆粒大小不同, 產生的消減效應也會有差異.
細鋼珠的震動"陷阱"
        所以聽說在專業領域上, 類似的Sand Box會被用在對震動敏感的器材之上, 例如LP唱盤.
利用Sand Box來隔離外部震動
        甚至許多超級發燒友,  會用上磁浮, 會是光學級的專業避震平台.  但要注意的是, 微細的顆粒很容易吸收傳來的震動.  但磁浮或是氣浮的方式, 主要是設計來隔離外部環境的震動, 以避免干擾到其上的設備.  它們對於器材所傳來的震動, 或是聲波回授的震動吸收, 並不會像細顆粒(砂)那樣直接.
光學級避震平台
        另一個要注意的是, 振動能量的傳遞是四面八方的, 當它從一種介質傳導到另一種介質, 其間一定會發生折射與反射.  所以折射進入到Sand Box之內的振動能量, 就會很快速的被衰減吸收掉.  但是反射的振動能量仍然會有一定程度上會傳遞回到器材本身.  所以要真正完成一個完全"寧靜"的音響平台是非常困難的!
Lovan特調的黑金砂(Black Gold filler for audio rack)
        回到本篇的主題, 其實類似Sand Box的形式也可以很容易的用在音響架之上(事實上, 許多高價音響架的承板中會加入各家的"祕方"細顆粒, 來做振動的吸收).  而最簡單的方式, 就是在中空的音響架框架(或是喇叭架)內加入細砂, 一樣也可以得到類似的效果.  而且有趣的是, 加入不同分量的細砂, 聲音的差異是非常大的.  我的試驗是使用Lovan特調的黑金砂加入Lovan頂級的Legacy玻璃音響架的鋁合金腳柱之中.  其作用就是, 當震動能量快速的被強化玻璃承板導出到腳柱時, 這些震動就會很快速的被腳柱之中的黑金砂所吸收, 也就降低了震動回傳的機會; 此時, 灌入細砂的鋁合金腳柱就變成了"Sand Box".
ARC Reference Phono on Legacy rack
        我想有人會問, 那細砂到底要加多少?  我的經驗是加一些即可.  至於怎樣是"一些", 就必須因音響架的設計, 系統, 甚至器材差異來微調.   而加入細砂的效果是?  簡單說就是"纖微畢露", "該凸的更凸, 該凹的更凹", 也就是解析度與立體感大增.  但要小心的是加過頭了, 反而會有些"假".  所以我個人拿捏的標準是,  以不損害"自然活生感"為原則.  有趣的是, 在我的系統裡, LP唱盤反而不能加太多, 因為馬上會反映在空氣感以及活生度上; 而CD唱盤, 反而是加多加少都各有"風味".  這個部分給大家參考.  但整體來說, 我會建議以十分之一的份量作為開始.
Lovan Black Gold屬於非常細的混合砂
由於 框架的灌砂點都不會很大, DIY紙漏斗以及量杯
        但某些較"親民"(價格比較便宜)的音響架,  加入較多的細砂, 可以增加框架的重量與阻尼的效果, 對隔離振動上, 會是一種"經濟"的加分方式.
由於Lovan黑金砂非常細, 灌砂前務必確認腳座的所有可能縫隙, 並且用膠封死
(或是用Silicon)
灌砂完成, 鎖上尖錐後, 再用膠將底部全面封住
Lovan入門,也最經典的Classic II音響架
共加入約6Kg的黑金砂
加入黑金砂後, 音響上更沈穩, 背景更"黑", 解析更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