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的案例 - 將器材放在大理石做成的平台; 事實上, 這對振動的隔離並沒有
太大的幫助 |
由於大多數發燒友, 在現實上很難擁有獨立的音響空間. 所以一套音響系統如何能夠融入居家生活環境之中, 就是一個發燒友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因為器材的擺置和處理, 甚至位置再再都會影響系統的聲音表現以及系統的正常發揮.
當然,這會是一個蹺蹺板的天平式平衡現象; 不只發生在店家與消費者之間, 也存在於自己與家庭之間, 甚或是裝潢設計師與店家之間.....有些事情在商言商, 說破了或是說得太多, 可能就會影響生意. 但還好的是, 音響的領域裡, 改變所帶來的差異, 大部份是明顯的. 困難的是如何判斷這樣的改變是比較正確的改善! 所以自己嘗試做個簡單試驗, 也就不難驗證音響界裡各樣五花八門的"理論". 而這個平衡現象, 有時候是裝潢設計師不是很懂音響, 音響店家有時也不方便"糾正".....或是音響店家難得有客人上門, 他總不會因為這位客人家裡的環境不好而拒賣音響吧.....而大部份人的情況應該就是, 自己的音響系統必須與居家環境, 以及家人生活習慣之間做一個妥協.
|
專業studio的鑑聽室, 在鑑聽喇叭的強大音壓下, 對所有器材都或多或少
產生一定的震動干擾 |
上一篇討論
吸收震動處理. 有一些經驗的發燒友可能會有類似的經驗, 就是有時候吸震處理也不可太多, 因為吸過頭了, 音響的聲音會變得比較"dead", 少了音樂的活生感. 這或許是因為在罐頭音樂的產生的過程之中, 震動所造成的音染通常是無法避免的. 麥克風是振動元件, 盤帶機裡頭的馬達也是, 刻片唱頭轉盤也都會是振動的來源, 即使到了數位時代, 硬碟也是會存在振動的問題; 所以這些震動或多或少都會"串入"音樂的"製作"過程, 而造成一部分的音染. 甚至是後制作處理的mixing room或是鑑聽過程, 來自鑑聽喇叭強大音壓(事實上, 類似圖面的嵌牆式喇叭, 在裝設上都有專業上的嚴格要求與處理, 使得喇叭所產生的振動與裝潢空間隔離開來; 但喇叭所發出的強大音波能量還是無可避免的會"加"在器材之上), 對錄音室設備所造成的振動回授與音染, 仍然是無可避免(我從一些專業錄音室的照片上來看, 雖然這些設備都會有專門的19"架子來收納, 但比之於音響專用的音響架, 在振動隔離上, 似乎仍嫌不足). 所以雖然我們會要求一個完全"寧靜"的平台來擺放音響, 但"完全寧靜"這回事在制作與重播上的現實情況下, 其實是不存在的. 所以在對於器材吸震處理的"多寡", 有時候也會是因系統而異的.
現實上充滿了妥協, 也不是什麼太值得訝異的事. 雖然振動的處理, 還是會因為不同狀況而改變, 但盡量避免之前所提到的
三種震動源對音響器材的影響, 還是一個發燒友追求更好, 更真實的音樂重播, 不能不面對的部分. 而且, 大概也沒有例外的, 對這些部分進行改善, 通常回應的都會是, 頻寬更寬廣, 細節更多更自然, 音樂表情更豐富的聲音重現. 所以以下幾種狀況, 或許可以給大家一些參考:
第一, 音響器材盡量遠離振動源. 最極端的case, 就是把音響器材搬到另外一個房間! 因為喇叭以及所播放出來的音波, 最有可能是影響器材振動, 最直接的振動源. 這也或許是大家都會有的經驗, 就是器材擺放位置不同, 聲音的確會產生不小的差異. 雖然來自喇叭不同頻率的能量擴散性不會相同, 但基本上, 器材盡可能遠離喇叭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尤其是對振動源特別敏感的器材, 像是LP唱盤或是CD唱盤. 同理可推, 盡量避開喇叭正面聲波能量直接的沖擊, 側面會比正面好一些. 但要注意的是, 由於低頻較無指向性, 所以太靠近喇叭, 不管是正面, 背面, 或是側面, 對低頻震波能量來說都會差不多.
|
不同頻率的能量指向性; 所以器材的擺放可以遠離喇叭是比較好.... |
上圖可以看到, 對於低頻來說, 能量的擴散是往四面八方而去的. 由於線材或是空間的限制. 最常見的擺法是音響器材會集中在喇叭中間或是中後方的位置, 因為這樣是線材可以拉得比較短的方式. 但缺點是這中間位置, 其實是左右聲道喇叭能量"交集"的區域(尤其是低頻的部分), 此時對於器材的振動處理就要更謹慎些. 比較理想的方式是將器材放在側面或是喇叭位置的另一邊, 缺點是此時你需要準備比較長的訊號線或是喇叭線. 所以, 如果你有一個專門的音響室在規劃, 獨立隔出一個放音響的小空間會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第二, 盡量不要將器材放在木作或是木櫃上面, 尤其是訊源部分. 這是因為木作或是木櫃的面積通常很大, 所以代表承受喇叭音波能量的面積很大, 再加上這些木作與木櫃, 較之於專門音響架來說都不夠強壯, 所以反而變成一個 間接的震動來源! 如果這樣的木作或是木櫃又是擺在喇叭的中間或是後方, 這個間接"振動源"的情況會更嚴重. 喇叭能量愈強, 音壓愈大時, 只會更加劇烈.....
|
這樣的木作結構通常對於避震沒有太大效果, 而且因為
面積大, 反而成為間接的振動源 |
有些情況的做法是在器材與木作或是木櫃之間加入各式的墊材, 像是花崗石等. 這個部分, 我在之前
討論墊材時有提過, 加入墊材, 其實對震動隔離不會有太大影響, 因為震動還是由木作傳導到墊材, 在傳至器材本身. 除非使用的墊材本身是有具備振動隔離的功能. 當然, 質量高對於振動的抵抗力會高些, 但通常高密度的材質對於振動傳導的速度也更快. 所以單純的用重量高的墊材, 如大理石, 其實對於隔離震動的作用不大, 只是會改變振動的共振頻率. 另外一種常見的方式是, 為了裝潢的美觀, 設計師會將器材收納在整體裝潢的木作牆面之內. 這個時候, 干擾器材的震動更是無法排除或是避免, 反而使得器材無法有正常的發揮.
|
我的慘痛經驗 - 早期裝潢時留下木櫃結構(喇叭後方)來收納音響器材.
但最後還是乖乖的將所有器材移出..... |
第三, 音響器材最好不要擺得太高, 尤其是訊源; 而且愈重的器材要擺在最下層. 這是一個奇怪也比較難以解釋的部分. 比較合理的解釋是, 重心的位置, 以及器材與音響架共振模式的變化. 除非你使用的音響架是超級強壯與穩固.
|
網路找到的圖片, 非常發燒的音響架結構; 雖然有這樣的音響架加持,
如果可以移到側面或是更遠離喇叭, 我相信會更好 |
第四, 器材擺放盡量避開牆角位置. 因為牆角通常是駐波能量比較強的位置.
以上的觀點給大家參考. 即使你用了專門的音響架, 我個人認為這些原則還是有影響的, 能避則避. 畢竟花錢買了高貴的音響系統, 最好還是注意一下器材的避震條件, 讓器材能夠充分發揮它的功能.
下面的圖片是抓自網路上的器材擺放圖, 雖然美觀但是其實以避震與隔震的角度來看, 卻是對器材比較不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