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再探Decca London Jubilee - Vinyl Extraction

Vinyl Extraction
        萃取(Extraction)或許是一個很傳神的字眼來形容, 我們如何利用唱頭來釋放原本儲藏於黑膠溝槽裡的音樂.  就好比一杯條件控制良好所萃取出來的Espresso, 或是滴濾萃取的單品咖啡.
Historical Fricsay's Tchaikowsky Sym No.5
        說實話, 這次著實花了好幾個星期在微調這棵Decca唱頭的二當家Jubilee.  一是因為Opus3的調整不是很方便, 所以只能等空閑有好心情的時候來進行; 二是因為"傳統的"(非改裝的Decca唱頭, 例如Decca vdH)Decca唱頭的針尖的角度通常會有一個往前12~15 degree的rake angle.  所以調整上大概只能依照聽感和循軌來確定調整是否"到位".  這個rake angle的產生(因為不同於一般唱頭, 大部份的唱針方向通常是垂直於唱頭平面的), 我有特別詢問設計者JW, 他的回答是這個特別的rake angle是在調整compliance和electrical balance下的產物, 每棵Deccs唱頭都會有些許的不同.  所以玩傳統Decca唱頭, 不能以傳統抓唱頭唱臂水平面的方式來調整, 反而是需要特意調高VTA (可以先將唱臂調整到水平和適當針壓後, 再慢慢抬高唱臂座的高度), 也就是唱頭會有尾部抬高的情況下, 反而能夠讓針尖落在正確的角度 (抓到合適VTA後, 請再調整一次正切度).
Jubilee with extended line contact tip (from LencoHeaven)
Reference with paratrace tip (from LencoHeaven)
Decca vdH (from LencoHeaven)
4RC with line contact tip (from LencoHeaven)
        我這幾年大部份時間在玩的Decca vdH, 從上面的照片來看, 它似乎並沒有刻意維持一個往前的rake angle (其實, 我有問過JW, 不過可能是這並非是他的製作, 因此他並未回應); 以及Mk. IV paratracer.  或許是paratrace的針尖夠小, 所以在這個VTA的問題上並沒有像這次的Jubilee這樣敏感.  
請注意唱頭本體與唱臂間, 有刻意墊入一小段單芯銅線, 來修正針尖的rake angle.
        Jubilee在一般唱臂水平於唱片的調整下也可以聽; 而在之前短暫時間使用下的經驗裡, 水平設定下的Jubilee, 似乎不會讓你覺得它身為現今Decca唱頭家族二當家的存在價值(Sorry!  John.), 所以在我驚艷於SC4E paratrace的威力之下, Jubilee只能被冷落在一旁的角落.  這回嘗試調整到合適VTA下的Jubilee, 就完全展現他身為二當家的價值和威力.....不但能量上能夠與Mk. IV paratrace比肩, 更有著Decca vdH以及SC4E paratrace所不能及的細節和透明度.  Bravo, John! 我現在確定了, 其實你非常瞭解舊世代Mk. IV的優點, 而且以更現代的手法打造出新一代Decca transducer的標準.  SC4E (or C4E) paratrace就好比陳年醇厚的紅酒, 而Jubilee像是新生的Barolo, 強烈, 充滿無限可能性, 就看你如何馴服或是優化它.
        從rake angle以及VTA的角度來看, 或許也就解釋了之前一般對"傳統"Decca唱頭的誤解.  以Jubilee論, 在一般的水平設定下, 在某個高頻段的破聲, 的確是很難克服, 甚至循軌上會有不太順的狀況發生(這也解釋了之前我的Jubilee在搭配SME V時一直無法克服的高音破音).  而這個情況的嚴重程度, 似乎會隨著不同唱臂所造成的conpliance不同而有程度的高低.  所以適當調整VTA (或是唱頭tail up的角度), 或許Decca唱頭的搭配並不會如之前想像中的困難.  
請注意有一小段單芯銅線墊在唱臂和Jubilee之間
        為何說是萃取? 以咖啡來說, 萃取的條件其實取決於, 咖啡研磨後的顆粒大小與均勻度, 水溫以及浸泡的時間長短.  而現代設計的唱頭transducer, 所能自黑膠中萃取出來的成分與程度, 在使用和設計概念上, 硬體設備上, 材料的精煉下, 可能是我們在十多年前所無法想像的.  當然, 用更好源頭(transducer)所能萃取出來的龐大能量與資料, 也考驗了後段系統是否能夠順利消化以及展現.  類比是如此, 數位也不例外.  Decca Jubilee雖然是Super gold大概兩倍的售價, 但只要你的後段系統能夠消化, 它所能達到的轉換能量與效率, 是與Super Gold完全不同的領域.  它所能提煉出來的音樂能量與細節, 也的確不是SG(以及Decca vdH)可以達到的.  JW的確由舊有Decca唱頭的基礎上, 創造出更高更新的標準.  那Reference呢?  就等我中了樂透, 或是等我目前的Jubilee唱老了, 送去JW換成paratrace針後, 才有機會可以感受Reference的威力了.

2014年6月11日 星期三

正切唱臂另一章"正切支點臂" - Tangential pivot arm

Thales Theorem
        正切支點臂的產品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瑞士的Thales唱臂家族.  對我來說, 也是Thales的出現才讓我知道唱臂設計裡, 除了正切線性循軌以及支點唱臂之外, 還有這麼一個結合兩家之長的Tangential pivot arm的設計.  有興趣的網友可以參考在diyAudio裡的這一串討論.
        在這長達76頁的討論裡, 你可以發現, 原來在Thales唱臂之前, 已經有許多的發燒友在這個領域裡頭嘗試了非常多的可能性.  真的是五花八門, 想都想不到!  至於如何結合理論整合成一個漂亮的產品就看個人的功力了.
Another approach for tangential tracking
        事實上, 有不少發燒友依照正切支點臂的概念自行DIY將自己的支點臂改裝為正切支點臂.  雖然我已經沒有支點臂了, 但想想這倒不是太難.  你只要依照Thales Theorem (請參考本篇的第一圖), 首先改造一個可以水平自由轉動的唱頭蓋, 然後依照第一圖中的紅線, 拉一條線綁在唱頭蓋後方, 以限制唱頭蓋(也就是針尖)的方向即可.  而這一條線尾端的位置必須定在垂直於Thales theorem所延伸過去的點 (姑且稱為C點)之上 (唱盤軸心 - 唱臂支點 - C點).  要注意的是這一條線的長度是會變化的, 所以可能的方式是線的末端綁住一個適當重量的重錘, 重量要足夠限制住唱頭蓋方向, 但不能影響循軌的靈敏度.  這可以參考Schroeder的實驗:
Frank Schroeder''s concept (from diyAudio)
Frank Schroeder's concept (from diyAudio)
        當然, 頂頂有名的Frank Schroeder不會滿足於此.  所以我們就看到這位老兄在前幾年推出了他的正切支點LT唱臂.  不過, 剛看到這隻唱臂的圖片, 實在看不出來玄機在哪裡, 感覺起來就是一隻傳統的支點臂嘛, 如何能夠正切?  耐著性子看diyAudio裡頭的"破解", 才知道這隻看似傳統的支點臂, 走得是不同於Thales arm的Thales theorem, 而是本篇第二圖的方式, 讓唱針得以與軌道維持正切!  也就是看似傳統的支點唱臂的部分, 其實是架在另一個可以沿某一曲度軌道移動的平台之上.
Schroeder LT tangential arm 在外圈循軌時的角度 (from diyAudio) 
Schroeder LT tangential arm 在內圈循軌時的角度 (from diyAudio) 
Rest position (from diyAudio)
In tracking (from diyAudio)
        厲害吧!  唱臂的下方是使用磁鐵的方式規範曲度的軌道.
(From diyAudio)

        至於這曲度要是如何才能維持唱針的正切, 這就是機構專家要去傷腦筋的.  以及如何做到最高的精度, 所以Schroeder LT一隻據說要賣到八千多美金, 也不是沒道理.  而且說實話, 設計者的確把理論整合得非常漂亮!  其實, 類似的方式在之前已經有人嘗試過了.  在現今的世界裡, 要產生一個完全原創的概念是非常困難的.  除了原創性之外, 就看每個人整合的手法的高低了.
Another patent drawing
        正切支點臂通常都是被動的形式, 也就是一切唱臂活動的動力都來自於針尖所感受的循軌力.  簡單以慣性質量來看, 正切支點臂會是在正切與支點臂之間.  一般線性正切臂, 唱頭循軌是要"平移"整個唱臂carriage的質量, 對唱頭damper來說是比較"吃力"的.  傳統支點臂, 由於質心比較接近軸心, 而且活動的方式是轉動而非"平移", 有力矩的幫忙, 對唱頭damper來說就輕鬆許多.  而正切支點臂由於不只有一個支點, 所以整體移動會是轉動加上移動, 相對於支點臂就比較複雜了.  事實上, 正切支點臂由於不只有一個支點, 所以在不同位置下, 它的質心位置其實是不一樣的, 所以有人說, Thales Simplicity的針壓由外圈唱到內圈都是不一樣的, 也就不是奇怪的事了.  有利就有弊, 端看取捨.  以我之前聽Simplicity的經驗來說, 雖然針壓在變, 一張唱片放完, 我也聽不出音質上有什麼差別.
        事實上, 類似Schroeder LT的方式, 要"移動"它的力道恐怕會比Thales Simplicity高不少.  因為看起來LT的質心會比較偏離軸心.  所以我蠻有興趣想知道Schroeder LT的有效質量是多少?  會超過20g嗎?  更重的話, 就要落到線性正切臂的範疇了.
        世間的唱臂設計真是無奇不有, 在此之前, 我真的沒想到這個正切支點臂的領域裡, 居然還有這麼多有趣的設計, 而且趣味性更勝一般的支點唱臂!

        不過LT好不好, 還真要聽過才算 (Simplicity我聽過, 很喜歡).  不過, 如果我中了樂透, 應該還是不會買它.  因為我心目中最理想的唱臂形式已經出現了 (待續)!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

全音域單體加無限障板 - A simple and elegant OB system

Visaton B-200 full range unit + Infinite Baffle
        首先要感謝網兄給我機會得以一探全音域加無限障版, 這樣看似簡單卻又充滿潛力的方式!  音樂的平衡感, 我姑且不論, 因為這裡頭有太多會影響的因素, 像是空間, 器材, 線材等.  但還好是主人也有一對QUAD ESL63, 所以前後比較下, 我比較能夠感受到Full range unit/OB的潛力.  最令我驚訝的是, 在聽我帶去, 我很喜歡的The Weepies專輯時, 我居然聽到了在我系統裡沒有注意到的人聲細節!
I like "The Weepies", especially "World spins madly on"
        雖然QUAD ESL也是全音域的方式, 但畢竟它的低效率, 高壓轉換, 延遲線路, 電源供應等因素, 比較於全音域單體簡單的訊號直入, 高效率的方式,  或許也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當然空間大小以及聆聽距離的差異也是可能的原因.  但無論如何, 對聽慣無箱音, 超輕震膜的ESL的我, 依然可以感受到Full range unit + OB有類似的無染, 真實而且瞬變反應快速的中音特色.
        一套簡單高效率的全音域單體+OB, 無分音器再加上小功率直熱三極管放大的方式, 可說是相較於現代音響的一個極簡主義.  但潛力絕對值得一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