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30日 星期二

我看台灣的音響品牌 - 2014台中音響展 - Taiwan local audio brand in 2014 Taichung Audio Fair

Joy Audio in 2014 Taichung Audio Fair
        雖然週一的台中音響展相對的有些冷清, 但對消費者其實反而是一個比較不受打擾, 可以悠閒的逛展覽的時機.  可以自在的霸佔黃帝位, 比較每一家的特色.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台中音響展, 對我來說, 我反而不太會去注意到常常在台北出現的歐美日音響品牌, 反而將注意力放在一些台灣本土的自有品牌.  自己在外商企業, 以及電腦代工業待了許久的時間, 一直覺得台灣自有品牌栽培不易, 宏碁(Acer), 奧圖碼(Optoma), BenQ等...甚至是我自己創業的R3D3的品牌, 要在台灣創立一個品牌, 還能放眼世界舞台是何其不易!  而之前在台北音響展, 這些台灣自有品牌大概都黯淡於天價的歐美日品牌之下, 少人注目.
Tien's Turntable and Arm
        除了電腦相關產業, 台灣也向來是音響產業代工的重地, 所以以技術而論, 我相信是難不倒台灣的技術專才.  但為何之前許多台灣音響品牌卻是起起落落, 大部份如曇花一現, 無法歷久站立於世界舞台?  我想這裡面可以探討許多的層面, 但我只想提一個我的觀察, 就是政府努力於文創事業, 但其實創意的產生, 在我來看, 其實只佔了可以嚐到成功果實階段的四分之一!  而且往往從市場與通路的角度回來審視這些"創意', 往往還必須刷掉一大半!  不過, 我們對於這些願意嘗試實現自己創意想法, 努力推向市場的人還是必須給予鼓勵.  只是我也希望這些音響的"先鋒"們可以學著跳出自己熟悉的領域, 試著從市場的最前端和消費者的角度, 回來審視自己的想法(產品)是否可以經得起價格競爭? 以及是否符合您所設定的目標族群的需求?  在現今的消費或是行銷市場, 已經不單純是產品好不好的問題, 價格對不對, 造型合不合適, 通路何在?  這些恐怕在現今注重包裝消費的時代, 比產品本身"好不好"還來得重要!
Divini Speaker System; Beautiful Design and Sound
        不過, 也很高興的發現其實還是有一些台灣品牌默默經營, 而能夠屹立十多年不搖, 真的不容易.  或許不一定賺了大錢, 甚至還可能只是打平, 但這個心就值得我們發燒友鼓勵.  也希望大家多多注意台灣本土的音響品牌.  不管是消費者, 甚至媒體和音響通路商.....因為其實他們都具有不輸給歐美日大廠的實力!
Taiwan high end amplifier TRACER
TRACER, Solid CNC Built Structure; Very Detail and Sweet Sound
5-Ways Horn Speaker System
ypl-Audio
ypl-Audio
Audio Dream; Attractive Cosmetic Design
DA&T with Divini Speaker
Not Shown in Taichung Audio Fair; MARVALVE earphone tube amplifier
Not Shown in Taichung Audio Fair; Zorin New Turntable Concept with His Air Bearing Arm
TRACER Spec.
Over ten years and transformer excellence; ARRIBA Tube Amplifier
Oriole Sound Audio Tube Amplifier

2014年9月26日 星期五

音響器材的振動處理(三) - 不同的墊材與角錐 - Materials & Tripod


        接續上一篇的振動處理(二), 我特地準備了以下的墊材來聽聽看有什麼不一樣: 兩片MDF, 三種石材(木化石, 灰網石以及印度黑, 密度和重量上也是依序由低到高), 強化玻璃兩片, 還有另外一組對照組的"軟式"避震台(我戲稱為網球台).
網球台, 印度黑, 木化石 (灰網石試完後就送回修補, 之前忘了拍)
        不過, 極端發燒一族可能會失望的是, 我並沒有準備高檔的避震墊材, 像是BDR, Acapella, 碳纖維板等....因為這些實在是不便宜(我也借不到, 不然, 我也很想試試看)!  但我相信從以上"基本", 容易取得的材料來探討, 應該足夠做為判斷一個音響架設計"有效"與否的原則.  
        回到我假設的三種震動來源: 第一種是音響器材通電後, 自身產生的震動; 第二種是來自環境的震動; 第三種是喇叭發聲後, 音波對器材的回授所產生的震動.
        而試聽不同墊材的方式: 將我慣用的CD唱盤(Bow Technology)放在參考的單層音響架上, 然後依序放入不同墊材在CD和音響架之間.  以"阿淘的歌"第一首"春水"來感受不同墊材所造成的聲音差異.  依序為: 單層MDF, 雙層MDF, 木化石, 灰網石, 印度黑, 單層強化玻璃, 雙層強化玻璃, 最後用軟調吸震方式的"網球台".  我也請來了三位資深燒友一起來聽聽看, 以消除我個人球員兼裁判的"偏見".  不過, 我無意在此細述各種材質上聲音的差異, 因為這些不同材質的墊材, 的確很輕易的可以感覺到聲音上的氛圍的不同.  但我們必須小心的是, 這些改變不一定是改善.  也因為在不同的系統聲音趨向下, 你可能會有不同的喜好和決定.  
其實玻璃是很優秀的墊材
        在這裡我所評斷的標準是解析度.  當然, 有一個很難去除掉的因素是, 各樣材質本身的共振所產生的"假性"解析度.  也因為如此, 我特別設計了雙層MDF和雙層玻璃的方式來儘可能消除這個部分(抱歉, 我忘了比較雙層大理石).  各位自己也可以做個簡單實驗, 那就是單層MDF或是玻璃(甚至大理石), 敲起來的聲音都是比較"大聲"的, 但當你堆上另一層上去後(純粹就是放上去就好), 敲起來的聲音就會變小, 而且音調會比單層時"低"很多.  有個趨勢可以分享給大家, 就是材質密度愈高, 的確聲音會有密度愈高, 高音更強, 解析度更全面的味道.  所以在這些部分, 石材和玻璃都會比MDF強(但石材有一個問題是比較脆弱, 要做為承載板必須小心, 厚度要夠厚, 而且石材被面最好要加上鐵網或是鋁板作為補強.  我這次試聽時, 一片灰網石就不幸摔到裂開; 所以石材做為墊材是OK, 因為背面還有音響架或是台面做支撐; 若是直接作為音響架的承板就必須小心些!  裂開事小, 機器摔到事大).  另外一個趨勢是, 雙層的方式, 都比單層更全面, 而且相關的特色都會加強.  那石材和玻璃的差異呢?  兩者的聲音改變, 我覺得是類似的(或許因為兩者的密度差不多, 不過印度黑還是最高的), 但解析度和全面性, 我覺得雙層玻璃是最好的, 次之是單層玻璃!  有許多人認為音色會偏亮, 透明但"刺耳"的"玻璃聲", 事實上, 在我的系統裡聽起來, 反而是比較全面, 高低延伸更好, 清晰又有厚度的聲音.  甚至玻璃在音樂表情和韻味上更有味道!  
CD on different audio rack
        那"網球台"呢?  它的聲音比較接近MDF, 但無法有石材或是玻璃的密度和細緻度.  要再次強調的是, 這些只是趨向, 如果您覺得系統的聲音已經偏瘦偏亮, 或許用上軟式的避震方式(不管是網球台或是rubber)或是木材, 可能會讓您的系統更適合各式各樣的音樂.  但如果用快速導出器材振動的觀點, 讓器材在盡可能"寧靜"下工作的角度來看, 高密度, "高音速"的材質還是比較合適的墊材.  而木材和rubber的聲速也是比較偏低的(相較於石材和玻璃).  有趣的是, 玻璃在這裡是最"高速", 而且最均勻的材質.  也似乎呼應我之前的假設, 就是愈高速的材質, 會更快帶走第一種和第三種的震動, 減少傳回器材的機會.  而聲速愈快的材質, 通常密度也會比較高.  然而玻璃會比石材更全面的原因, 或許就是它材質的均勻性.  石材雖然密度高, 但它本身的材質並非是均勻的.  而且, 雙層玻璃下的聲音表現力, 又比單層強上許多!
        有一個部分要請大家留意的是, 加上各樣的墊材, 都會造成聲音的改變, 但要小心驗證, 盡量嘗試不同音樂類型來確認它所帶來的是良性改善.  而且這裡還有音響架的結構性的考量.  在音響架上再加上墊材, 其實已經改變了當初音響架設計的條件.  不過, 我們以後再來談音響架的設計.
角錐隔離
        另外一個可以探討的是角錐的作用.  我個人比較接受的說法是, 震波傳到角錐的位置時, 會在角錐內部折射而相互抵消.  另外一個作用是角錐尖端接觸的面, 只能接受垂直方向的震波傳入.  而由於角錐尖端面積非常小, 所以振動非常難由尖端傳入, 因此也造成所謂的"mechanical grounding"的"單向"震波回路.  綜合這些, 再加上音響架的結構考量, 我們應該可以來審視市面上成功音響架的設計了(待續).

2014年9月18日 星期四

"真實"的拉赫曼尼諾夫 - The deepest soul of Rachmaninov

Sergei Rachmaninoff: A Lifetime in Music
        看完這本"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人生", 其中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最深刻...就是有一次拉氏在德國聽到Richard Strauss的管弦樂作品, 深深佩服Strauss的管弦樂技法, 然後意有所指地說, 比起Strauss的音樂, 讓他感覺到自己的作品被演出時, 自己仿佛是"赤身裸體"的!  這一席話其實道盡了拉氏的藝術本質和自傲.
        或許是因為1918年便離開祖國, 終身未再踏回故土, 始終是一副鬱鬱寡歡的臉孔, 似乎讓人無法與他譜出的淒美絕倫的旋律聯想在一起.  說到拉氏旋律的洗腦功力, 對我來說真的是威力無窮, 每每聽完他的作品, 他的主題旋律總是會停留在我的腦海之中, 兩三天揮之不去!  稱之為餘音繞梁絕對不是誇張(例如現在, 死之島貫穿全曲的, 如在黑暗深處爬行的低音旋律就會掠過腦海).  但難道拉氏只是一個沿襲俄羅斯憂鬱美學的旋律製造機而已嗎?
Rachmaniniv紀念像, Moscow
        在現代音樂的領域裡, 拉氏並非是如Stravinsky的改革派, 鋼琴音樂上也並不走Debussy的印象風格, 管弦樂曲上也不走R. Strauss的好大喜功, 甚至可能還有人會嘲笑拉氏, 似乎還擺脫不掉的浪漫派曲風.  但其實看似質樸, 卻是深入人心的曲風卻是拉氏堅守的藝術風格.  事實上, 從集合了作曲家, 鋼琴演奏大師和指揮家三位一體的"全能"音樂家的角度來看, 縱觀西方古典音樂史, 也是少有人能同時在這三方面取得與拉氏一樣的成就.  想想集合了浪漫派作曲大師, 和鋼琴演奏巨匠的Liszt當時是何等的神采, 連天才如聖桑在大師面前也揣揣如小學生受教一般!  當然拉氏在作曲以及演奏上, 可能無法有Liszt那般深遠的影響.  但在行家的眼中, 拉氏其實是一座如大山般的存在.  像是Milstein回憶錄提到的, 當時每一位從蘇聯鐵幕來到西方的音樂家, 大概都會前來"謁見"拉氏.  在拉氏的年代, 或許只有身兼作曲家和指揮大師的馬勒可以一較高下.
        而真誠, 質樸的內在才是我認為拉氏音樂最能撼動人心的所在.  而要一探拉氏最真摯的音樂世界, 如果只是停留在第二號交響曲,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印象, 可能您還沒有觸及到拉氏自認為是自己的masterpieces的清唱劇作品!  試試看吧, 那真的是撼動人心, 真誠毫無修飾的藝術家的靈魂!  拉氏當然是鋼琴和管弦樂音樂的作曲大師, 但我認為人聲或許才是拉氏表現他埋藏在最內心深處的俄羅斯魂最合適的"樂器"!  那是何等雄厚, 讓人一聽入魂, 馬上讓我聯想到一片質樸大地的, 真正的藝術家之魂!  也挺考驗您的音響的.


Rachmaninoff自認為他最偉大的作品"鐘"

2014年9月17日 星期三

黑膠的黑暗面(二) - The "Dark Side" of Vinyl (II)

要嚐到LP的甜美之前, 可能要有經歷一段"悲慘"歲月的準備
        延續上一篇的"黑暗一", 我再來聊聊黑膠到底還有多黑!
        (三) 黑膠清洗.  所有的音樂媒體裡, 大概就只有LP唱片需要, 也可以重複清洗.  黑膠唱片要洗什麼?  我之前有一篇寫得很清楚, 大家請參考.  對我來說, 清洗LP唱片的發霉, 雖然是身在台灣的黑膠友一定會常常面對的宿命, 但其實"深層"的黑膠清洗絕不是光洗掉霉點哪麼單純.  因為正確的清洗後的唱片, 才會恢復和展現她真正的面貌.  這也是要進入LP唱片世界的朋友不可輕忽的一個部分.  不管您的唱片收藏有多少, 洗唱片機都是您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投資.  否則您的黑膠人生會是"黑白"的, 因為過不了多久, 您欣賞黑膠的快樂人生就會大打折扣.  所以我會建議想進入黑膠世界的朋友, 在一開始一定要清楚知道, 黑膠清洗是您一定要考慮的議題; 不管您是自備洗唱片機, 還是交由其他專業店家清洗.  而且適當清洗過的LP唱片, 更能讓您體會類比黑膠之美!
可說是台灣之光的汪氏超音波洗唱片機
        (四) 黑膠唱片的等化曲線(請參考我以前寫過的"立體聲的黎明"以及"EMTJPA66").  為了能將音樂訊號的低頻與高頻"刻入"唱片溝槽, 來自母帶的訊號一定需要經過某種的等化(壓縮), 方能送入刻片機.  而經過唱頭拾取的訊號也因此必須經過"等化還原"的部分, 才能恢復原本的母帶訊號.  這就是與CD/Tuner等訊源最大的不同.  再來是因為唱頭拾取出來的電流非常小, 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獨立的phono放大線路來處理這個部分. 而一個完整的phono stage就必須包括兩個部分: (1) RIAA等化線路, 以及(2) 訊號放大線路.
LP唱片的等化(record)以及還原(playback)曲線
        從上圖的等化(record)以及還原(playback)曲線來看, 就不難理解LP要正確播放低頻的難度.  因為唱頭所拾取到的低音, 必須經過大幅的放大, 而此時所有來自"非訊號"的干擾也一併"混入"而被放大.  因此LP唱片要播放出控制良好, 清晰不受汙染, 的確對phono stage和LP唱片拾取系統都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甚至LP唱片本身的刻片時的變形, 以及唱片成型或是後來自然的變形, 都再再會影響到低頻的重播.  所以也就不意外, CD較之於LP在低頻重播上的優勢!  而LP的高頻拾取也一樣會考驗唱頭發電系統的靈敏度以及RIAA的精準度.  所以LP唱片的播放的確難度高於其他訊源甚多, 這是準備進入黑膠領域的朋友不可不查的.  因此, 一個夠水準的phono stage是基本, 而且是黑膠播放的心臟所在.
 Nagra PL-P, 左方三分之一的部分就是一個完整的phono stage, 包括MC transformers.
對Nagra這樣專業的廠商, 類似的等化線路的成熟度和精準度是可以信賴的
        不幸的是, 早期黑膠唱片工業對於所謂的等化曲線並沒有一致的標準.  雖然在1958年統一以RCA RIAA為宗.  但其實在歐陸, 還是沿用自家的等化曲線的情況還是一直延續到197X年.  而且這還牽涉到等化曲線的校準是否在那個時期能夠做到非常一致.  而我們現在能買到的phono stage, 通常都只有一組標準的RIAA還原線路.  所以面對早期各家唱片的重播時, 難免會有各家唱片音色"百花齊放"的感覺.  像是某些Melodyia的重播, 以及Supraphon比較偏暗偏硬的音色也非常有可能是因為等化曲線匹配的問題.  但市面上可以連續調整等化曲線的phono stage屈指可數, 除了幾台超高級的phono stage外, 就必須往專業幾種裡去尋找了.



        另一個與黑膠重播優劣息息相關的就是唱盤的避震處理, 因為任何來自於外界的震動, 或是系統的共振, 在處理不慎下, 或多或少都會串入唱頭的拾取訊號之中, 而被phono stage裡的等化還原電路放大, 尤其以低音的部分影響最大.  而高質感的高音重播也與唱盤的避震息息相關.
適當的避震處理, 會讓您的黑膠系統脫胎換骨


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

再探音響器材的震動處理 - Vibrations (II)

Listen to vibration by Earphone?
        接續上一篇討論音響器材的震動與可能的機制, 我們再來看看這幾種可能震動來源的影響, 以及發燒友常用的幾種墊材的特性.
        我有假設發燒友會遇到的震動源大概會有三種: 第一種是音響器材通電後, 自身產生的震動; 第二種是來自環境的震動; 第三種是喇叭發聲後, 音波對器材的回授所產生的震動.  先看第二種來自環境的震動.  這個部分, 對於大部份的發燒友來說, 應該可以忽略不計, 除非您的聆聽空間緊臨巨大震動源, 像是馬路, 鐵路, 捷運等; 而且真要處理這樣的震動所需要的工程也會是最巨大的!  而第一種以及第三種震動源通常是同時作用於音響系統之上, 並且難以區分兩者之間哪一個影響比較大.  而一般直覺是, 喇叭音波的回授應該是比較強的震動源.  某些常見的情況也的確是如此, 例如, 唱盤如果太接近喇叭, 有時在循軌與音質上可以立即感受到差異.
        一個好方法是, 將音響系統搬到與喇叭不同的空間來測試.  可惜的是, 我手上並沒有這麼長的訊號線或是喇叭線.  所以要單獨確認第一種震動源的影響程度的另一個好方法是使用耳機監聽, 如此就可以來確定不同音響架或是墊材的影響.  各位可以自己比較, 我的結果很清楚的告訴我, 原來第一種來自音響器材本身的自體震動也是不可輕忽.  我的方法是固定前級不動, 只改變CD唱盤的界面, 一是擺上MDF承板的音響架, 另一是直接擺放在石英磚的地板上(我們待會再來討論這些界面的特性).  很有趣的是, 即使用耳機判定, 兩者還是有明顯的差異!
My Bow ZZ-8 "sleeps" on new "King-size-bed" and "feel" comfortable!
        所以應該可以確定第一種震動源的確不可輕忽, 而一般的狀況下, 還會加上第三種震動源 - 音波的回授, 使得情況更複雜.  但此時如果要判定哪一種的影響比較大, 就難以找到一個簡單有效的控制變數的方法.
Speed of sound in various media
        這一個音速表, 大概可以代表每一種材質震波傳遞的速度.  而一般發燒友常使用的木頭或是大理石, 他們的傳遞震波的速度大概與copper類似, 並非特別快速.  還低於我們常常使用的鋁以及鐵.  石墨或是碳纖維的特性應該與鑽石類似, 屬於高速傳導的材質.  不過, 震波每進入一種界面(材質)都會有折射與反射.  還有每一種材質也都會不同的共振頻率.  甚至材質本身的均勻度和密度應該也都會有一定的影響.  所以高級音響架(或是避震架)的設計與驗證, 材質的選擇還是必須有相當的量測結果來支持.  不過先以單一的傳導速度來看, 速度愈快的材質"帶走"音波的能力"應該"比較強.  而果不其然, 在我測試的幾種材質(玻璃, MDF, 大理石), 玻璃墊材所表現的聲音在, 全頻域解析度是最高的, 純度和密度也是最好的.  動態的表現也是最強的.  當然這裡還有音響架的結構強度以及設計的影響在.  有趣的是, 強化玻璃所呈現的"高貴"感與逼真度, 我已經在三個不同的系統裡都可以明顯感受到.  不過, 玻璃偏高音的共振頻率在這裡或許要小心處理, 這也或許是Artesania高級音響架使用超厚玻璃, 而且在玻璃側面施加磨砂以及溝槽處理的原因.
超厚玻璃的選擇以及側面處理
另一個使用玻璃材質作為墊材的Kondo Galaxy turntable
        第一個與器材接觸的界面材質, 我相信影響是非常大的, 如何減少反射震波(反射回到器材)的比例, 以及儘可能快速帶走折射進入的震波, 以及音響架的機械結構, 材質設計如何避免以及減少第三種震源的喇叭音波回授, 我相信這些就是一個成功音響架所必需克服的基本條件.
        而最近有幾次經歷在不同系統下體驗不同音響架的聲音.  深深感受到, 我之前對於正確的器材振動的處理與排除, 是太過小看了(因為不只有唱盤唱頭).  它們帶來的差異, 絕對大於我任何一次換線材, 或是電源的差異(可能只有換唱頭才有).  而且它們所改善的全面性, 也通常不是其他升級方式可以達到.  套句其他人說過的話: 音響先要有一個穩固寂靜的舞台, 才能盡情釋放它們該有的實力!  但這個"寂靜的舞台", 裡頭的學問其實不小!  在現今多的是一條數十萬台幣的訊號線, 電源線的high end市場裡, 音響架的效益似乎是被低估的.  從某些角度來看, 先嘗試解決或是控制器材的多餘的震動, 或許會讓您先得到一個更客觀的基準來看器材的表現以及其他的升級條件.

2014年9月2日 星期二

聽Supraphon唱片有感 - Different side of Supraphon recording

美國Crossroads發行的Supraphon錄音
        捷克Supraphon的唱片, 對許多收藏家來說, 大概會是又愛又恨.....因為雖然Supraphon也可以播放的很好, 但就是和隔壁的東德Eterna, 匈牙利的Hungaraton, 在音色上差了一些.  偏暗, 像是2H硬線條的Supraphon之聲大概就是共識.  但是Supraphon裡面又有許多你我無法忽略的曲目以及藝術家的錄音....而且老Supraphon SUA的封面設計和印刷又是挺誘人的....
        直到我聽到了美國Crossroads的"再版"!  這張一點都不起眼的美國小廠製作, 卻是讓我大吃一驚....原來Supraphon的錄音是如此的驚人.  雖然聽得出來在中低頻上有點刻意的膨脹, 但這樣鬆軟, 充滿松香味的絃樂聲響, 甜如蜜的小提琴高音, 如現場般形體氛圍的感覺, 是從來不敢想在Supraphon的錄音裡聽得到.  雖然手上沒有這一張的大公三重奏的Supraphon版, 但立馬翻出也是Suk演出的Dvorak小提琴作品來比較....嗯, 原本對Supraphon的感覺又回來了.
兩張LP一套的Dvorak 小提琴鋼琴作品集 (by Josef Suk)
右下角可以看到Supraphon當家錄音師Misolav Kulhan
        再驗證了這一套EMI與Supraphon合作的Janacek "顏如花" (但是由Supraphon的錄音團隊制作), 你也可以清楚感覺到與"傳統"認知的Supraphon音色大不相同.
其實是道地Supraphon團隊製作的原汁原味的"顏如花"
        其實我要說的是什麼?  先講個趣事.  聽說當年眾家唱片公司制作團隊齊聚一堂, 一起拍板定案未來以RCA RIAA等化曲線為宗.  大家額手稱慶, 從此刻片武林大一統.  誰知眾家高手打道回府後, 仿佛如春天一夢, 卻是啥都沒改, 還是各行其是....當然, 這麼說可能誇張些, 但也不無代表一部分事實的可能!  這一張Crossroads其實驗證了某一部分的事實.
        或許要先說明的是, 再版至少會有兩種形式:  一種是人家母公司母版都幫你刻好了, 你拿到母版直接去壓印LP即可; 第二種是母廠提供所謂的兩軌production copy母帶給你.  你自己透過production copy進刻片機刻出你自己的母版.  這張Crossroads的再版, 以及EMI版的Jenufa明顯就是屬於後者.
        或許不是所有人都瞭解, 這兩者有何差別??  差別就是等化曲線!  因為盤帶標準的等化曲線CCIR (or NAB), 與刻片時候的等化曲線(RIAA)是不一樣!  另一個深層一些的意義是專業盤帶的領域裡, 主要只有使用兩種等化曲線, 太平洋一邊的歐洲是使用CCIR, 另一邊的美國是使用NAB.  不像LP刻片的等化曲線那樣混亂.  所以上述兩者的差異就是, 前者母公司是以該公司習慣(或設定好)的刻片等化曲線刻好壓片母版給你, 你一點空間都沒有, 只能接受別人使用的等化曲線; 後者因為是用production copy的盤帶進行, 只要瞭解對方制作production copy tape使用的標準, 在自家studio就可以用對應的等化曲線播放出來, 再經由"自家"的刻片等化曲線製作壓片的母版.  我相信這張Crossroads的大公三重奏可能就是一個使用不同等化曲線所產生的結果, 也讓人看到Supraphon錄音其實也可以很"恐怖"的.
        不過, Supraphon的錄音細節並沒有太多的資料可以找到, 他們的王牌錄音師Misolav Kulhan也很少被人提及.  但因為這張Crossroads的出現, 讓我對如果有辦法接觸到Supraphon的原始母帶(reel tape)或是production tape copy充滿了期待.

2014年9月1日 星期一

音響器材的震動(初探) - Vibrations

Ultimate audio rack solution?
        這大概是給最瘋狂最挑剔的發燒友準備的音響架了.  說到音響架, 除了我自己多年前打造的TD124重量級腳架外, 我其他的音響不是擺地上, 就是放在大概有二十年歷史的Target音響架之上.  後級擴大機擺地上, 好像是許多人的"common sense"; 因為不管你的音響架有多發燒, 質量上總不會大過於"大地"吧!  其實這是"重量派"的思考, 類似LP唱盤的重量級硬盤做法.  這個我們後面再來討論.
It is better to put amp on the ground?
        要討論振動的隔離, 我們應該先來探討這些"震動"到底是哪裡產生, 哪裡來的....當然, 我這裡是非專業的討論, 只是發燒以及些許玩心, 再加上業餘手法的A/B test下所產生的想法分享.
        其實, 會思考這個問題, 是因為我把老Target音響架換掉後, 所產生的改變太大了(而且我認為大部份是正面的改善), 逼得我不得不找一個可以說服我自己的邏輯.  現在, 我是這樣看"震動"的處理的: 我們發燒友會碰到的震動基本上可以區分為三種: 第一種是音響器材通電後, 不管是唱盤或是電子器材, 能量除消耗在器材本身的"功能"上之外, 一部分的能量會轉換為熱以及振動的能量.  當然機械動作下, 也是會產生一定程度的震動.  第二種是外部環境存在的震動, 大卡車經過你家路旁所傳來的震動, 甚至是地球自轉所產生的震動.  第三種是音響系統發聲後, 因為喇叭產生音波, 或多或少會"回授"到你的音響系統上.
玻璃似乎是一種高速傳導振動的材質!  但玻璃本身偏高頻的共振也必須小心處理.
        當然, 理論歸理論, 雖然這些都會存在, 但實際上必須考慮它們的"degree", 也就是現實上, 是否可以忽略不計.  像是地球自轉產生的震動, 聽說高階半導體曝光設備就必須考慮它的影響...但我想音響上就可以忽略不計.  而且也不是我們可以作實驗的部分!
My Opus3 sit on new glass shelf
        把"震動"當成能量的一種形式來思考就比較容易理解.  當然, 我們必須先假設, 這些"多餘"的震動, 在大到一定程度下, 就會汙染或是影響音響器材的機械動作(LP, CD拾取), 電子放大以及喇叭的發聲.  而事實上, 在一套敏感的音響系統下, 這個"程度"似乎比我之前想像的還要小上許多.  也就是說, 原本我認為可以不用去管它的部分, 其實是會有影響的.  舉例來說, 我使用的Nagra PL-P, 內部的主線路板已經是用軟橡膠的避震方式, "隔離"機殼以及電源系統的振動干擾.  但事實上就是, 光是前級擺上新的音響架上, 它的表現就馬上連跳好幾級!  所以, 實際上, 我們發燒友要面對和處理的微小振動的"程度"真的是無法輕忽.
My Nagra enjoys new glass shelf also!
        以能量傳導的觀點來看上面提到的三種震動源, 似乎就比較容易來探討市面上不同的音響架設計或是墊材的影響.  如果有一種設計(或是墊材)可以快速的導出第一種震動, 而且不會產生共振回傳給器材; 另外可以隔絕第二種震動; 還有有足夠的質量(或是具備快速震動傳導的特性)可以避免第三種震動所產生的"回授".  這大概是最理想的音響架設計(或是避震系統)了.
Magnetic floating solution for turntable
        當然, 如果你真的可以不計代價做出這樣的系統, 也不代表你把音響器材放在上面之後, 就擁有了"天籟"的音響重播.  因為這只是整個罐頭音響所需要處理的其中一個環節.  但持續往這個方向改善的方式, 我個人會認為是正面的.  因為當你用到比較好的音響架後, 你的確會感受到罐頭音響的真實性和清晰度往前邁進一大步.  或許, 更清晰, 更具dynamic的音響, 以及更延伸的頻率響應, 對某些人來說, 不一定是馬上可以消受.  但我現在認為這是基礎的"特性', 因為有太多的音響調整方式, 像是喇叭擺位, 空間處理, 可以在"音響性"和"音樂性"上取得個人喜好的平衡.
        我們現在回來看所謂擴大機直接擺在地上的說法.  以實際試聽比較來說, 擴大機擺放在適當的音響架上, 仍然可以得到更清晰, 更具dynamic, 頻寬延伸更廣的聲音.  為什麼呢?  我是這樣看的: 因為擴大機質量與"大地"之間相差太大, 或許第一種的振動能量並不如想像的那樣容易傳導到地上; 而且以第二種和第三種震動來源的觀點來看, 直接擺地上並不是"有利的".  所以從我目前的邏輯來看, 現在使用的音響架勝過之前老Target音響架是理所當然.  甚至最近試過同一品牌的三種音響架後, 的確也是符合我以震動能量傳遞迴路, 以及第二種振動的隔離, 這樣的邏輯.
Cost no objection treatment
        目前我已經準備不同的墊材來進一步實驗它們對聲音的影響.  其實我也建議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系統對第一種到第三種震動下, 可能會有的結果.  以及嘗試改善後, 是否可以得到與我類似的結論.  另外, 要說明的是, 不同的"solution"在不同的系統上是相對的.  因為以第一種到第三種震動源的角度來看, 新的"solution"不一定是比你目前的方式來得好.  舉例來說, 如果你原本是使用高密度均勻材質作為器材的墊材, 改為木頭後, 你應該會得到比較"溫暖", 混濁的聲音; 因為你只是改變了器材的共振, 對器材本身震動的導出, 並不會有幫助.  但這就是我定義為"調音"的手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