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6日 星期三

Why Analog Tape Still The Best Media for Recording?

        Learned from ATR website, the best digital technology now can provide 4,608,000 bits switching per second to record music signal.....WOW, quite a lot.........BUT....
        In 1950~1960, analog tape could provide 65,000,000 magnetic particles per second for recording under 1/4", 15ips conditions!!  So you know why those analog recordings from 1960/70 are so great!
        Now based on latest and highest end analog tape like ATR can provide 80,000,000 magnetic particles per track per second under 1/4", 2 track, 15ips conditions!!!
        Image....if you go 30ips and 1/2"/2 track conditions, you can have 320,000,000 magnetic particles for recording per track per second and digital has never a chance to match it.


2015年8月23日 星期日

老來得初心

Fresh feeling from my old collection
        上了年紀不比從前的....以一個黑膠迷來說, 就是可以不買新唱片卻又有發現"新唱片"的驚喜!  我的唱片收藏其實不算多, 大約四千張而已....以前上唱片店買片, 大概還可以記得自己有沒有這些曲目唱片; 現在鮮少逛唱片店, 可是隨手往自己收藏裡翻一翻, 卻又時時有不小的驚喜....可說是老來因為遺忘所帶來的自得其樂.
        近來朔源而上, 一腳踏進母帶領域, 也是另一種初心.  母帶的來源與選擇性當然不若黑膠或是CD那般浩瀚如海, 但能在音樂與音響的歷程之中得以一探罐頭音樂之極致, 也是之前所料不及的驚喜與驚豔.
        不論是老來遺忘的自得其樂或是一步一步經營中的朔源, 都已經不若之前的得失之心的執著了.  雖然驚嘆於母帶所呈現的真實與細節, 但似乎一點也不礙於在自己黑膠收藏之中發掘"新唱片"的樂趣.  老來初心如果可以是"童心", 那就更妙了.  期許中.....


2015年8月12日 星期三

黑膠的黑暗面(九) - 終章, 循軌校準; The Dark Side of Vinyl (IX) - Tracking Alignment

0.065mm線寬, 圖中黑線是頭髮
        最近在思考做一隻夠準確, 能夠放諸四海, 不會產生誤差的protractor; 也因此對唱臂循軌的校準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  或許大家知道我是使用正切循軌唱臂, 對正切臂來說, 循軌的校準相對比較單純, 因為只要想辦法從唱盤中心拉出一條正切線來, 然後想辦法將正切臂的循軌(也就是針尖)調整落在這一條正切線之上, 校準也大致上完成了.  比起支點唱臂需要針對超距, A/B null point校準, 的確正切臂在原理上簡單許多, "理論上"問題也比較小!
        唱片播放到內圈時的音質較差的問題, 我想一直困擾著黑膠燒友.  連我也不例外.  自我改用正切臂後, 這個問題大致上已經解決.....只要不是談到像是"Horowitz in Moscow"的最內圈循軌挑戰!  當然內圈音質比較差的現象, 也不是只有單純用循軌誤差就完全可以解釋, 因為大家現在已經很清楚, 循軌誤差在外圈(對支點臂來說)並不會比在內圈時小; 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在於內圈的訊號密度大於外圈.  而先撇開正切臂與支點臂原理上的差異, 我這一篇希望談一談校準的問題, 也提醒大家玩黑膠一定要注意的調整的重點(不過,我這裡不討論VTA/水平角/針壓等細部的調整).
Very detail Protractor drawing for SME3012 II (From LS3/5 forum)
        我們先看一下幾個現實上的數字.....唱針的大小, 也就是針尖直徑大概是20um以下, 也就是0.02mm; 以支點臂SME3012為例, 依照有效長度304.80mm以及Lofgren方程式算出來的Null points(也就是A/B點), 內圈是70.29mm, 外圈是116.60mm, 超距是13.75mm; 當然你要用Baerwald方程式也可以, 得到的null points與超距分別是, 66.00, 120.89, 13.38mm.
        這時, 你或許會想, 太棒了!  我只要想辦法對準這些數據調整就應該不會有任何問題了!  好吧, 理論上的確如此.  現實上呢?  我們來看幾個數字.....一般市面上的校準尺(Protractor)上印刷的線條寬度極限大概是0.2mm; Protractor的圓心與唱盤中心之間也必須留著間隙, 否則你根本塞不進去, 而且不同唱盤的中心軸直徑也不會一樣, 這樣的間隙會有多少?  我猜至少也有0.2mm以上.  如果為了預留搭配不同唱盤這個間隙會留更大!  還有, 你如果是自己挖唱臂孔....你覺得你可以鑽多準確的孔?  剛好得到與唱盤中心是291.05mm(如果是SME3012, 根據Lofgren equation)的距離?  所以, 以現實角度看, 這些理論值到0.0x mm的數值在現實上是沒有意義的.  也就是說, 玩支點臂, 你要有心理準備, 這些Lofgren or Baerwald equation所算出的數值與循軌誤差, 或是唱臂本身所提供的尺規與數值, 都只有"參考"的意義.  因為"現實面"上的"誤差"讓你想得到準確值是不可求的!  舉例來說, 你如何在一條0.2mm的印刷線上對準Lofgren的null points (70.29/116.60mm)?  更別提你套在唱盤中心軸上的尺規根本是"鬆動'的!
        不過, 使用正切唱臂的您也不要笑用支點唱臂的人....因為這些現實上尺規的極限, 一樣讓你要有得到大獎的機率才有辦法調整到那一條理想上的正切線!  當然, 正切唱臂因為先天的設計差異, 它的確在唱臂孔的精準上, 不需要像支點臂那樣受限於唱臂有效長度的限制; 它只要落在一定的範圍之內即可.
        所以既然在理論值是不可求的, 那有什麼樣的重點必須注意才能得到現實上比較小的循軌失真?  第一, 如果是使用支點臂, 唱臂孔(也就是唱盤中心到唱臂支點的距離)要盡可能準確; 要自己鑽孔的人一定要小心....盡可能使用唱盤廠搭配某唱臂的唱臂座, 或是唱臂孔的位置是可以微調的....再來就是要有準確的工具可以確認唱盤中心到唱臂支點的距離; 第二, 如果是使用支點臂, 超距一定要盡可能的準確; 第三, 不管是使用支點臂或是正切臂, 你一定要有一隻設計正確的(針對你所使用的唱臂)尺規; 首先, 這尺規的中心孔最好與你唱盤中心孔的間隙愈小愈好; 再來是尺規本身的誤差; 這誤差包括中心開孔的準確度, 以及尺規上線條的準確度還有線條的寬度.  第四, 當然你要有好的眼力, 或是適當的放大工具來確認.  第五, 最後你要注意尺規的厚度.  也就是尺規放在唱盤之上的水平面要盡量與實際唱片放上唱盤的水平面一致;  但這是非常困難的.  因為各家唱片的厚薄不一, 再加上各家唱片墊的厚薄也不會一樣;  所以首先要自己選定一張"標準"厚度(可能是你唱片收藏中最常會播放的唱片厚度)的唱片, 然後盡可能將尺規的平面與之一致.
Almost the best protractor we can find in the market....but....
        說實話, 細看市面上的尺規, 不管是原廠唱臂所附, 或是單獨販售的protractor.  嚴格說來都是不及格的.  為什麼?  其中最致命的部分就是中心孔的誤差.  這裡有了變異, 你可能每次想要調整的基準點(或線)都不會是一樣的!  再來就是刻線或是印刷的線寬與精準度.  所以我認為理想上的尺規要俱備怎樣的條件?  第一就是要不能因為不同唱盤軸心直徑大小不同的差異而產生誤差(真正的中心點), 而且要能夠次次套上的位置都會是一樣的; 第二, 就是刻線或是印刷線的寬度必須夠細, 我認為0.1mm是必須達到的; 第三就是尺規的中心刻線必須準確的穿過中心孔的圓心(鑽孔的誤差就會讓辛苦達成的0.1mm刻線毀於一旦).
        好了....其實有經驗的膠友都知道以上超距或是正切的調整只是基本功....還有許多參數必須注意; 但是, 這看似基本而且容易的校準, 其實並不是如此容易就可以達到....我常常聽到唱黑膠唱到內圈會有較明顯的失真.....但您真的調準了嗎?  至少我之前在玩支點臂時大概是從來沒準過!  黑膠裡似乎常常會聽到許多的"神話".....但請千萬不要天真地相信黑膠"隨便"調一調就可以"打趴"一堆數位系統.....黑膠可以很好聽, 但絕對要下很用力紮實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