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2016十二月台北音響展後記(一) 母帶篇 - After 2016/12 Taipei Audio Fair (I) - R2R is back

My "portable" demo machine - Studer B62
        高速類比磁帶似乎真的回溫了!  為什麼?  因為這次音響展居然有四個展房在展示R2R.  不過說實話, 這應該是巧合.  我原本並未打算參加, 而是在音展的數日前才接到麥桑的邀約, 才欣然與會.  更巧合的是, 我在麥桑的R550展示Studer B62, 隔壁R548的江先生也展示Studer A807以及ABC母帶.  可說是台灣音響展史R2R密度最高的一屆吧!?
Sexy Yello on B62
        在2016年尾的時刻回想, 從我第一次在2015/08以TFK M15a配合GIP號角喇叭參展, 一晃眼已經是一年多.  對我自己來說, 現在對類比盤帶的"見識", 已經不是一年多前的那個"菜鳥"可以想像的.  不管是硬體或是軟體, R2R裡頭的學問絕非是爬文或是請教Google大神就可以掌握.  而這一年來, 從數十卷母帶拷貝的收藏一路爬升到五百多卷, 硬體上從Studer B67 II/A80R開始, 一路接觸了TFK M15/M15a, Nagra IV-S, Nagra T audio, Studer B62/A810/A812/A816/A820.  期間也認識了許多真正的專家, 才得以開始真正一窺類比盤帶的世界!
Excellent copy!  From my point of view
        此次音展也因為Horch House原廠有派人參展, 我當然就得地利人和之便, 三不五時就向Horch原廠的魏先生拿一些展示帶來分享給到麥桑R550的朋友.  Horch House是一個非常有心的廠家!  目前在販售的盤帶, 至少超過五十個項目!  雖然還不是世界第一, 但我光是對Horch敢發行十卷一套的巴哈平均律全集(Gulda MPS版), 就覺得Horch並非一般的唱片公司.  慚愧的是我雖然收藏有Richter的平均律全集的ED0.5母帶拷貝, 但是我還沒有時間和空間來處理它們!
        也因為此次Horch原廠展示的母帶, 剛好與我自己的收藏不太一樣.  讓我因此得以享受Horch母帶的不同面向與成就.  也可以說這一次Horch準備的帶子讓我大開耳界!  像是Yello的恐怖能量, 東德Eterna精緻醇美的錄音, 都是我之前不曾體驗過的.
Amazing energy of Yello!  No doubt it is best seller.
Beautiful string of Dresden and wonderful voice of Hermann Prey
Sure!  And Mozart by Suitner
It's a little pity only 1st tape existed.
Wonderful interpretation and recording by master Suitner/Dresden
        聽了許多Horch House的帶子, 不得不說, 他們處理的效果真的非常好, 雖然說還是不便宜, 但如果你想擁有愛樂發燒友可以得到的最頂級音樂載體, 不用懷疑, 這個就是!  雖然Horch選擇了一些對東方愛樂者來說是比較"冷門"的錄音, 但其實它們都是非常好的版本, 不論是錄音或是詮釋.  我也因此對Horch House委託處理母帶的德國Studio充滿好奇.
We are waiting you.....New Revox
        一個美中不足的是Horch House原本準備在十二月上市的Revox新機延後了!  否則我相信一定會更熱鬧.

Incredible guitar player and music!
Regular cleaning work before the show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 去年搭配的是日本GIP複刻的WE號角系統, 這一次搭配的是麥桑Michael花費多年時間收藏的RCA五零年代的經典同軸喇叭LC-1A以及精心複刻的WE 91B擴大機.  而LC-1A帶給我的震撼一點都不下於GIP/WE號角系統....我們下一篇再談.
Classic RCA LC-1A 2-ways coaxial speaker! 
WE clone with original WE parts and technology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Nagra IV-S vs IV-SJ

From top: IV-S/IV-SJ
        Nagra專攻小型field recorder的領域, 與Studer專營大型Studio專用盤帶機, 兩者可說是類比盤帶機歐洲的翹楚.  精緻如瑞士鐘錶的Nagra一直是令人愛不釋手.  也因此成為許多朋友收藏的目標.  但由於Nagra是以攜帶型為主, 所以大部份的Nagra幾種最大只能支援到7"盤的規格.  另外在Playback上, 由於當時產品設計的目標在於小型化現場錄音, 再加上有耗電的考量以及體積的限制, 小型Nagra在播放上的效果, 比之於其他大型專業機的確會比較吃虧.
Early IV-S Pilot
        談到收藏, 誕生於1971年的Nagra IV-S應該是大家的首選, 主要是因為這是Nagra第一部支援立體聲錄音和播放的幾種.  由於Nagra IV-S的生產時間超過十五年以上, 因此有許多延伸的機型應時而生.  而在市場比較會遇到的主要分為IV-S以及IV-SJ.  而IV-S則有配備pilot或是Time code的差異, 不過基本上, 這些同步訊號基本上與我們純Audio使用上無關, 所以不必太在意是IV-S或是IV-S TC (1984年).....這部分只是年代上的差異.  實際上, 以IV-S來說, 我所經手的IV-S就有五種的"變種", 不過基本上它們在audio上是一樣的.
Once upon a time in my workshop.....Top to down:
Nagra IV-S/IV-SJ/IV-S TC


        另外一個Nagra IV-S的重點是, 除了最後TC的線路外, IV-S是完完全全的discrete線路, 裡頭你看不到一顆IC的使用.
        對於想收藏IV-S的朋友必須注意的是與所謂的IV-SJ的差異.  IV-SJ應該是誕生在197x年, 當時設計的應用領域是儀器量測的記錄用, 所以相對它的功能與純audio使用的IV-S會有一些差異.
        (1) IV-S在錄放上, 支援3.75/7.5/15ips的轉速, 以及播放時NAB/CCIR兩種EQ可選擇, 以及15ips Nagramaster的錄音EQ.  而IV-SJ則是支援1.5/3.75/7.5/15ips的轉速, 但播放與錄音只有一種EQ.
        (2) 前級的部分是不同的
        (3) Mic放大前級是不同的.  因為儀器用麥克風的規格與audio用有很大的不同
        (4) Line input的方式也不同
        (5) 前控制面板的功能鍵不同
        而兩者相同的部分, 也就是playback的線路上以及輸出是"相同"的.  我曾經比較過兩者播放同一捲磁帶, 在播放音質上是分不太出差異的.
        所以各位想要入手IV-SJ時可能要知道這樣的差異.  而的確以純Audio使用上, IV-S比IV-SJ更合適以及功能更完整.  這一篇給喜愛Nagra的做為參考!
        類似的差異也存在於Nagra更高階的旗艦上, 也就是TI和TA上.  而且其間的差異比IV-S vs IV-SJ更大.  因為TI的audio部分是與TA是完全不同的!

2016年12月12日 星期一

Analogue Productions' Ultra Tape

Ultra Tape from Acoustic Sounds
        Good news for all R2R fans.  Acoustic Sounds of USA will reissue twelve great analog recording by R2R format.  I got first two titles last week and they are good.  I am expecting the coming classical titles......
12 titles in coming year.....slow but better than nothing





       

2016年12月6日 星期二

Studer A80家譜考 - Studer A80 variants

Two A80R side by side
        如果說Studer A80是Studer站穩歐洲專業盤式錄音機王者的幾種, 應該是不為過.  以外觀設計論, A80也擺脫之前C37/B62系列的古典造型, 走向更現代的風格.  而事實上, 那只是1967年!
Vintage look of C37 and B62 (or A62?)
        我一直好奇A80的外觀設計是由哪位大師設計的?  因為即使不論功能性, A80的簡潔, 工業風的設計, 在當時應該馬上讓同期的其他"Master recorder"顯得老態龍鍾!  也正好宣示下一個王者世代的來臨.  而功能上, A80 Transport的穩定性和安全性(A80在FW/RW時, tape path上所有元件都是rotating bearing), 也讓其他同期機種顯得落伍以及不安全.

A80VU
        讓我們簡單看一下A80的家譜:
        (1) A80 VU: 簡稱為A80, 誕生於1967年.  主要在多軌應用, 或是所謂的preview Master.  第一台1"/8T A80 VU誕生於1970年.
A80R
        (2) A80R: 1970年, 因應一般廣播需求而誕生的A80"精簡"版.  將原本獨立的preamp module改在transport的下方.
A81
        (3) A81: 1975年, 採用德國規格的B-wind.  除此之外, preamp modules的位置再次重整已取得去小的體積.
A80RC VU
        (4) A80RC: 1976年, 由於A81的"精簡體積"受到歡迎, 因此使用A-wind (international track)方式以及A81的preamp layout而有了A80RC的版本.
        有趣的是, 雖然有A80RC的出現, A80R仍然持續生產.  據說這是因為A80R的preamp layout在機台的下後方(A80RC則在下前方), 所以工作人員可以很方便的坐在機台前方, 而且有充足的膝蓋空間(不會撞到機器).
        總言之, A80VU/A80R/A80RC共用了Transport的機構設計, A80VU/A80R共用了Transport的控制電路, A80R/A80RC共用了audio preamp的電路.  A81是專為德國設計的機種, Transport是特別的B-wind方式, 也很少見.
        至於聲音的表現上, 各型的A80因為設計需求的不同而有差異.  A80VU因為偏向多軌以及大型錄音室和唱片公司使用, 一般人比較難有機會比較.  再者盤帶機的performance受到狀況的影響很大, 我個人認為只要是保養校正得宜的A80, 都會有相當優秀的表現.
        在二手行情上, 通常有VU meter的A80價格會高出不少!  如果你可以接受沒有VU meter的A80R或是A80RC, 以它們目前的二手行情大概是C/P值最高的專業盤帶機了!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從V396/397一探TFK Tape Preamp歷史 - TFK Tape Preamps History

V396/397 preamps from DG
        也許是德語障礙的關係, 再加上TFK Magnetophon的系統比較少在非德國區出現.  所以相關資料比較難收集.  另外, 也因為TFK的盤帶機系統在早期, 通常Transport與Preamp是獨立設計.  所以相對上的組合會比較複雜.
        近來已經水漲船高的真空管V86/87 preamp當時主要搭配M10 Transport.  後期M10a已經開始搭配晶體的V396/397 preamp.  在這之前關於TFK tape preamp的資料就非常少見了!
V86/87 tube preamp
        最近讀到一篇德語資料(當然是透過Google translate), 才發現原來在V86/87之前還存在V66/67的系統, 以及之後的V96/97(tube or solid state?)....甚至還提到V1202/1302 (Tube or Solid state?).  然後才誕生晶體版的V396/397.  相對的, Siemens也有V296/297的版本 (熟悉德國專業模組系統的朋友會知道Telefunken版本通常使用3xx, 而Siemens通常使用2xx).
Siemens V296/297 preamps
        甚至還有TELDEC專用, 據說是延伸至V396/397的preamp系統.
TELDEC 8 channel Tape preamps based on V396/397 circuits
        而到了1975年M15a誕生時, V396/397也被簡化為M15a專用的前級系統.  而後來的M20/21就完全是Transport/Preamps一體設計的盤帶機了.
NAB/CCIR switchable in V396/397 - rare to see
Deutsche Grammophon Recording!
Back view & power supply of V396/397
Unknown mono tape preamp (earlier version before V66/67?)


2016年9月20日 星期二

炮火下的鮮花綻放 - Richter's Mussorgsky Pictures at Exhibition in SoFia, 1958

Richter in SoFia, 1958
        記得不是第一次談到李希特的展覽會之畫.  這一次會再談, 是因為整理最近收到的, 難得的Sofia 1958實況的母帶拷貝後, 有感而發.

        由於這是198x年左右留下的拷貝, 當時使用的是俄國的磁帶.  經驗中它的品質(不是說聲音)不能和德國BASF/AGFA或是東德的ORWO相比.  也在此建議大家收到老帶子, 可以先放進防潮箱中靜置至少兩個星期後, 再拿來出來確認(播放前在室溫下靜置半天).  不過老帶子品質很難說, 所以我通常是先試放一小段後, 沒有問題就同時用空白帶做備份下來.

        舒曼形容蕭邦是花朵下的大砲.  這傳奇的Sofia現場實況就可說是大砲下的鮮花綻放了!  Richter雖然難免有錯彈, 但這大砲當然不是在形容Richter, 而是在形容現場不斷的咳嗽以及清喉嚨的聲音!  而這已經沈睡數十年, 不敢說是無比珍貴, 但可說是稀有的母帶拷貝, 飛越千萬里就這樣在我的音響系統上炸了開來!

        1958算是Richter的展覽會之畫的巡禮之年.  海盜版不說, 正式出版的至少有兩個展覽會之畫的版本.  一個是這Sofia現場, 一個是同年的Studio版(JVC).  我個人一直偏好Studio版.  因為聽過Sofia版的朋友一定知道, 除了不間斷的咳嗽聲外, Sofia版最大的問題在於底噪太高.....會嚴重干擾到音樂的聆聽.  也因此Sofia版無法展現Studio版的超高動態對比.  另外, 這底噪肯定對唱片公司來說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因為如何去除掉底噪而不影響音樂本體, 還有討厭的咳嗽聲....可能是無解的難題.  而且比較起Studio版, 當時在現場的Richter, 肯定也受到這些"噪音"的影響, 使得音樂的進行無法像Studio版那樣做出揮灑自如, 天崩地裂的音響.
        當然, 聽母帶拷貝, 這些問題依舊存在.  但對我輩Richter瘋來說, 雖然沒有收到Studio版母帶拷貝, 能有這Sofia現場的母帶拷貝已經是不可言喻的幸運了.  另外一個讓我恍然大悟的是, 透過當時留下的照片, 我才瞭解到為何這些咳嗽聲以及底噪會如此之高!  因為這Sofia廳並不像是一般音樂廳, 觀眾與藝術家有一定的距離.  所以麥克風無可避免的會收到相當大的觀眾傳來的聲響與躁動.

2016年9月9日 星期五

夢幻...亦或是幻滅 - Studer C37

可能是台灣最早的Studer C37 - Earliest Studer C37 in Taiwan?
        這或許是台灣早期少數進口的Studer C37之一了!  感傷的是這伴隨台灣早期錄音產業的真空管機王....至少已經沈靜的, 幾乎被人遺忘的, 躺落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九月的某日早上, 特地至早期AKG代理的益明影音的辦公室拜訪老闆楊先生.  經楊先生解說才知道, 我本以為是存放設備的頂樓倉庫, 原來在四十多年前是一個可說是當時"頂級"的錄音室!  楊先生很自豪地說, 這裡最多錄過四十多人的樂團.  
        搬開堆積其上的紙箱, 就露出這一台, 主人五十年前進口的, 見證台灣早期錄音歷史, 錄過鄧麗君, 鳳飛飛, 歐陽菲菲, 李泰祥等的主角, Studer全真空管旗艦C37!
巨大的直趨capstan motor!


錄音磁頭磨損比較嚴重了
        當然這樣的機台要想恢復往日的神采, 是需要相當的工程進行整新以及保養校正.  只是我之前倒也真的沒有想到, 在民國五十多年代, 就已經有C37進口到了台灣.  這樣的設備當時要進口, 恐怕除財力外, 沒有一定關係還做不到.  
        而主人的寶貝當然不止如此, 高端專業器材比比皆是, 甚至還看到早期, 要灌滿鈍氣才可以唱的靜電喇叭Dayton Wright.  而且......居然還有Westrex的單聲道刻片機!
非常少見, 當時設計給Theatre使用的RSS 8 to 2 portable console. 
NOS! 據說當時RSS工廠就在Neve隔壁....不知道聲音有沒有Neve那麼傳奇?
        可惜的是, 記錄歷史者, 終將也成為歷史的一部分!



NOS high end Keith Monks Vinyl Washing 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