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世界最精準的唱臂循軌校正尺規; AccuTractor - Most accurate and reliable protractor design

AccuTractor
        的確不太好調整, 但是為了達到足夠的"調整參考標準",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實際操作下, 使用適當的放大鏡來輔助, 其實是可以清楚判定的.  當初設計時, 本想一口氣做到0.06mm以下, 但考慮到實際使用的便利性, 還是取了一個中間值 - 0.08mm做為最後產品規格上限.
AccuTractor
        為何我敢說這是目前全世界最準確的循軌校正尺規?  一是因為它的"刻線"達到0.08mm以內, 是一般印刷或是車床沒有辦法做到的精細度.  事實上, 應該有機會做到0.03mm....因為唱針的直徑大概會在0.02mm以內.  但這做出來可能許多人會看不到線, 所以第一版還是取中間值, 希望在實用性上是可以被操作的.  第二是三角定位的中心設計.  一般圓孔形設計, 存在著先天的問題, 就是圓孔直徑必須做得大一些(否則, 你套不進您唱盤的spindle), 但這就是圓孔設計的致命傷!  為什麼?  因為你每一次擺上去的位置其實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 對於只有0.02mm的針尖, 你如何用校正線徑是0.2mm, 以及有先天圓孔不準的尺規來做校正?  甚至圓孔開孔時的中心偏差(二次加工下, 要與校正中心線100%吻合的機會是很低的)!
        精準與實用性有時是天平的兩端.....但如我之前所說的, 唱針/唱臂的調整本就不是輕鬆就可以到位.  如果你想要達到更精確的調整....沒有辦法, 你就必須正視這個問題, 也必須要有合適, 夠精準的工具來進行調整!
        AccuTractor詳細介紹與規格書請看這裡.
Handmade oil printing protection covers




2016年2月15日 星期一

聲音的名字 - The Name of Sound

Corner of Chinese House
        說來慚愧, 細數自己中國音樂的收藏真的是少得可憐.  西方古典音樂倒是雜七雜八一股腦聽了三十多年!  這是為什麼?  除了自己不自覺得崇洋媚外心態之外, 中國音樂的傳播與市場似乎始終就不是主流.  在類西式文化的洗腦與主導下, 我也似乎從來不曾回頭認真看待中國音樂. 雖然在中途有幾次對中國樂器的聲音產生興趣.....但當時主流的, 可以在市場找到的"中國音樂"媒體, 多數充斥模仿西方古典音樂的痕跡, 雖然可以看得出中國音樂努力想融合西式古典音樂的形式來開拓中國音樂的新形態, 但對我來說, 總是有著不中不西的遺憾!
GuQin - The oldest string music instrument of China
        當然, 以我有限的中國音樂的經驗以及了解, 要談何謂中國音樂是太輕率了.  而我的目的也並非在此.  對當代的音樂創作者, 我相信不論東方或是西方, 使用的素材是西式或是中式, 都在嘗試消化過往已經發展成熟的"曲式", 嘗試創作出新的形式或是"聲響", 來反映對當代(或是當下自我)的"凝視".  有趣的是, 在最近幾次的經驗中, 我似乎感受到西方現代音樂追求新的聲響實驗所想表達的意境, 與我在幾次比較純粹的中國音樂體驗中所感受的, 有些不謀而合!
九霄環佩 - 著名的唐代古琴; The most famous GuQin from Tang Dynasty
        最近在幾次的古琴音樂欣賞下, 這些古老的古琴曲子, 似乎調性, 旋律早已經"支離破碎', 曲式的發展更是無跡可尋, 發出的聲響雖是"古老", 但呈現出的對比以及單純卻又是變化多端的聲音, 卻是橫越千年時光, 直接切入現代.  另外聆聽董教授的作品"逍遙行"的錄音, 那劃破空間的響板所營造出的效果, 就像是穿越時空, 由深山空谷傳來的頓悟之聲, 恆古不變!
董榕森教授的紀念CD, 收錄有董教授演奏南胡獨奏的良宵, 以及董教授的作品"逍遙行"
董教授公子所設計的CD封面
        有趣的是, 中國音樂的曲目總喜歡帶著一個充滿詩意的名字, 像是良宵引, 梅花三弄, 逍遙行.....就像是題在中國山水畫之上的詩.  你大概看不到一首古琴奏鳴曲第一號之類的作品!  這些中國音樂的名字似乎比較像是一個引子, 一個開頭或是一個場景的前言....就像是我喻某某在某年某月某日來某地尋訪某友不遇, 甚悵!  反觀西方音樂裡, 標題音樂反而是少數.  奏鳴曲, 組曲, 重奏曲, 交響曲等等層不出窮.....要貝多芬想出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的名字, 搞不好比要他想出這三十二首奏鳴曲中所嘗試的曲式變化還要困難! 樂譜上密密麻麻的豆芽, 音符如爆炸般散開, 旋律曲式峰迴路轉, 再加上作曲家細心的定義.....反觀中國的音樂家卻仿佛是在拿捏, 思考, 小心翼翼的將一個個音符加以定位, 如何營造從音的展開直到消逝的效果.....西方的音樂家像是想把自己心中爆炸般的情感一股腦的塞進聆聽者的耳中.....中國的音樂家卻仿佛像是演奏給自己聽.........

李白 聽蜀僧濬彈琴
蜀僧抱綠綺 西下峨嵋峰
為我一揮手 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 餘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 秋雲暗幾重

        中國音樂的方式與意境似乎與中國的"文人畫"類似.  我從來不曾在一幅中國的山水畫之中看到藝術家太深的自我情感, 有的只是藝術家對畫的格式, 技藝, 以及對想融入的大自然的嚮往.  中國音樂似乎也是.  不過由於對聲音的認知, 還是較諸視覺更抽象些.  而東西方對樂器的發展肯定在精神上也有相當的不同.  在我有限的瞭解中, 中國的樂器似乎在"音量"上的發展不像西方那樣有興趣.  在本質上, 我個人以為中國音樂雖然也在描繪自然聲響, 但不會像西方的管風琴以壓倒性的能量讓聽者臣服於聲響之下; 中國的音樂家似乎想透過音樂的形式來融入自己嚮往的"自然"之境.  當然, 現代中國音樂受到西方音樂的影響, 在曲式規模上也日漸龐大; 由於音樂演奏會的形態以及新舊東西文化的差異, 這樣的變化或是改良是可以想像的, 但這似乎漸漸遠離了古代中國"琴棋書畫"所希望追求的意境!

        這些不著痕跡, 似傾訴卻又不帶感情, 古拙卻又直達人心的聲響, 對現在的我來說是彌足珍貴的.  想想看自己三十多年的西方古典音樂的歷程中, 舉例來說, 這三十二首貝多芬奏鳴曲就不知道聽過多少遍了....而這歷程中, 我愈來愈瞭解貝多芬?  或是愈來愈瞭解貝多芬的時代? 還是愈來愈接近純粹聲音的藝術?  亦或是體悟到更深刻的人性?  也體會了不同演奏家的風格差異?  當然, 藝術的目的與意義是一門像人生一樣長的學問.....但這簡單純粹的中國古典音樂裡, 反而它似乎想帶著我去聆聽自己的內心!

        PS.  此篇紀念一捲穿越時空無意中到達我手中的民國七十四年的民族樂展紀錄以及董兄饋贈的董榕森教授珍貴的音樂記錄CD.

2016年2月5日 星期五

穿越時光的聲音 - 民國七十四年社教館"民族樂展"實況錄音

The 1985 master was carefully played by A80
        錄音的魔力便是在此!  因為它拒絕臣服在時間的限制之下.  所以因緣際會下, 這一捲1985年, 也就是民國七十四年十二月的實況錄音, 穿越了三十年的時光而來到我的手上.  聽起來感覺上就像是現場裡一個角落放上了麥克風, 用聲音記錄了當時現場的所有聲響.  而在三十年後的今日, 重播它, 就像是用音符, 用聲響般, 一聲一響的來重建當時的社教館裡的氛圍.  非常的真實.  
Chinese music....once upon a time 
Chinese manual of 1985 concert

        比對了當時的節目單, 才發現原來這一捲母帶只有記錄了大約三分之二場的紀錄!  感慨的是, 中國音樂的推廣與市場的被忽略, 讓今日的樂迷要找到高品質的中國音樂錄音來欣賞, 是如此的困難! 也不知從何下手.  這本該被妥善保存的珍貴資料卻又是淪落民間, 甚至下卷紀錄不知仍在何方!  磁帶記錄雖然可以持久, 但畢竟不如黑膠般一般百年不壞.  文化的傳承與保存的可悲處境可想而知!  而這些寶貴的磁帶資料, 在今日缺乏適當重播設備以及know how來對待下, 臣服在時間限制下的dead line也即將來到!
The concert had been re-created in 2016, at 古殿樂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