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母帶誌 - ORF Broadcast Master (I)

ORF 15ips Master - Mahler Sym 9 by Kubelik in 1976 on Old BASF tape
        Part of my ORF broadcast Masters collected from USA!  How lucky I am!
        *ORF = Österreichischer Rundfunk = Austr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They are really music treasures and live recording from Salzburg Festival, Vienna Festivals and many many great live performance from 1st tier artists and Orchestras........I hope you can let me know if you have ORF tapes (or other broadcasting masters) since we can exchange our collection!









難得一見的刻片系統 - Studer A80 VU Preview Master + Neumann VMS70

Neumann VMS70 Cutting System
        某日得好友相邀, 齊上陽明山的前美軍俱樂部(目前已經被改為Brick Yard 33 1/3)一探這對黑膠友來說, 可說是"夢幻"的刻片系統.
        因為對我們這一代的愛樂發燒友來說, 刻片一直是一個黑盒子, 只能從許多的文章中想像我們所珍惜的黑膠唱片是如何的被生產出來.  而經由工作人員的解說, 才知道Brick Yard展示的這一套刻片系統, 原來是早期台灣的第一錄音室的工作機!  在類比時代裡, 由於母源的錄音是保存在磁帶之上, 所以一套完整的刻片系統就至少會包含一台母帶機以及刻片機.
        這裡看到的, 就是當時最頂級的Studer A80 VU做為工作母帶的播放機, 以及1970年生產的Neumann VMS70.  台灣這個寶島裡, 真的是臥虎藏龍!







Studer A80 VU Preview Master



台灣早期類比工業的推手 葉先生

2017年1月12日 星期四

2016十二月台北音響展後記(二) RCA LC-1A篇 - After 2016/12 Taipei Audio Fair (II) - Vintage RCA LC-1A

King of Coaxial speaker unit?
        不知是否是巧合.....因為2015年母帶第一次參展台北音響展, 配合的是現代代表WE複刻的頂峰 - 日本G.I.P. Laboratory; 而2016年搭配的是50/60年代RCA同軸單體的頂峰 - RCA LC-1A. 一為號角設計, 一為同軸全音域單體.  而在早期美國有聲重播歷史裡, WE與RCA可說是兩大強集團.  RCA有類似WE的號角系統, WE也有全音域單體的設計, 但似乎沒有15"的設計.  當然RCA LC-1a的年代也較為晚些是事實.  另外一個特點是, 兩者流傳在世的數量, 由於年代久遠, 都相當稀少.....狀況好的更是可遇不可求.
RCA LC-1A
RCA LC-1A + WE 91B (clone)
        會知道RCA有這一隻單體, 是由已故的柯醫師文章中讀到.  後來也因為太傳奇稀有, 還特地到麥桑朝聖, 為的就是一睹這15"同軸王者的風采.  只是沒想到的是, 與它的緣分, 會因為得到麥桑邀約參加2016底的台北福華音響展, 而有了這四天相守的緣分.  而且從歷史的角度來看, 愛樂者不能不知道的是, 當時LC-1x系列可是許多RCA Living Stereo唱片錄音, 在Mastering時使用的鑑聽單體!
RCA LC-1A as studio mastering monitor in 1950/60
        單體作為最後音樂音響重播的最後一道轉換, 設計上可說是百花齊放.  最近也因為著力在我的第二套喇叭系統, 也對這樣的高效率全音域單體有了更深的體會.  喇叭作為物理上電能轉聲波的transducer, 無論如何設計, 都難免有著物理的限制.  靜電喇叭的超輕振膜, 所以有了超靈敏的反應, 但是較低的效率以及有限的音壓則是它的限制.  目前小尺寸的全音域單體, 由於是全音域設計, 所以可以避免複雜的分頻網路, 也不會有相位的失真, 但受到限制的是低頻的權威以及延伸和量感(因為要有足夠的高音延伸, 單體本身就不能太大).  再者由於沒有了分音器的修正, 全音域單體的頻率響應是一大挑戰, 通常很難得到一個平直的中高響應.  多音路單體的設計可以說是目前的主流.  好處是頻率響應可以藉由分音線路得到一個不錯平整的響應, 多單體的設計也可以讓各樣單體各司其職, 但可能的缺點就是來自分音網路的相位失真, 以及多單體在時域上同步的問題, 而且普遍上, 效率會變低, 使得對擴大機有更高的功率需求.

        所以類似LC-1A的多路同軸全音域單體就是早期喇叭設計的一個折衷的選擇.  為什麼?  因為它高低音域有各自單體負責, 所以單體可以做得更大, 來得到更好的低頻響應.  而刻意將兩音路單體的音圈設計在同軸的位置, 來避免一般多音路多單體在相位以及時間軸上的不同步.  像是Tannoy的同軸單體也是採用類似的設計邏輯.  當然這樣的設計難免也會有缺點.  例如必須加入一個簡單的分頻網路, 以及更複雜的單體磁路設計.  但這樣的設計一定有其迷人之處, 否則Tannoy也不會一路從Monitor Black/Silver/Red....一直進化到現代的GR版.  我曾經聽過最新的Westminster GR加上頂級的Studer A820作為訊源, GR單體所能展現的音響以及刻劃音樂的能力令我大開眼界!
MySound's LC-1A + Studer B62 and Horch House Master Tape 
Mahler Sym No.1 by Suitner/Dresden (Eterna recording and
Master tape reissued by Horch House
        而此次與LC-1A的配合, 在最後一天時(通常音響展的最後一天會是最好聽的時候), Mahler Symphony no.1/Suitner/Dresden (Horch House母帶, 東德Eterna的錄音) + Studer B62 + WE Clone 141A/91B + RCA LC-1A則讓我聽到了一次非常接近現場感受的音響重播!  這樣組合的奇特魅力, 以及可以讓人聽到起雞皮疙瘩的重播能力, 至今我仍然在思考原因何在!  是的, 你可以在更現代的high end系統聽到更多的細節, 更寬廣的頻率響應, 甚至更好的控制力.  但是這直接撼動聆聽者聽覺生理的力量卻是難得在現代音響系統裡感受到.  這的確是我追求聲音的無上幻覺的歷程中一次難得的體驗, 也讓我再次思考音響重播的必要條件為何......也設下了一個未來追求的標準!
母帶流 by Studio Alchem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