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latively loss-less and direct copy from Production master |
聲音在錄音與後製過程中一定會有損失與失真. 因為沒有任何的轉換(transducer)或是電路, 在物理上是100%完美轉換或是線性的. 黑膠的重播靠的是震動轉換成電氣訊號, 磁帶重播則是用磁通量變化轉換成電氣訊號. 後製過程中會經過的電氣訊號處理, 如Mic preamp, compressor/limitor, EQ, Sum, Pan等, 都無可避免的對原始訊號加入失真以及耗損. 甚至在錄音的一開始, 以麥克風振膜捕捉空氣中的聲波震動, 就一定存在著損耗以及失真(染色). 我們先來分段比對一下留聲機與黑膠的各階段差異.
|
Microphone used in 1920 for great Melba's first live broadcast |
(1) 錄音: 以留聲機來說, 主要的分野在於電氣麥克風的引進. 在沒有麥克風出現的時代, 如
上一篇所提到的, 音源是藉由號角的收集放大後, 產生足夠的振幅而被記錄(刻)在軟性材質之上. 雖然過程中沒有麥克風和電氣放大的介入, 但材質與號角物理特性, 頻率響應以及振幅(音壓)難免受到限制, 以及染色. 而在麥克風引進之後, 藉由電氣放大與修正, 錄音所能達到的頻寬, 響應的平直, 以及振幅, 當然可以做到更好. 類比黃金時代的黑膠, 也是沿著這樣一條路線不斷精進. 雖然麥克風以及相關放大電路的加入, 無可避免產生聲音的損耗以及失真. 但所帶來的其他優勢卻是明顯可見的! 隨著技術的進步, 現代錄音可以達到的效果當然不是留聲機時代可以比擬的.
另外必須提到的是錄音的載體. 不同的載體當然在先天上都會有其特色與技術限制. 載體的目的也是為了能夠紀錄麥克風所能捕捉到的聲音的物理特性.
|
EQ curves used in vinyl production and reproducing |
(2) 等化: 為了用刻軌來記錄音頻的頻寬, 無可避免的就會對訊源做等化的動作. 除了最早期的acoustic recording (還沒有麥克風的時期)外, 所有的刻片, 無論是蟲膠或是黑膠都必須有等化.
在78rpm(電氣錄音)與早期LP的時代, 這個部分是很複雜的. 也幸好這個問題在1958年後, 由RIAA做為全世界通用的標準後, 才減少了重播等化的複雜度. BUT......可惜的是, 即使是1960年後(甚至到1980年?)生產的黑膠, 重播EQ的複雜性以及標準, 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同. 這裡有一篇關於
黑膠EQ設定的文章值得一讀. 先不論等化的標準不同, 只要有了等化, 無可避免就會對訊源產生損耗以及失真. 而在重播過程中的反等化, 又再次產生失真與損耗的機會.
|
Many EQ curves existed in early 195x - 196x |
這個對黑膠收藏到一定層度的愛樂者都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 甚至我們早先認為的各家唱片不同的音色平衡走向, 重播等化的正確選擇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子. 更可惜的是, 尤其是早期(1950-60年代), 我們鮮少可以由唱片本身得知當時正確的等化曲線設定, 甚至同一家唱片公司還會有不同的等化設定! 也因此要客觀的比較早期ED1版本, 與後期再版片, 不同區域的版本, 甚至複刻片都會產生一些難度. 當然, 後期的再版片與複刻片, 應該都是依照RIAA的標準.
由於盤帶的等化標準相對單純(基本上, 只有美規的NAB和歐規的CCIR; 必須注意的是, 在前段的錄音時, 早期還是有許多不同的標準, 例如AMS, AES...等), 從母帶ED0.5或是各家早期出版的Pre-recordered reel tape的重播來體驗各家錄音的差異, 可以提供一個更客觀的經驗.
回到損耗的探討. 由等化曲線來看, 可以看得出, 音頻訊號在1kHz附近是維持"不等化"的. 第二是各種等化的幅度不同, 如果統一用RIAA來還原, 是會產生問題的. 三是不同等化線路的誤差與特性的不同. 當然以目前的技術來說, 等化曲線的精準度都可以做到非常好.
|
Western Electric Vitaphone lathe system |
(3) 刻片: 對於早期Acoustic phonograph來說, 錄音即等於刻片, 因為中間不會有任何麥克風或是電氣放大. 而黑膠時代, 最類似的就是直刻; 也就是經由麥克風收音, 混音後製成兩軌訊號後, 不經過其他錄音載體, 直接進入刻片機刻片. 事實上, 電氣時代的留聲機唱片都是所謂的直刻片! 如同大家所體驗到的, 也同意的, 直刻的黑膠唱片所能呈現聲音的真實度以及動態, 通常會比一般的黑膠唱片更好. 其實這就是減少訊號被損耗和失真的過程和機會. 也是為何留聲機唱片在有限頻寬與動態下仍然可以保存令人訝異的聲音真實感.
|
Vinyl pressing process |
(4) 大量生產 & 重播: 商業化與營利是無可避免的行為. 因此量產的方便性與成本往往主宰了商業媒體的走向與淘汰. 從容量只有幾分鐘一面的蟲膠, 到約20多分鐘的黑膠, 再到70多分鐘的CD就是如此. 技術面上, 這不一定是好事; 但從普及性來看, LP/CD的出現, 的確大大改變了人們消費音樂的模式, 也造就愛樂者聆聽各式音樂的便利性. 甚至到今日的網路下載!
以壓片的過程來看, 黑膠生產過程中的四次翻模當然無可避免會有損耗以及失真. 這個部分, 以過程來看, 留聲機唱片與黑膠是類似的. 從重播的角度來看, 也是如此. 當然現代黑膠的重播條件, 在轉速的穩定性, 唱頭的性能等上, 是超越留聲機許多的. 這也是為什麼有許多人嘗試用現代唱盤與唱臂, 特別設計給播放78rpm唱片的唱頭, 再加上搭配適合等化曲線的唱放來播放留聲機唱片. 也的確可以得到更線性, 更穩定的重播效果. 但"極簡"的留聲機重播系統, 所能播放出來的高密度, 逼真的中頻.....還是別具魅力, 無法取代!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