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 Charlin's recording session |
除了上述時間線性的差異, 另一個主要本質上的差異是感知"設備". 音樂是聲波的物理現象. 在現場中, 我們直接以人耳捕捉空氣中的聲波震動而感受音樂的存在與進行. 但錄音或是紀錄的最源頭卻是麥克風, 再經由揚聲器產生聲波震動讓人耳感受. 如文章的第一張圖片顯示, 錄音的紀錄源頭是麥克風, 而且存在著靈敏度與位置的不同. 第一, 人耳與麥克風的靈敏度與線性不同. 第二, 麥克風擺放的位置與我們在現場聆聽的人耳位置(距離)有很大的不同.
Solti's recording session in Vienna (Decca) |
當然對音樂愛好者來說, 音樂的詮釋與展現才是他們最關心的話題. 錄音與重播有許多技術限制, 所以想藉由錄音在家中音響感受一首交響曲真實的最弱音到最強音幾乎是不可能的. 那只有在現場中才能感受到一個交響樂團無壓縮下的能量展現. 但錄音的存在, 對許多追求更完整音樂詮釋的音樂家來說, 也是一個在現場中不可能發生的"機會". 因為在現場演出的條件下, 演奏家的狀態, 心理壓力, 現場的環境, 甚至是樂器的狀態, 不可能都趨於完美. 所以每一次的現場, 可能只能代表藝術家詮釋該音樂所能得到的一個"當下最佳值", 甚至有可能是失敗的詮釋. 當然有許多愛樂者因為熱愛現場"活生"與只存在一次的感覺而擁抱現場的演出與錄音. 但詮釋的議題, 是有很多面向的. 在錄音室經過剪接, 重複, 後製, 對音樂做出更完整理想的詮釋, 也是某一些藝術家選擇的方式. 像是Glenn Gould, Karajan等. 當然也有一些偉大藝術家非要現場演出才能光芒四射的, 像是Furtwangler, Celibidache等. 當然大部份的音樂家都了解現場與錄音的本質差異, 可以在兩者間取得平衡. 通常的情況是, 藝術家希望在現場做出最完美的詮釋, 卻"力"有未逮. 此時錄音就會扮演一個適當的媒介.
錄音與現場對一位音樂家的差異. 在我最近讀到的這一本書中的第九章寫得非常好.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
由於錄音的"生產"與重播, 中間有許多的轉換過程, 與現場直接用人耳感知做直接比較, 會有相當的落差. 也因此就有了"高傳真"(High Fidelity, 甚至High End)音響的產生. 事實上, 許多人喜歡用像"現場"一樣的聲音, 來評斷錄音的好壞. 這樣的標準其實有探討的空間以及需要更嚴謹的定義. 因為一個音樂廳的設計, 與家用音響室的條件其實也有本質上的不同. 音樂廳希望的是要讓大多數的聽眾都可以得到一個平衡的能量響應. 這與音響室中皇帝位, 以及錄音中麥克風擺放位置的選擇會有差異. 音樂廳的前排, 中後排, 二樓, 左右區以及包廂中的聽感其實不會一樣. 實際樂器的能量發射在不同角度是不一樣的. 如下圖示. 所以針對不同的音樂與編制, 如何選擇現場比較好的位置是一個學問. 尤其比較貴的位置也不見得就是比較平衡的位置........
提琴不同頻率的指向性 |
單簧管不同頻率的指向性 |
也因此, 音樂廳裡的最佳位置, 會因為不同樂器, 不同編制, 不同曲目而變化. 通常最好的位置, 也就是通常是主麥克風擺放的位置, 就是指揮家的上方(以管弦樂團來說). 但聽眾不可能吊掛在空中聽現場! 所以一個好的錄音, 在一套夠好的音響中播放, 你在皇帝位上的確可以聽到比現場更多的細節, 甚至更完整的音樂詮釋的全貌. 而現場永遠會比錄音強的, 就是音質的真實感, 音樂的自然動態(作曲家希望的真實動態)以及能量的瞬變(Transient response). 這也是現場目前仍然無法被錄音取代的最主要因素(以音響來看), 因為在那裡, 你才有辦法感受到作曲家(演奏家)所希望描繪的音色, 層次, 對比與強弱. 而這幾個特性(可能還有其他的因素)也讓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區分真實樂器發聲與錄音的差異. 如同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判斷出隔壁鄰居傳來的樂器聲音, 是來自真實樂器或是音響.
所以對我來說, 音色的真實感, 動態範圍與瞬變, 是我評斷錄音加上音響重播的指標. 當然, 罐頭錄音, 像是黑膠, CD等, 在上述的指標上有著先天的限制, 因此只能盡量尋求一個平衡悅耳, 類似現場感受的氛圍. 真正能"逼近"現場這幾個指標的, 只有最源頭的錄音母源(Master, 不管是類比母帶或是數位母源).
我因為幾次接觸真正的錄音過程, 慢慢理解到現場的聲音, 與錄音到的聲音, 其實是兩回事. 甚至不同錄音師去捕捉同一個現場的聲音, 往往也是兩回事. 因為這裡有人, 以及技術和設備的不同. 而且錄音在後製的過程中, 不同人也會有不同的傾向.
(或許有人發現我這裡沒有提到, 許多發燒友在意的"音場"的概念. 因為對我來說, 音場在一個錄音中是沒有固定的標準的. 音場要多寬多深多高, 你不會知道麥克風聽到的音場形狀, 也不會知道在多軌混音下, 不同麥克風在不同比例下混音後對音場的變形影響, 甚至相位的混亂. 只能在追求更準確的錄音播放系統, 以及擴大機/喇叭系統的過程中, 讓錄音中的音場自然呈現.)
因此, 錄音要像現場這個問題, 可能很多錄音師會懶得回答你. 事實上, 要像哪一個現場? 你坐在哪裏聽到的現場? 這或許是一個空泛的問題. 錄音或是現場, 其實都是你可以感受音樂的方法. 它們的確也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 真正的問題在於, 如果你希望它們在音響上是接近的, 在音響重播的技術上要如何做? 如何達到? 這才是我關心的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