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2日 星期四

音響和音樂的幻覺 - 前言

 下標題倒是琢磨了些許, 到底是音樂擺在先還是音響呢? 最後還是決定音響擺在音樂之前, 到不是重硬體為考量.  音樂是最終目的, 但音樂和聲音畢竟還需要經過音響或是樂器才能發出.  更可怕的是一段相同的音樂和演奏經過不同的音響或是樂器可能會帶給你相當不同的感受.
            我是不相信所謂的化腐朽為神奇: 一把平凡的小提琴經過大師的手而流瀉出如百萬名琴的聲音.  因為這把百萬名琴經過這位大師一定可以表現出更美妙的聲音.  詮釋亦然.  硬體本身就存在不同的先天的限制.  好比每個人的先天八字格局.  當然, 這裡敘述了幾個不同的狀態: 小提琴是一個被使用的硬體, 在物質的角度來看是固定不變的; 大師是另外一種狀態: 代表的是使用者, 以及藝術的表現者.  是不斷在理解整合和變化的狀態.  無法以物質的觀點加以定型.  最後一個是聲音或是樂曲: 藉由某種規則或是工具所記錄的創作.  創作或許是可以被物質化的, 但本質上由於不同的理解和詮釋而抽象化.  說書者也還要有聽眾, 否則自言自語可能說不了太久.  而每位聽眾也各取所需, 自得其樂.  所以我姑且以自得其樂做為以下談論的角度.
           一個音響影響音樂表現的例子:

最近心血來潮, 拿出Gary Bertini指揮的馬勒交響曲全集來欣賞(EMI, CD box set, 0946 3 40238 2 5).  Bertini的Mahler是比較冷門的選擇, 卻也是馬勒專家或是愛好者不得不聽的版本.  錄音的效果也是一流的.  剛好昨天DIY做好的Cardas 4x12 AWG Litz (2條2x12AWG以shotgun方式)電源線正插在power amp上煲線.  聽著Mahler第五號的Adagio最後的高潮, 覺得弦樂的硬質感和層次怎麼表現的這麼好, 動態和情感的起伏和釋放絲毫不拖泥帶水, 收放自如.  真的是Harmony的最高境界.  Bernstein的層次和harmony也是好, 但Bertini就是比較冷靜, Bernstein則是揪著你的心一起往下沈淪.  想到就痛.
              抽了一根煙冷靜一下, 會不會是Cardas的關係.....拔掉換回之前的Belden 2x10 AWG再聽一次.  怎麼差這麼多!  Belden是比較鬆軟, 低頻的量感比較多, 可是那絃樂的硬質感的表現就是出不來, 各聲部的表現和平衡就是和Cardas完全不一樣!   由此可知, 不同的硬體甚至一條電源線的不同對音樂的表現會有非常大的影響甚至是誤導你對詮釋的判斷.  更何論錄音的重現.
             所以Stereo Sound的菅野的唱片演奏家就非常有意思.  因為同一張唱片在不同人的系統上放是不會有同樣的聲音的.  這個時候, 咱們音響發燒友就可以是演奏家; 不過當然就有好和差勁的演奏.  這個時候, 音響硬體就等同於上述的小提琴.  好的硬體肯定是不會便宜的.  所以我輩發燒友就此沈淪, 在追求聲音的幻覺過程中小朋友一去不復返.
            在無數次的演奏中, 總會有幾次彷彿神明附體, Ameling在深夜裡如同現身家中的音響室, 讓你雞皮疙瘩掉滿地.  這時我想, 如果真的請到Ameling到家裡唱給你聽, 是否還會有讓你起雞皮疙瘩的感覺?  所以幻覺或許就只能是存在於似真非真之中.  我們藉由音響希望重現聲音或是擬似現場的幻覺.  而現場的聲音或是音樂的創作, 是直接藉由聲音引起我們的共鳴, 也可說是情感的幻覺.  但現場的聲音是不會有重現的層面. 
           不管是音響或是音樂的幻覺, 它們可以是相同的, 也都可以直接挑動內心最深處.  但音響的幻覺, 我以為可以更私密更自我, 形成一個短暫封閉的世界讓我藏身.  所以也讓我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