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8日 星期五

音樂隨筆(八) – Beethoven印象


       貝多芬是老少咸宜的.  這不是說貝多芬是淺顯易懂.  而是貝多芬可以讓你聽一輩子.  在我聆聽古典音樂的歷史中, 大概至少有三次與貝多芬的若即若離.  一開始聽古典音樂, 誰可以不聽著名的命運交響曲?  但當你被”登登登登”登到開始煩了.  就開始了第一次的離.  接著你可能轉向Chopin, 或是Wagner的懷抱.  我如果沒記錯再次與貝多芬的合是因為貝多芬的絃樂四重奏.  再來居然又回到”登登登登”的命運交響曲!  每次的離和合, 對我都代表了境界的轉變.
       最近車上常備的CD是貝多芬的後期絃樂四重奏.  聽著聽著有非常多的感歎.  貝多芬這座大山矗立在古典時期, 擺下了九首交響曲, 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 十五首絃樂四重奏, 五首鋼琴協奏曲, 十首小提琴奏鳴曲和五首大提琴奏鳴曲, 以及一首曠古絕後的小提琴協奏曲, 這些作品所設下的高度, 逼得後來的Schubert, Chopin, Schumann, Liszt, Brahms, Wagner等是何等的窘境.  要不是貝多芬在歌劇上留一手, 恐怕連Verdi, Wagner也會陷入像Brahms不敢寫交響曲的境地. 
       另一個感觸是貝多芬在後期耳聾之後是如何的完成第九號交響曲, 後期絃樂四重奏和最後的三首鋼琴奏鳴曲.  我無法想像, 當你聽不到聲音時, 卻可以創作音樂!  就好比畫家如果瞎了眼睛, 如何來作畫?  還好的是, 音樂創作和繪畫上的一個差別是, 音樂創作最終是以五線譜的方式做紀錄.  但你心中充滿的無窮聲音和組合卻是無法親耳驗證, 所以阿多諾談貝多芬的後期風格, 希望整理出貝多芬創作的邏輯, 終究是無法完成的使命.  所以你在後期奏鳴曲和絃樂四重奏聽到了所有的和諧和不和諧, 衝突, 偉大, 至美和至醜, 的想像!
       偉大如貝多芬的創作是永遠領會不完的.  你只能是每個階段用不同的角度去接近它!  而貝多芬創作的變化和突破更是音樂史上的奇蹟.  Wagner的歌劇雖為突破, 可我覺得比起貝多芬, 那難免帶著浮誇和自我的過度膨脹.  雖然我不懂樂理, 可你聽得出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 曲曲的表現和差異是很大的不同.  大家也可以參考Barenboim與薩依德的對話裡談到四, 五, 六號交響曲之間的變形和過渡.
       最近另外常聽的是Richter彈的貝多芬奏鳴曲, Richter的scale之大和想像, 真的是神級的演奏.  讓我對貝多芬有更深的體會和感覺.  雖然Decca出版的Richter比較容易買到, 音質也不錯.  但日本Philips版音質就是比較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