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音響的丐幫祕技? 我的定義是可以省錢而且正面改善重播效果的方法. 省錢當然也可以是少花冤枉錢的意思. 而所謂的正面改善, 我想必須做一些解釋以避免誤會, 這也是我玩音響的一個基本原則: 那就是我相信在訊號或是電源傳遞的路徑上, 接點與界面是愈少愈好, 接點的阻抗是愈低愈好.
當然這裡不談器材內部的接點, 因為我連擴大機裡頭, 訊號要怎麼走,
線路板裡頭的layout怎麼跑都不曉得, 如何改善它們? 而且我不建議去破壞原廠機器的狀態. 那大家有沒有想過, 音響器材的電源供應和之間的訊號傳遞通常會有多少接點和界面? 我舉市電接到器材的例子:
電源Breaker à Y插端子(與breaker之間接點為接觸式) à 導線(與Y差之間接點為接觸式或是焊接式) à 牆壁或是獨立插座(與導線之間接點為接觸式) à 插座內金屬導體 à 電源線公插頭金屬導體(與插座之間接點為接觸式) à 電源線內導體(與公插頭之間接點為接觸式) à 電源線母插頭(與導體之間接點為接觸式) à 器材電源插座(與母插頭之間為接觸式)…
如果你用的是鍍金, 鍍銀, 或是鍍銠的Y插或是電源插頭/座, 再加上你的導體可能有銅, 銀, 銅鍍銀, 銅鍍銠, …的組合, 你可以自己算一算你這一路上, 存在著多少界面之間的傳導. 那接點的阻抗呢? 接觸式肯定是不如焊接的方式. 現代的發燒器材幾乎都取消電源線由機內直接拉出的方式, 而是留了一個電源插座給使用者嘗試搭配不同電源線的可能性. 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 不同結構設計與材質的電源線, 肯定是會有不同的聲音. 但如果固定住線材的變數, 我幾乎可以肯定地告訴你, 直入的方式一定會勝過透過插座/插頭的方式! 因為傳導的接點和界面, 以及阻抗, 直入的方式有利太多了. 所以我佩服FM Acoustics的做法, 不跟隨潮流(除了價格, 不過FM從以前就很貴!), 堅持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 當然也就少了賣電源線的生意. 對發燒友來說是好是壞, 見仁見智, 我想就不多說了, 我想重點應該是在FM選擇怎樣的電源線設計和材質, 以及FM的設計者為何認為這樣的線材就足夠發揮器材的性能. 從另外一個角度看, 或是正由於不同的線材和設計再再影響聲音的平衡和表現, 所以FM選擇這樣的方式, 不希望使用者使用其他的線材, 反而破壞了設計者想維持的平衡點.
所以可以省錢又可以升級的丐幫祕技的其中一招, 就是想辦法減少電源或是訊號傳導路徑上的接點和介面, 或是想辦法降低它們的阻抗. 這樣的改變, 通常可以全面改善系統的解析度, 質感,
厚度和密度, 音場的層次, 以及動態. 而且我幾次的變更的結果告訴我, 通常這也會讓系統的高頻部分更平順, 不刺耳.
我之前更改QUAD 989的靜電板的供電方式, 插座裡接法的變更, 以及喇叭線直接用裸線做Y插的方式, 其實都是為了得到更少的接點/介面, 以及更低的傳導阻抗. 所以如果你的系統會暫時穩定一陣子, 不妨從頭到尾review一遍所有的傳導路徑, 看是否有改善的空間. 尤其是電源的部分.
我最近一次的變動是, 以手上的Belden (2x10 AWG)做了兩條電源線直接接入專用的音響電源breaker, 供應Cary 805c的電源. 它們的condition是: Schurter 的母插頭 (內部用焊接的方式) à Belden cable 3M à Cardas 純銅Y插 (用焊接的方式與Belden連結) à Breaker.
Burn-in約150小時後, 我深深覺得這是我音響中最最便宜的投資了! 因為它大大地改善我系統聲音的表現, 而且是全面正面性的改善. 尤其讓像真度更往前邁進一大步. 接點/介面, 或是插座/插頭的存在, 通常是為了方便性. 但這些都是對傳導或是音響效果是不利的. 矛盾的是, 這些方便性卻不知不覺限制住系統的效果, 也大大增加我們發燒友花冤枉錢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