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ical Mauhorn with Siemens 8" full range unit |
男人好像都難免有vintage情節...至少我有. Vintage從另一個角度來解釋, 也可說是技術發展的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里程碑. 當然也並非就是新不如舊, 畢竟技術與材料都會隨著時代在進步; 有時候回頭來看這些vintage, 不如說是探索某些思想或是技術的源頭, 甚或是在萌芽之時, 前人如何在有限的材料與技術之下所給出的答案. 甚至是多驚人, 跨時代的創意! 當然, 這裡頭都是科學, 並非是神話.
誠然, 技術在進步, 並不一定代表現代產品本身的價值或是成就, 一定會超過前人. 因為這裡頭畢竟有著商業的角度在, 尤其是在這個商業以及行銷掛帥的今日! 所以如果有一個產品設計可以歷經歲月的洗禮與驗證, 卻仍然可以與現代產品抗衡而且絲毫不遜色, 我願意稱呼他們為音響歷史中的"七大奇蹟"了. 像是Peter Walker的ESL設計, 以及從立體聲初期一直存活到現在的活化石 - Decca唱頭.
|
Decca Mk. II just back from JW |
|
My brother's ESL57 |
從transducer的失真角度來看, 全音域無分音器(ESL57不是), 幾乎是最輕震膜, response time最快的ESL, 可以說是難有敵手. 不過, 比較fragile的體質, 有限的音壓規模以及偏低的效率也是它的缺點. 所以高效率的號角系統, 或是全音域單體組成的系統, 是我近來研究的目標.
而聽到這一套由早期德國全音域經典單體加上背負載號角音箱所發出來的聲音, 也的確符合我某些的期待. 2.5W的WE VT52, 再想想我的單端845所釋放出的熱量, 聽音樂真的有必要搞得這麼熱嗎? 哈哈!
雖然主人聽音樂的音壓不是很大, 但這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豐厚, 鬆軟的聲音充滿了音樂性.
|
這是主人改良版的Mauhorn. 內部所有銳角都被smoothize |
|
標準的Mauhorn |
|
Vintage Siemens 8" |
|
音箱非常之深, 內部藏有六米多的管道 |
另外一個重點是參觀同為Decca唱頭愛好者的Decca收藏. FR66S與SC4E搭配的非常好, 與先前提到的Ikeda 407一樣, 都是Decca頭的好搭配.
|
FR66S + Decca SC4E |
|
Vintage Garrard 301 |
|
Vintage FR66S, mint condition! |
|
Rare to see, Syrinx arm + Decca vdH |
雖然Mauhorn + 8" Siemens還無法撼動我的QUAD ESL989, 但的確勾起讓我想試試全音域單體的念頭. 其實以大部份樂器所發出基音的頻段(100~1kHz)來考慮. 此部分最好是由同一個單體來完成. QUAD ESL沒有問題, 類似的8"全音域單體也沒有問題; 但考慮能量的部分, 以一般高效率的號角系統的中音compression driver來說, 分頻點會在500Hz, 就比較可惜了. 我的理想應該是一隻8"或是10"全音域, 補上一隻4"紙盆高音, 先上在open baffle上試試. Mauhorn或是類似的背負載號角是比較複雜些. 夢想上, 當然是一隻Goto (or ALE) SG5xx來負責100~8kHz的頻段!
|
樂器 vs 頻段 |
當然, 做夢都會笑的就是一套Klangfilm Eurodyn Studio Monitor Version把它埋在牆壁之上! 哈哈.
|
Klangfilm Eurodyn (摘自網路圖片)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