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20日 星期二

淺談盤帶重播(二) - RTR Transport

Studer A820 - best tape transport design!
        Studer A820大概是盤帶機中磁帶傳送機制最複雜的設計.  所下的工本可能也是最重的.  不過說實話, 我對於A820為何需要如此複雜龐大的Transport, 目前仍然是一知半解.  當然, 各家旗艦設計都有各自獨到的know how.  而且從重播(reproduce)的角度和錄音(record)的角度來看, 其實是不太一樣的.
        或許我先類比一下大家熟悉的黑膠播放系統, 大家會比較容易理解磁帶傳送機構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是資料是紀錄在磁帶之上, 所以磁帶的角色就相當於黑膠唱片; 第二是黑膠重播需要唱頭轉換震動資料, 在盤帶機之中, 也需要磁頭來做磁電轉換; 第三是盤帶機的Transport就相當於黑膠重播系統的唱盤與唱臂, 負責磁帶資料穩定的傳送.  最後大家要知道的另一個差別是, 盤帶機中的磁頭是不會動的, 而唱頭會隨著唱片溝槽由外向內移動.  因此大家就不難理解盤帶的磁帶傳送機構為何如此重要!!  因為磁頭對於磁帶資料的解析與讀取能力, 就取決於磁帶能夠多穩定的傳送經過磁頭!  以Studer為例, 從入門到旗艦機種, 在同一個時期內, 事實上搭配的磁頭都是"一樣"的; 例如, Studer最後一代的A807/810/812/816/820, 所搭載的磁頭都是Studer最後一代的318系列; 而早期的A80/B67, 都是316系列.
        就好比印刷, 假如紙張的傳送無法穩定, 你如何能夠奢望印刷的解析度與品質能夠有多好? 而這個"穩定", 正是決定A820/816等級的Master Recorder(或是其他各家的Master Recorder)與"一般"的盤帶機的巨大差異所在.  因為磁頭是不動, 甚至是一樣的, 所以磁電轉換輸出的品質與解析度其實取決於磁帶傳送的能力.  而這個能力, 從工程上的的角度來看, 其中一個就是WOW & Flutter, 也就是抖動率.
        當然, 抖動率也沒有這樣簡單.  事實上, 抖動率的標準量測也是有其限制.  因為標準上是只使用3150Hz來量測.  另外是flutter的來源有很多, 不一定只有來自馬達.  例如scrape flutter.  所以大部份的盤帶機在錄音頭和播音頭之間都會有所謂的"Scrape flutter idler/roller".  請見下圖.
Flutter idler between record and repro heads (Nagra T Audio)
        因為磁帶只要經過不動的表面(如磁頭)都會有scrape flutter的產生; 而且討厭的是這樣的scrape flutter會串入以及污染磁帶上的音樂訊號.  也因此各家傳動機構(transport)就必須非常小心, 也是各家的know how, 使用各樣的設計/placement, idler, 材料, 以及張力(tape tension)的控制來降低或是消除這樣的影響.  也就是要想盡辦法讓磁帶能夠穩定服貼的經過磁頭, 以得到最佳化的紀錄或是讀取.
TFK M15 head module (idler between record and repro heads)
        而這個scrape flutter的影響, 在我優化我其中一台A80R成為reproduce only的configuration也得到印證.  另外一個最近的例子是, 改善了朋友的M15上的scrape flutter roller的異音(順暢度), 所得到音質的巨大改善!  而從scrape flutter的角度來看各家各式各樣的磁頭模組設計, 就不難理解有些人為何要搞到如此複雜!  例如TFK的設計.  請看下圖.
TFK M20 head module/configuration (Big idler before erase head
and small idler after repro head)
        當然也有人走簡單化, 例如後期的Studer.  請看下圖.
Studer A820 head module (Idler between erase and record heads)
        當然, 討論Transport mechanism, 磁頭模組只是其中一部分.  一套完整的Transport主要會有:
        (1) Supply & Take up Motors
        (2) Rollers & Guiders
        (3) Tension sensor
        (4) Capstan motor & pinch roller
        (5) Head module
        (6) Reel locking system (NAB, CINE/Trident, AEG)
        基本上, 對於任何會影響磁帶傳送穩定度的因素都必須想辦法降低其影響.  因此, 由於目前我們使用的盤帶機都有一定的歲數.  機構上的老化是一定要重視的一個部分.  雖然當時使用的bearing與馬達都是高品質的物件, 但經過三四十年, 品質的劣化是必然的結果.  所以我會建議這些物件都必須要更換或是保養.  任何的異音或是雜音都是必須想辦法消除.......
        我在此也不可能逐一討論(1) - (6)的影響,....我只能在此給大家針對transport mechanism的建議或是經驗分享:
        (1) 小心任何會造成刮傷磁帶的可能 - 要發現自己的機器會不會損傷磁帶其實不難, 如果發現機器磁路(Tape path)上會出現磁粉散落都要注意.  磁路經過的零件表面是否表面光滑不會有刮傷的風險? 以及清潔時是否有特別的位置或是零件比較容易髒污.  這些都是第一個必須被處理的項目.  一般機器都會有所謂的tape lifter.  也就是在快轉倒轉時會將磁帶頂離磁頭的裝置.  這個部分要特別注意, 它刮傷磁帶的風險很大.
        (2) 我的經驗告訴我, Take up Reel (右盤)的影響遠大於Supply Reel (左盤).  這可以理解是因為右盤比較接近Repro head, 所以任何的抖動或是不穩定都直接會影響播音的條件.
        (3) Scrape flutter idler/roller因為距離播音頭非常近, 所以它的順暢平滑度非常重要.  一般機器保養都會忽略它.  所以強烈建議可以拆下做徹底清潔潤滑.  但要注意不要移動它的位置, 因為這與tape path的校準有關.  如果不熟悉, 可以請熟悉機構的朋友進行或是指導.
        (4) 任何的roller (轉動件)有異音都不是正常的.  要想辦法消除它.  一般roller裡面都有bearing.  再好的bearing經過三四十年都會劣化, 裡面的潤滑油都會硬化裂解.  所以可以的話都必須更換.  不過更換bearing是不小的工程.  以A80為例, 全機共使用24顆bearing (不含馬達), 有兩種規格.  所以更換bearing還是委託專業人士進行比較妥當.
        (5) 馬達的部分建議請專業人士進行.
        (6) Pinch roller的品質非常重要.  因為它對速度的穩定有決定性的影響, 也因為它很靠近播音頭.  Pinch roller的橡膠材質有學問, 軸心材質也很重要, 品質優秀的Pinch roller都不會便宜, 反而要小心太過便宜的貨品.  速度的穩定度在鋼琴上是最明顯的.  一放便知.
        (7) Reel locking system (NAB, CINE, AEG): 這個部分其實有相當的影響, 只是一般人沒有什麼選擇.  同樣是NAB adapter.....Revox type或是TEAC type在聲音上就是會不同.  因為它們都會造成程度不同的抖動率的影響.
Custom Alu NAB hub for pancake operation
Prototype of Alu NAB Isolator for better locking of NAB metal reel
        想要發揮盤帶機正常實力, 以上所談到的其實是基本而已.  一般市面可以買到的機器, 由於年代已久, 通常機構的狀態都不會很好.  或許還是很好聽, 但想要就此發揮它全部的實力.......可能事與願違!

2018年3月12日 星期一

談音論響(十一) - 音樂文本論與"終極"文本 - Versions of Music format and "ultimate" format

Distribution/Production Masters, Master copy, Pre-recorded tapes,
DAT masters, Vinyl/CD....sorry, no cassette
        已經不記得在哪裡看到"音樂文本"這個概念.  羅蘭巴特似乎也談論其文本概念, 不過他是哲學思考, 有嚴謹的定義.  我只是音樂的愛好者, 此處所談的音樂文本, 只是泛指承載被演出的(錄音)的音樂的不同載體.  當然也不是談論音樂曲稿的不同版本.
        除非你是某方面的天才, 可以直接由音樂曲譜在腦海中產生音樂; 音樂的展現還是必須藉由曲稿, 演奏家, 以及樂器在某一特定空間下被表現出來.  而且音樂的展現, 也是一種物理的現象, 樂器的發音共振經由空氣與空間傳達到聽者的耳朵或是錄音師的麥克風.  經過麥克風紀錄, 再加上後製處理就產生了各樣的音樂文本(載體).  耳朵到大腦也是一連串的物理與生理現象.  一般來說, 耳朵直接聽到樂器的發音, 稱之現場; 而聽到由音響重播載體所發出的音樂, 稱之為罐頭音樂.
        當然, 好的現場體驗那是愛樂者的至高享受; 但現實條件下, 一般人不可能常常跑現場, 再者現場演出音樂的機會還是有限, 另外一般人的聽覺記憶能力還是極其有限(即使能繞梁三日....畢竟也是三日而已).  所以音樂文本還是有存在的必要, 對音樂愛好者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與恩賜.
        當然, 音樂文本有很多種形式.  商業音樂文本至少就存在了, 78rpm蟲膠, 33/45rpm黑膠, 盤式帶, 卡式帶, CD, SACD.....等.  如果是所謂的孤本, 也就是只在某一種載體下發行的音樂文本, 也只發行過一次, 那情況當然簡單.  但通常的情況是, 也因為商業的考量, 一個同樣, 有價值的音樂時空膠囊, 會出現不同的音樂文本.  例如一個1940年的錄音, 它可能會有蟲膠文本; 在黑膠時代, 也會轉為黑膠文本發行, 甚至不只有一次; 而在CD時代, 又會有CD文本等.
不同的Richter展覽會之畫的音樂文本
        這時就不難想像, 世上會存在著某一類的音樂文本"考古學家"或是收藏家.......以及一類專為滿足此類"音樂文本考古學家"而存在的商家.  他們不遺餘力的探討並發掘不同音樂文本的存在, 差異.  更甚者, 還會不遺餘力, 甚至走火入魔的推捧某一種"終極"(Ultimate)音樂文本的至高無上!
        以我的觀察為例, 從二十多年前的二手黑膠市場時期, 大部份愛樂者追著英國版, RCA SD/Mercury跑......德國版, DG/Philips/CBS等乏人問津.  以及近來黑膠復興, 再版黑膠音樂文本成為顯學, CD徹底打入谷底, ED1黑膠屢創新高.......
Wilma Cozart Fine on Mercury CD mastering
        我無意評論是非好壞.  但客觀, 純就以音樂欣賞的角度而論.  只要是認真製作的商業音樂文本, 事實上都代表當時解封"音樂時空膠囊" --> 音樂文本, 這一個過程的現實條件與限制.  初版當然美好值得收藏(如果你有能力的話), 但不代表是不可能被超越的商業文本.  舉例來說, 一個1960年代的ED1, 如果它的母源的狀況是正常的, 我看不出有任何技術上的理由, 使用更好的母帶機, 以及更高規格的後製設備與刻片系統, 不能誕生更"傳真"的音樂文本.  畢竟當時1960年代的技術設備還是比較受限的.  當然有人會說, 雖然當時設備技術受限, 不過因為母帶會隨時間而變化衰退, 再加上是由第一手的製作團隊監製, 初版會代表最接近當時Artist/Producer的意念下的音樂文本.  這樣的說法不能說是錯誤; 因為我們針對大部份的cases, 不可能實驗由當時60年代存在的Artist/Producer, 來到80年代使用更好設備和技術重新產生一個音樂文本!  但了解唱片歷史的愛樂者也不難找出有這樣的案例發生.  一個有名的案例就是Mercury請來Wilma Cozart Fine針對Mercury母帶重新後製生產CD版的音樂文本.  而當時Wilma的評論可能也"嚇到"部分的黑膠文本的愛好者, 也就是Wilma認為CD的聲音是比較"像"母帶的.  類似由原始Producer/Artist再製之前文本的案例, 在流行音樂裡也不少.  事實上, 也有不少的再製古典黑膠文本是出自初版黑膠文本的製作群.
        說實話, 當時Wilma的評論, 我也大惑不解, 以為這是推廣CD的廣告言論.  現在來看, 當時是我受限於商業音樂文本的既有印象, 也因為一般人不會有機會接觸前段的錄音工程, 以及真正的母源, 所以自然"以為"第一手的黑膠文本代表最接近當時Artist/Producer所聽到的"原音".  事實上, 現在我也知道有不少的一線錄音師不喜歡黑膠文本的聲音.
        回到音樂文本存在的意義, 它們不外乎是傳遞音樂內容給音樂的愛好者.  每一個音樂文本的誕生, 其實都代表當時的現實條件與限制.  它們都可以是原始文本的一種側寫與轉印(在這裡不討論硬體重播系統的因素).  的確, 以商業的音樂文本來看, 類比的音樂文本, 如黑膠, 似乎有更討喜的特色, 也似乎更能傳達音樂內容的肌理與表情.
Early Master direct copy
        以音樂文本的考古學家來看, 也就不難想像, 當我接觸到母帶級的音樂文本時的大喜若狂, 因為這是我三十多年音樂愛好的過程中根本沒有想像到的情境與可能性!  而且有趣的是, 從那個時候起, 我個人對黑膠文本的心態, 居然慢慢的退化到, 看待CD音樂文本的心態.  因為它們其實只是原始音樂文本的一個商業側寫.
        最後來說說所謂的終極(Ultimate)音樂文本.  近年來, 市面上出現不少的母帶級商業音樂文本(這裏的母帶級, 泛指錄音工程的母源, 可以是數位, 也可以是類比Master tape).  因此對音樂愛好者來說, 接觸第一手母源的聲音已經不是不可能.  以技術上以及實際上, 這些母帶級文本所承載的音樂訊息量和完整性, 稱之為終極音樂文本並不為過.  因為我們一般人不可能可以聽到存放在唱片公司裡的珍貴母源文本!  另外, 我討論這個終極文本的目的並不代表任何否決其他文本的意思.  好比我之前聽黑膠, 一樣也聽CD; 甚至在車裡聽FM radio也可以很感動.  我現在看到早期製作精美的黑膠文本還是會怦然心動.  但以音樂文本考古學家的心態, 當我接觸到這些"出土"的母帶級音樂文本, 雖然沒有漂亮的封面包裝.....但聽到更接近當時時空所凝結的聲音場景, 看到了更清楚的藝術家表情和神采, 彷彿是考古學家在歷史的遺跡中, 小心翼翼的拂去時光堆積的塵土, 緩緩的看到歷史的真相.

2018年3月2日 星期五

淺談盤帶重播(一) - Introduction of RTR reproduction

Studer A816 Master Recorder
        我想大部分的盤帶機使用者, 用它來做錄音的應該是少數.  大部份都是使用它來播放磁帶.  不管你使用的盤帶機是專業或是家用, 也不論是播放什麼樣規格的磁帶, 播放看似簡單, 不就是帶子上好帶, 按下Play不就結了?  其實不然.
        我追求母帶重播兩年多, 同樣的帶子, 從一開始不怎麼樣, 到後來讓我貼破眼鏡的所在多有.  甚至是我不太看好的四軌7.5ips商業帶.....這有點像是之前玩黑膠播放, 許多不起眼的片子, 卻在愈來愈優化下的黑膠重播系統之下, 撥出完全可以接受的聲音.  當然, 高下還是有的.
4T/7.5ips prerecorded tape sounds so good by Nagra T audio
        我印象一直很深刻的是用配備了四軌頭的Nagta T audio來播放Decca 4T 7.5ips的商業帶, 居然讓我一直慣聽2T/15ips的耳朵完全可以接受!  或許可以說, 以前用一般家用盤帶機來"評估"市面上眾多的4T商業帶, 其實離完全"萃取"出蘊藏在這些古老磁帶裡的磁性資料, 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這也好比黑膠播放系統在這二三十年的持續優化之下, 所能萃取溝槽內資料的能力, 可說已經不是當時刻下唱片的時代所能想像的.
        雖說Nagra T audio的完成度, 是一般家用機所無法企及的.  但即使T audio再美好, 其實它還是三十多年前的設計.  也就是說, 只要RTR的市場持續下去, 當大家掌握更多RTR的know how; 我們可以從磁帶中萃取更多的音樂資料, 是絕對可以預期的!
        在我來看, 這些know how主要在於對Transport mechanism的更深入了解, 以及磁頭放大線路的精進.  另外一個可能會出乎大家意料的是, 目前一般家用high end/Hi-Fi系統在承接母帶級高密度, 高動態訊源資料下的能力.
Metals new GQT concept
        最近看到這一個Metaxas GQT第二代的concept, 看似天馬行空的造型, 優美與否且先不論, 但其實它在基本設計上已經突破第一代concept的架構(Stellavox SP-8), 開啟新一代RTR tape reproducer的可能性!
        再來我想分開討論我對於這幾個部分的看法 (待續).

RTR is back? GQT tape recorder concepts by Metaxas

        Latest GQT concept by Metaxas......go even further!  
        Earlier GQT 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