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5日 星期五

New Direct Master Series (Sasimi Series) from Taiwan Bel Canto Musicale - Igor Pikayzen Violin Recital in Taipei

Direct Master Reel by Bel Canto Musicale, Taiwan
        Proud to introduce the new direct master reels from Taiwan!  2nd Bel Canto Musicale's  SASIMI series of all analog, two Mics direct to tape recording!!!  Since they will be produced from original 2 track masters, the quantity of these 1:1 direct master copies will be limited to 20 sets!
        Enjoy the samples from below video:





2018年6月6日 星期三

數位母源, 類比母拷文本 - Digital Recording on Analog Tape


        自1980年Decca/EMI分別發行了該公司的第一張數位錄音後(事實上, 數位的先驅者是日本), 錄音工業轉向數位的方式已經是不可回頭的趨勢!
        今天談這個, 倒不是要討論數位錄音歷史, 而是偶而會有盤友問我, 這個不是數位錄音, 怎麼會有類比母帶(拷)?  這是一個好問題, 也是自我收藏了第一個數位錄音, 卻是類比母拷文本(1990年內田光子的日本現場錄音)之後心中的一個疑問,   現在回答這個問題, 答案應該很簡單: 那就是雖然是數位錄音的紀錄格式, 可是當時的大部份電台格式仍然是類比, 所以這樣的數位錄音會有類似的broadcasting master的類比母拷文本流傳.
        另外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早期數位的格式並沒有統一, 而且變化相當快, 所以會有不同數位格式之間重播的問題存在, 也因此以標準也通用的類比盤帶流傳似乎是一個很合理的選擇.
        事實上, 只要當時數位轉換類比做得好, 這樣的數位類比母拷也可以相當好.  我手上收藏有不少這樣的文本, 錄音的年代從198x至200x年.

Copy version from broadcasting masters - Schubert Trout Quintet
Pollini's 1999 Chopin 4 Ballades (DG)





         當然所謂"惡意"或是魚目混珠的, 由CD或是低規格數位格式後製後輸出類比格式, 不在我討論的範圍.  這樣的"偽類比母拷", 乍聽之下似乎有一點像, 但在有經驗的耳朵下, 是可以分辨出來的.
        在數位錄音的初期, 其實數位與類比的"界線"是有些模糊的.  Decca雖然在1980年推出他家的第一張古典數位錄音, 但資料指出, 其實它的後製過程(Mastering)是在類比下完成的.  因為當時後製設備的完成度與掌握度, 會比數位成熟些.  有趣的是, 現在有不少錄音是以類比完成, 但反而是回到數位上去進行後製, 因為現代的電腦的處理能力, 可以輕易的解決許多類比設備難以解決的問題.  甚至有些數位錄音, 會刻意使用類比盤帶過帶的方式, 來得到類比聲音的連續性以及溫暖感.
        所以"數位錄音的類比母拷"其實並不奇怪.  當然太過近代的版本會有些可疑, 因為當數位播放器愈來愈進步與普及, 使用類比盤帶的"過渡"模式的需要性自然就不合時宜了.  當然刻意想利用類比磁帶的優點而製作的類比母帶文本也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