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7日 星期四

磁帶的壽命 - Reliability of Magnetic Tape

David Oistrakh's Violin Artistry Vol 1&2
        我目前收藏中, 最早的磁帶可以追朔到1960年以前, 也就是59年前, 這些由EMI/Columbia生產的7.5ips/2 track prerecorded tapes.  它們現在已經非常罕見了.  能完好流傳至今日, 更是稀罕. 

Early Examples of HMV 2 track/7,5IPS prerecorded tapes
        如果我說磁帶的損耗比黑膠還要低很多......可能很多人會皺眉頭.  當然, 壽命或是損耗至少要從兩個面向來討論; 一是材料本身的磨損.  二是磁性資料的維持性.  
Gui's Mozart Figaro - One of the EMI earliest stereo recordings
(maybe oldest tapes of my collection)
        磁帶的損耗除了本身材料的特性, 與機器(Transport)的狀態大有關係.  假設Transport的狀態固定, 事實上, 磁帶本身的耐耗性是還不錯的.  我現在敢這麼說的原因很簡單, 因為我手上大部份的demo reel (大部份是SM900), 至少已經播放超過100次, 重新錄音也不下於十次.....至今仍然頭好壯壯, 找不到需要更新的理由!  不過因為我大部份使用的機台(transport)都是Master Recorder等級, 他們對磁帶的handling和磨損, 的確比一般機種來得更低.  所以我之前對播放我的"母版"還會有些捨不得, 現在就比較不會.  甚至在進行老帶子轉拷為"母版"時, 我還會刻意使用播放過的帶子來進行.  為甚麼?  因為新帶子經過十來次的播放後, 它的表面會更平滑, 對高頻的響應更穩定.  問題只在於你的機器的Erase capability要正常(>80dB), 要能夠把之前的資料洗得夠乾淨. 

        當然, 材料本身的特性與存放條件, 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許多帶子無法通過時光的考驗, 通常是因為磁帶本身"binder"的問題, 例如許多帶子會有的SSS問題.  而非是本身的磨損導致無法使用.
        第二個, 關於磁性資料的維持性.  除了外部的影響外, 例如外部的磁性污染以及存放條件等,  大部份由材料的物理特性來決定.  高頻能量經過長時間會衰減, 這是類比磁帶最大的致命傷.  但這在適當的Mastering中可以被補救回來; 甚至是使用Safety Copy的方式.  事實上, 在我播放以上這些超過60年的老帶子的聽感來說, 只要帶子的保存是正常的, 它們還是可以很輕易的讓你感受到接近母源時的那種"Freshness"感受.  以我現在五年多的經驗來看, 這個高頻能量的衰減, 在10年的scale下, 你應該不太能感受到.  也或許是因為母拷本身強大的資料量優勢下, 你不太會注意到那些微的"衰減".
        以前我會懷疑50/60年代的老錄音母帶的狀況.  現在來看, 只要當時用對的帶子(事實上, SSS是發生在70年後的帶子, 而且當時也沒有人可以預知SSS的發生), 存放和使用條件(我相信在唱片公司裡, 他們的條件肯定比我們還要小心和嚴謹)沒問題.  它們要頭好壯壯的機會應該還蠻大的.  比較需要擔心的反而是splice tape的脫落和drop out的發生.  
HMV production batch information - can't understand no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