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我會討論到磁帶的一些物理限和校正的限制. 主要是因為我想回答一般人對"為什麼黑膠或是CD轉錄進磁帶後播放會比較好聽?"的疑問. 另外, 對只有播放(Reproduce only)的機器, 低頻(<500Hz)的校正是一件麻煩的事. 甚至早期的專業機, 或是一般家用盤帶機都省略這個部分. 因為如果你主要用來錄音, 這個問題比較小.
關於盤帶機的校正, 可以參考這一篇.
1. Head bump. Head bump是一種物理現象, 主要與磁頭Core的寬度與磁軌大小有關. 它的影響甚至可以到1k Hz. 但主要的影響會在100Hz以下. 如第一張圖片就是來自Ampex MM1200的實際量測. 可以看到在30Hz左右有一個超過3dB的boost. 不同盤帶機因為設計的不同, 影響的大小也不同. 可以參考這一篇. 但請注意, 這是在重播下才會發生的. 如果是錄音, 這個效應會在校正的過程中被抵銷. 這也就是為何當你在校正盤帶機時, 低音的校正是在錄音校正時進行, 而非使用標準帶在重播時校正. 也就是說, 你可以使用校正好的盤帶機去錄音, 並且得到平直無渲染的頻率響應. 但是, 請再次注意! 重播它又是另一回事了. 因為重播時, 所謂的head bump就會開始"作怪"了!
這個磁帶低頻重播的"不確定性"是類比磁帶的一個主要問題與麻煩. 因為你幾乎不可能得到一個"無染"的中低頻響應重播(註: 即使你的盤帶機在錄音上可以校正到30-20kHz +/-1dB)! 舉例來說, 如果我們使用上圖的MM1200為例. 當我們使用它重播一個帶子來做拷貝(甚至輸出給刻片機), 你就會"不知不覺"得到+3dB@30Hz的boost...... 再拷貝一次.....很好, 你就得到+6dB的boost(相較於original). Head bump你只能minimize它, 但你不可能消除它! 因為這是物理現象.
2. 重播低頻響應的校正. 因為真正的專業人士都了解有這一個問題, 也因此都知道, 也會想辦法控制head bump的影響. 一般家用機通常都沒有提供低頻校正的功能. 甚至早期的專業機. 我接觸過的TFK M10/V86/87, Studer C37也沒有! 這些早期母帶機如何控制這個部分, 我不知道. 但進入到晶體時代, 例如Studer A80, TFK M15等. 就通通具備低頻校正的功能了. 以量測資料來看, 新一代的盤帶機對head bump可以得到比較好的結果. 不同廠牌因為磁頭的設計與線路不同, 甚至磁軌大小不同, 產生的head bump效應不同. 相對也造成在中低頻音色的不同"染色". 這是類比磁帶的一個"樂趣", 但也是對追求中性的困擾! 當年這些盤帶機主要的目的在於錄音. 可是今時的發燒友是著重在重播. 因此這個問題不得不慎重處理.
那如何校正重播的低頻響應? 首先要說明的, 這不像是高頻的校正有標準的答案. 對於重播的低頻響應校正, 我們只能盡可能調整到平坦. 首先你需要準備一捲30-500Hz的sweep測試訊號, 不斷的播放它, 然後調整低頻level來得到一個最平坦的響應. MRL的建議是控制最高的level(30-500Hz)不要超過1dB, 然後讓低頻自然滾降. 關於MRL的說明, 可以參考這一篇. 細節我就不在這裡討論, 有興趣知道如何做的朋友, 可以與我聯絡.
事實是, 在類比磁帶的重播裡, 低頻的響應是最難以控制的. 也幾乎沒有辦法做到"平坦Flat"! 尤其在磁帶拷貝過程裡, 必須小心避免中低頻的"染色"! 新一代的專業機在head bump的控制上, 處理的相對比老機器好(程度比較小).
3. "為什麼經過磁帶聲音會變好聽"? 看懂上文的朋友應該已經依稀知道我的答案了. 或許與一般人的想法不太一樣. 變好聽的關鍵其實不在於錄音, 而在於重播! (註: 這裡我假設盤帶機關於錄音的校正是標準的) 中低頻的head bump效應, 相當於你對訊源進行了"等化EQ". 至於這個EQ的大小與範圍, 就看你使用的機器而定. 專業領域中, 也有將數位音源"過帶"的作法. 其實對我來說, CD/LP錄到磁帶等, 這些其實都是對訊源進行equalizing, 你不一定要用到類比磁帶. 類比盤帶機如果不夠好, 其實經過它所造成的損耗與染色是不小的. 再加上, 空白磁帶也不便宜. 適當的Equalizer其實應該可以做到類似的效果. 有人認為類比是很浪漫的, 其實類比一樣可以做到精確. 要小心的是這些"浪漫"其實是來自於"忽略"與不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