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9月14日 星期三

Next Gen A80R/RC Repro Card updated - My A80R Ultimate Reproducer was born


Next Gen A80R/RC Repro Card
        我的A80R Reproducer裝上Next Gen A80 repro cards已經有一個月了.  期間用各樣音樂內容測試, 並且比較我手上優化的A816 F1 (註: 所謂的F1優化, 請參考這裡的說明).  我現在可以很確定的告訴大家, A80R/RC加上Next Get Repro cards後的表現, 可以與優化後的Studer A820/816比肩而立.  以價格論, 更是最超值的組合!

        我甚至想建議設計者Jeff, 以這個設計架構, 製作一台可以對應各式盤帶機的tape stage.  因為這樣棒的設計侷限在A80 plug & play的限制下有些可惜.  不過, 要對應各家不同感抗和輸出大小的磁頭, 應該會複雜了目前Next Gen的線路.  所以魚與熊掌有時真的難以兼得.  維持目前A80最佳化的設計, 以及合理的價位, 對所有想升級A80R/RC的用家實在是一個福音.  

        因為之前有聽過兩代Doshi V3.0 tape stage的經驗.  雖沒有直接Doshi vs Next Gen來比較.  但我應該可以告訴大家, 如果你不需要Doshi“管味"的加持, Next Gen的表現"至少"與Doshi V3.0是同級的, 甚至在規格上超越Doshi許多.  有意思的是, Next Gen的聲音走向與我的F1優化後的聲音是很類似的.  我想可能的原因是, 兩者追求的目標: 更短的訊號路徑, 更平直的phase response, 更高的S/N比等, 是相同的.  因此可以確定由現代high end audio思維下所設計出來的產品, 的確可以讓這些70/80年代的Master Recorder"脫胎換骨"!  這其實也是當年Mark Levinson ML-5的目的.

A80R factory balance out

Next Gen Direct balance out
        事實上, Next Gen cards雖然在A80R/RC上是plug & play, 但Next Gen設計上提供一個更直接引出訊號的方式(direct out); 也就是可以by-pass A80R/RC本身的in/out module, 讓訊號輸出路徑更短更直接.  我的A80R reproducer之前已經考慮到類似的"問題", 第一, 我的A80R沒有VU bridge, 所以避免了訊號"來回"於VU bridge的"不必要污染".  第二, 我選擇最簡單的in/out module (註: A80R與A80RC不同的是, A80R其實有幾種不同的in/out modules), 並且by-pass了mono/stereo的切換.  讓這個部分的訊號路徑達到A80R原本設計上的最短.  但是, 我從Next Gen direct balance out vs A80R module out的比較, 還是可以感受direct out更進一步移除了一層薄紗.  事實上, 設計者更建議我使用direct unbalance out的方式, 因為可以再免除一段unbalance to balance的線路.  但由於我目前前段都是balance的方式, 使用direct unbalance out會少掉約一半的output level.  第二是買的mini XLR 4 pins端子還沒有收到, 所以暫時沒有測試direct unbalance out這一段.  不過, 即使如此, 我已經非常滿意Next Gen在我的A80R reproducer上的改善.  現在稱呼我的A80R為A80R ultimate reproducer應該是當之無愧了.  
All-roller and Repro only tape path of my A80R
        也需要告知的是, 除了這個Repro Cards, NextGen設計給A80R/RC plug & Play的Record Preamp Cards也已經完成.  依照Repro preamp的成功, 我提醒有錄音需求的A80用家可以列入考慮.  相關Record preamp的測試資料都已經公開在網路.

        註1. VU stage與monitor stage的存在, 在使用上的確有其方便性.  但也無可避免的增加了線路的複雜度.  兩者取捨, 在於各自的考量.
        註2. 的確如Next Gen設計者提醒的, 使用direct out時要注意線材的長短與週遭環境電磁感應所產生的哼聲.  我即使使用了屏蔽的XLR平衡線, 太過接近變壓器時, 的確會產生感應的哼聲.
        註3. 當然, Studer A80與最後一代的A820/816, 在transport的機構設計上還是不一樣.  以技術來看, A820/816應該有更穩定的磁帶輸送能力.  但是由於兩者的audio circuits不同, 這兩種transport很難進行客觀的比較.  Next Gen正在進行A810/812/820 plug & play的repro card design.  或許未來在類似的repro preamp架構下, 有機會來進行機構的比較.
        註4. 晶體設計在S/N比的規格上, 似乎有優勢.  也就是音樂的背景夠不夠黑, 以及能讓聲音從音場中浮現出來的能力, 與S/N比有很大的關係.  這個部分愈好, 會讓音樂的重現更真實.  我目前所聽過在這方面表現最好的盤帶機(不論原裝或是改裝, 甚至是外接tape stage), 還是晶體最得我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