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High-end音響到底在high什麼(二) - Mission Impossible, 不可能的任務?


Recording Reproduction (Picture from Linkwitz)
        延續之前的第一篇.  除了命名和外貌之外, High end音響所面臨的挑戰有什麼? 

        首先要說明的是, 上圖來自Linkwitz的網站.  我要強調的並非是"音場", 而是"如臨現場".  發燒友或多或少都有聽到現場的經驗.  現場由於是真實樂器的真實發聲, 如果不談空間的限制, 現場所聽到的聲音, 是不會有頻寬, 動態, 解析度的限制, 樂器自然呈現基音與泛音的比例與衰減.  唯一限制是你的耳朵(註: 當然還有空間acoustic的影響與限制, 但在此先不論).
Philips recording session
        另外要注意到的一個有趣的情況是.  High end音響絕大部分是家用, 鮮少專業錄音室會使用High end音響.  那這是因為專業錄音室用不起現今的Super High End音響器材?  當然這有可能, 畢竟商業行為一定會有成本考量.  不過, 我想使用情境應該是主要原因.  例如, 專業錄音室是要創造訊源(錄音), high end的黑膠系統, CD等自然派不上用場.  High end擴大機亦然.  因為錄音室所需要的功能比家用複雜太多.  High end喇叭與線材呢?  這容我後續道來.
Custom console
        "如臨現場"大概是大部分發燒友希望在音響重播能達到的理想境界.  所以如果這些High end音響發出的聲音或是展現的性能, 無法讓花得起的發燒友, 哪怕是稍微一點點勾起他們心目中的"如臨現場"的感覺, 只靠名稱與外貌, 恐怕在市場上走不長久.
        但是麻煩的是, "如臨現場"嚴格來說是一種感覺.  如何將"如臨現場"轉換為可以量測的技術規格, 也是一個困難的事.  大部分的High end音響廠商也不會正面告訴你, 通常只會強調自家產品是如何的不計成本打造, 鮮少提到技術的部分.  例如, 有的High end喇叭強調的是單體的材質, 箱體的剛性, 分音器的超級零件....等等.  但大概只有High end喇叭的常青樹Wilson Audio, 除了一直以"Time domain"為設計目標, 也敢提出數字規格.  例如號稱最頂級的WAMM MC可以達到2ms的時間差.  
Wilson Audio Sasha
        其實我們在現場聆聽真實樂器發聲是不會有時間差的.  音響上時間差的產生原因, 在於多音路喇叭不同單體不可能完全一致, 再加上各單體的距離條件不同.  2ms似乎很低, 但我相信精心製作的同軸或是全音域單體所組成的喇叭, 可能可以更低(Tannoy的同軸號稱是0).  但至少在多音路多單體的喇叭系統中, Wilson Audio應該是最重視這個規格的.  你也可以說, 至少2ms的結果的確更接近現場實際的情況.
Tannoy Point Source Coaxial Driver
        另一個有趣的現象是, 專業錄音室所處理的訊源是母源.  而High end音響處理的訊源是"家用罐頭音樂"!  而母源與罐頭音樂一個最重要的差異就是動態對比(Dynamic Range).  也就是說, 兩者的硬體設備要處理的動態對比是不一樣的!
        此時就有一個更麻煩的事發生了....... 明明跑得不是, 最高密度, 幾乎沒有動態壓縮的母源, 而是已經"壓縮處理"過的罐頭音樂(CD/LP), 發燒友卻又希望能在他的High end音響聽到"如臨現場"的感覺或是效果.... 這豈非是"不可能的任務"?  所以專業錄音室要的"中性無染"在High end裡是行不通的.  我也相信High end音響廠商應該都了解這個, 只是不可以說出來.  這裡也可以回應上文提到的, 為什麼在專業錄音室裡很少看到這些High end器材的原因之一.  也可以說, 要在現今High end市場成功的設計或是產品, 只是超低失真, 忠實重現訊源的內容是不夠的.  設計者或許要更進一步思考, 除了這些"基本"之外, 你還可以怎麼做(設計), 讓使用你的產品的這些超級發燒友, 可以感受到更多的"如臨現場"的特質(註: 當然命名與外觀設計不可以馬馬乎乎).  而這種"無中生有"的煉金術才是這些Super High End產品令我瞠目結舌之所在!  因為這可是需要結合了生理學, 材料學, 物理, 化學, 電磁學, 電子, 機構設計等的大學問.  例如, 線材.  從我年輕開始玩音響時的第一代Siltech, 到現在Gen 9(?), 不就只是個被動的線材, 可是廠商必須不斷要推層出新, 而且每一代都要比前一代讓使用者覺得更High end!  更厲害的是, Siltech也"只是"一家之言, 堪稱與Siltech比肩的high end線材還多的是.  而且還每家都有每家的"特色"!  更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 在某系統理是飛天遁地的"無敵"線材, 在另外的系統裡卻佔不到便宜!
Nordost Odin Gold
        也好比料理做菜.  同樣的材料在不同人手上, 味道大不同.  要拿個米其林一星是難上加難.  三星主廚那更是鳳毛麟角!  High end音響的打造, 好比味道的精練!  必須不斷嘗試, 推層出新, 並且需要超乎常人的"品味". 
        所以現在你可以知道這些High end音響為什麼可以這麼High!?


2022年2月9日 星期三

Archival Tape Editions - MasterCut Lacquer by Supersense, Vienna - Part.II


Archival Tape Edition 002 on EMT930
        關於Archival Tape Editions的來歷, 可以看這裡.  年初五, 幾位同好齊聚, 帶著期待的心情開封這兩套難得的MasterCut Lacquers.





 


       其實也沒有意外.  Lacquer一開聲, 就輕易將ED1 Vinyl比下去.  我所好奇的是. 經過了四次的翻模, 音質到底損失了多少?  另一個是, Lacquer與3rd or 4th generation master copy差異是如何?

        當然好壞有時候見仁見智.  但當時在場五人一致認同差別不小.  Lacquer版本在音質的純度, 厚度, 空氣感, 全頻段細節清晰度, 都好上不少.  與Vinyl ED1相比, 可以說是更上一層樓的產品, 也的確更接近我聽優秀母拷的感覺.  不過, 這個結果倒也不意外, 因為多次的翻模, 可以想見會有一定的損失.  只是有點訝異, 這個損失比想像中來得大!





Locking nut to fix the lacquer when storage
        好吧.  畢竟是限量1;1手工生產的產品, 與大量生產的產品來比較, 是不太公平.  也畢竟是少數人才能擁有...... 而且這樣的MasterCut Lacquer的成本與價格, 也已經與licensed Master Copy相差無幾.  


2022年2月6日 星期日

A80 rolling dummy head - 2nd prototype


2nd Prototype, 1st Prototype, Factory one (from left to right)
        Rolling dummy head的概念其實很簡單.  就是藉由轉動的機構來降低摩擦所產生的scrape flutter.  進而降低因為flutter所產生對於錄音內容的modulation, 而更忠實重現錄音的內容.

        而Scrape flutter產生的modulation就像是一層薄紗, 覆蓋在你所呈現的音像畫面之前.  一般的情況下, 使用者很難察覺scrape flutter對音質所產生的影響.  因為你沒有辦法A/B test.  Dummy head的設計在Studer playback only的transport中是一定會有的.  因為必須使用它支撐適當的tape path.  

        一個可以自己測試scrape flutter的影響有多大的方式是, 你可以移除掉record head位置上的dummy head.  Studer的設計, record與PB head的位置靠得很近, 所以移除record head位置的dummy head不至於影響tape path.  (註: 但請保留erase head位置的dummy head.  另外, 移除record head位置的dummy head後, 請確認PB head的azimuth) 然後比較有與沒有這個dummy head時音質的差異.  你應該就會知道, 多了一個固定的摩擦面會對重播音質產生怎樣的影響.  

        有人或許會說, 那正常機器都有record & erase head, 那怎辦?  其實一般所謂的tape recorder, 它們是用來錄音為主的.  所以erase & record heads是必須存在的.  此時playback的品質就會是2nd priority. 但對發燒友則不然.  因為大部分的發燒友, 其主要目的是在playback.  當Playback quality是1st priority時, 既有的record & erase heads所帶來的scrape flutter, 就需要列入考量.  

        但可惜的是, 即使是Studer, 對於Playback only的機種, 當時也只是使用一個固定的dummy head, 裝置在原本record & erase heads的位置上, 做為"支撐"tape path之用.  當然Studer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 因為Playback only不需要錄音與消磁頭, 以及相關線路.  Playback品質並非當時這類型機器的考量.  但是如果你知道所謂的Studer Preview Master的存在, 你就會知道, Studer其實也很清楚scrape flutter所帶來的影響.

Studer A80 Preview Headblock
        所謂Preview Master, 就是專門用來播放工作母帶輸入給刻片機的專門Master Recorder.  你會發現, Preview Master Headblock上全部都是rollers! (當然除了磁頭外)  這也就是我想製作rolling dummy head的由來.

        第一代的rolling dummy head.  當時是完全依照原本dummy head的尺寸, 只是想辦法將上半部改為ball bearing.



        第二代的rolling dummy head.  原廠尺寸已經不是考量.  只有將與磁帶接觸的部分維持一樣的尺寸與高度.

        如下圖.  目前將2nd prototype裝在靠近在light sensor的位置. (註: 此位置在原廠headblock中就是一個dummy head) 而原本在Mk.1 headblock中的record & erase heads位置則"清空".
final PB tape path of my A80R
        我個人覺得2nd prototype還有改善的空間.  所以應該還有終極版(3rd)的計畫.  但對我比較麻煩的是........要找到合宜的廠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