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0日 星期一

頂級盤帶機點將錄(六) - Stellavox TD9

Stellavox TD9
        Stellavox的產品一直是"High end", 精緻, 稀有, 獨樹一幟的同義詞, 和Nagra互為瑜亮.  Stellavox的老闆Mr. Quellet一開始就"擺明"了要和Nagra打擂台.  因為Stellavox的產品硬是要比Nagra同級產品更迷你, 線路架構更簡單, 音質要比Nagra更好!  事實上, Nagra老闆Mr. Kudelski和Mr. Quellet是好朋友.  Mr. Kudelski也曾經在Mr. Quellet困難之際買下Stellavox, 而在Mr. Quellet恢復後將Stellavox賣回給他.  兩家產品的思維其實有差, 市場規模也不同.  Stellavox因為是一個微型公司, 所以在產品設計上, 可以更自由揮灑, 追求Mr. Quellet心目中的極致.  
Stellavox TD9 vs Nagra T Audio
        Stellavox產品基本上分為兩個系列: SP & TD系列.  SP系列是迷你攜帶型的盤帶機, 比Nagra IV-S更小, 只能使用5"盤.  有SP7, SP8, SP9等.  TD系列是"大型"盤帶機, 給錄音室使用.  有TD88和TD9.  TD88基本上比較類似prototype, 數量非常少.  以TD9為主.  Stellavox產品先進, 但因為生產數量太少, 在完成度上通常有問題.  流傳至今的TD9, 還能正常運作的非常少.  不過, 多虧SEPEA Audio的努力, 修正了當時TD9設計上的一些問題, 讓新一代的TD9更穩定.  請參考這一篇.
New produced TD9
        Stellavox為了追求極致performance, 許多關鍵零件甚至自行設計, 像是TD9的motors; 設計的架構更與其他廠商量產機種有很大不同.  因為通常為了量產, 廠商會選擇對成本有利的方式.  而Stellavox則是以音質為最高優先, 寧可用手工慢慢生產.  這也造就幾個Stellavox盤帶機獨一無二的特色:
1/2" 2T head module optimized for 30ips/AES

TD9 without head module
        1. Stellavox的音頻放大線路都被整合在Head module之內, 以追求最短的訊號放大路徑.
        2. Stellavox寧可犧牲規格切換的方便性, 而傾向優化磁頭與對應音頻線路在某一個規格, 例如15ips/CCIR.  因為線路要通用化, 以及為了方便切換, 會導致線路的複雜化而犧牲音質.  但這樣的方式會導致用家成本更高, 因為使用者必須準備多個Head modules對應不同規格.
Head module optimized for 15ips/CCIR and 30ips/AES
        3. 由於音頻線路都整合與Head module在一起.  因此Stellavox TD9在切換不同帶寬規格(例如, 1/4" to 1/2"), 所需要的時間是最短的.  切換後, 甚至無需進行校正.  Mr. Quellet的邏輯就是, transport單純負責磁帶的運轉, 而所有與音頻放大校正相關的部分, 則被整合為一體.  一是這樣的訊號路徑是最短.  二是可以將切換不同磁帶規格所花費的時間降至最低.
        4. TD9由於徹底模組化.  可以接受各式各樣的客製化規格.  這也是小型公司的優勢.  TD9的架構可以輕易更改磁帶規格(1/4", 1/2", 16mm film, 17.5mm film, 35mm film), 以及兩軌擴充到四軌.  磁頭模組甚至有三種大小尺寸可以選擇.
        
Head module & Tension roller x2
        5. TD9的tape path應該是最簡單的, 就是一個"U"型.  不像大部分盤帶機都要上上下下, 繞過眾多的rollers.  TD9就是左右各一個整合tension sensor的大roller.  我猜這樣的架構主要的原因在於易於切換規格.  但輔以特別設計的低抖動率馬達來維持磁帶傳送的穩定性.
TD9功能說明圖
        把玩TD9就會發現Mr. Quellet許多超前時代, 不做妥協的設計思維.  這也造就TD9聲音的不凡.  以原裝狀態做比較, TD9的表現已經足以列入頂級盤帶機之列.  再加上由Stellavox Swiss最新設計的L10 in/out modules.  更可以提升TD9的表現到更高的境界.  對我來說, Mr. Quellet的Stellavox是精品中的精品, 以產品的細緻度來說, 是唯一可匹敵Nagra T Audio的產品.  不過, 由於太過於稀有, 代價也是目前之最.

Stellavox TD9 on custom trolley





2023年11月15日 星期三

頂級盤帶機點將錄(五) - Nagra T Audio


Nagra T Audio Preview Version

        Nagra T Audio(簡稱TA)是Nagra第一台"母帶機".  不同於Nagra產品一貫的小型便攜式需求, TA是Nagra唯一一台全尺寸(可支援到12"盤)的盤帶機.  但即使如此, 以可以支援到12"盤的專業盤帶機中, 只有丹麥Lyrec Frida PTR-1的尺寸更小.  但Lyrec Frida只能到15ips, 等級還無法到"母帶級"之列. 

T Audio with Type I Keyboard

T Audio with Type I Keyboard

        雖然原裝的TA聲音的表現不是天下第一, 但以產品精緻度來說, 應該是天下無敵了.  如果形容Studer就像是瑞士的Rolex, 那Nagra TA就是瑞士的Patek Philippe了.  真要在精緻度上可以比較的, 大概就只有同為瑞士的Stellavox TD9.  有關TD9, 我們留待以後再談.

Nagra T Audio with Type II Keyboard

        Nagra T Audio出現的時間點是1981年.  Ampex ATR-100/102之後, Studer A820之前.  據說, T transport是有專利的.  在T Audio之前, 其實是先有一個T Instrument (TI)的版本存在.  TI就是所謂的data recorder.  當時Nagra開發T transport據說一開始是做為航太與軍事紀錄量測資料之用.  所以T transport可以支援最低15/32ips, 最高到60ips的帶速; 記錄的頻寬可以由DC到125kHz!  由此可以知道T transport的性能之強.  T Audio正是應用此超級transport, 加上音頻線路而成. (註: TI的錄音是以FM的方式)
TI (Early version) - Compact but most powerful transport

        因此, 超級精密的transport加上Nagra頂級的音頻線路, 自然讓T Audio成為當年的頂級盤帶機之一.   不過, 由於T Audio當年鎖定在最高端的廣播市場, 它的音頻線路上有加上許多的限制, 例如高通低通等.  因此以原廠狀態的T Audio與ATR-102或是A820相比較, 會有些吃虧.  再加上T Audio的機構與一般盤帶機更複雜精細, 能夠透徹並且完整保養, 讓它發揮到原本出廠狀態的工作室也不多.  因此, 聽到有一些人會覺得T Audio的聲音不好, 也就不會奇怪了.
        T Audio的主體與Keyboard是分開的.  Keyboard有兩種形式: Type I & II(請見附圖).  兩種形式對發燒友重播以及"簡單"的錄音要求下, 並沒有差異.  但要注意的是, Type I與II keyboard在上帶(Tape loading)上會有一些差異.  T Audio也有原廠的VU Bridge可以搭配.  原廠設計的trolley也有兩種: TMU-1 & TMU-2.  只是樣式不同, 並無功能的差異.  但由於VU Bridge不多見, 因此有搭配原廠VU bridge的T Audio價格會貴上不少.  但對我來說, VU bridge其實會增加訊號路徑的複雜度, 對音質沒有任何好處, 只有壞處.

VU Bridge for T Audio

TMU-1 trolley

TMU-2 trolley
        那T Transport有什麼特別之處呢?
        1. 我所知道唯一的五馬達transport.
        2. Twin capstan transport.  獨特的雙主軸馬達的設計.  狀態正常下, 可以確保磁帶張力在磁頭模組區是一致的.  也可以將磁帶運行的抖動率降至最低.
        3. 我所知道唯一配備磁帶壓力偵測器, 隨時監測磁帶張力的設計.
        不過, 食材再高級, 最終的味道還是在廚師的手段.  以我對T Audio的經驗來看, 似乎是T Audio的音頻部分限制的T Transport的發揮.  所以一旦你將T Audio音頻部分"現代化", 將所有的高通低通, filter移除, 訊號路徑極簡化與優化, T Audio會是我目前聽過, 幾乎是最好, 最活生的盤帶機之一.

Nagra T Audio head module

        當然, 你也可以嘗試直接引出磁頭訊號, 使用外接磁頭放大前級來處理.  但要注意的是, Nagra的磁頭規格與Ampex, TFK或是Studer不太相同.  因此與之搭配的前級要特別注意.  
        我不會否認, Nagra TA的確是我最喜歡的盤帶機.  精緻, 可攜帶便於demo或是現場錄音, 耐用穩定(如果保養得宜), 雖然價格不低, 但有機會把玩過的人應該都會愛不釋手.  不過, 也因此TA相關原廠配件(或是應該說Nagra所有原廠配件), 例如NAB/Cine adapters, 現在都不會便宜.  只能說是Nagra的設計都太過精緻而引人入勝了.
精巧獨特的原廠NAB adapter





2023年11月10日 星期五

Studer盤帶機群英錄 - Introduction for Studer tape recorders

Studer last Master Recorder A816
        Studer雖非盤帶機的開宗祖師, 但專業盤帶機的領域中, Studer可說是最成功的品牌.  從真空管時代的C37, 約1960年代開始, Studer逐漸成為專業錄音室或是廣播電台的第一選擇.  在功能, 規格與耐用度上, Studer也都維持業界的標桿.  但對於想入門的盤友, Studer的型號可能會有些複雜.  因此我想在此對Studer RTR的型號做一個簡單介紹.

        首先, 你需要知道Studer是完全的專業考量的設計, 因此平衡XLR輸出入是標準.  而Studer RTR主要分成兩個系列: 一般的Tape Recorder, 以及最高級的Master Recorder.  一般型的Tape Recorder基本上會維持19"面板寬度, 體型比較compact, 型號的稱呼結尾會使用Tape Recorder, 或是Recorder-Reproducer.  而最高級的"母帶機"系列, 型號的結尾會加上Master Recorder, 例如A80 Master Recorder.  Master Recorder因為體積龐大, 重量驚人, 通常會附帶Trolley, 方便移動.

A810 Tape Recorder

A816 Master Recorder

        一般型的Tape Recorder有: A/B62, A/B67, A807, A810, A812.  Master Recorder有: C37, A80, A816, A820/827. (註: 以Studer 1960年後的型號為例)  Studer的聲音表現, 以我的接觸, 基本上是一分錢一分貨.....也就是花得更多, 聲音會更好.  大約以1980年為分水嶺, 之後的型號都是三位數, 例如A810等.  以下依照型號生產次序做簡單介紹:

C37
        C37: Master Recorder.  C37可以說是Studer成為頂級盤帶機品牌的第一個里程碑.  四軌的J37被Beatles採用後, 更是聲名大噪.  優秀堅實的機械結構, 加上全真空管線路, 至今仍然是收藏家的最愛機種之一.  但需要注意的是它採用AC Capstan Motor的設計, 又因為歐洲地區為50Hz電源, 大部分市面看到的C37都是50Hz AC Capstan Motor, 如果要在台灣60Hz的環境下使用, 需要使用60/50Hz變頻設備.  當時雖有60Hz Capstan Motor的出口版本, 但數量非常稀少.  全機使用多達20支真空管, 全真空管設計.  

B62

        A62/B62: A62是Studer第一台晶體盤帶機設計.  A62與B62的音頻線路是不一樣的.  B62直接沿襲A80R的音頻線路板.  A62/B62 compact的體積, 非常適用作為攜帶外場錄音使用.  事實上, Decca也使用A62/B62收錄了許多經典錄音.  我個人非常喜歡B62的聲音和設計.  由於沿用A80R的電路設計, 也使得B62有"現代化"的空間.  請參考這一篇.

A80R
        A80VU/R/RC: Master Recorder.  Studer第一台晶體設計的Master Recorder.  也是Studer最成功的機種.  A80的家族比較龐大, 可以參考這一篇.  A80可以支援1/4"到2", 兩軌到24軌.  它的現代化以及改良, 可以參考這一篇.  

B67

        A67/B67: A67/B67是Studer第一台符合廣播電台19"寬度的第一台tape recorder(註: 更正. A62/B62已經是標準19"寬度).  俗稱Baby A80.  後續Studer tape recorder都沿用它的transport架構.  Revox A700是它的家用版本.  有內建VU meter的版本,  就稱為B67 VU.  圖片是沒有VU的版本.  3.75/7.5/15ips三速, 等化通常是設定在CCIR.

A800 24CH
        A800: Master Recorder.  A800是A80的進階版本.  但A800只有多軌版本.  沒有1/4"規格. 

A810
        A810: Studer進入1980年代, 第一台電腦控制的盤帶機.  Transport架構維持B67的形式, 也是19"面板的設計.  它的音頻線路板也成為Studer 1980s年代的標準.  基本上, 後續的Studer機種都沿用了A810音頻線路板的設計.  因此, A810 compact的體積, 加上與頂級A820相同的音頻線路, 使得A810成為Studer的中堅機種.  也是C/P值最高的Studer.  唯一的"缺點"就是無法使用到12"盤.  它的軸距是282cm, 大約是11".  A810由於使用電腦控制, 因此可以輕易在面板上切換CCIR/NAB等化.  A810的基本規格有3.75/7.5/15ips三速.  高速版的A810則可以支援3.75/7.5/15/30ips四速. (註: 早期的Studer, 如B62, A80, B67都無法在面板上切換NAB/CCIR等化.  必須在音頻卡上更換對應的EQ小卡, 而且通常只對應兩速) A810有對應的腳架, 也可以獨立使用.  只有1/4"兩軌規格.

A820
        A820: Master Recorder.  Studer接替A80/A800的Master Recorder.  Transport設計可說是盤帶機中之最.  沒有任何一個機種可以超越它.  如同A80, A820一樣有1/4"兩軌到2" 24軌的規格.  A820 transport的架構也沿用到後續的A827, D820等多軌Master Recorders.  但這些都沒有1/4"兩軌的規格.

A812
        A812: Studer為廣播電台生產的最高級機種.  也俗稱Baby A820.  所有最先進的A820功能幾乎都濃縮在A812身上.  雖然是19"面板設計, 但可以支援到12"盤.  必須搭配腳架運作.  當然是3.75/7.5/15/30ips四速, CCIR/NAB可調整.  只有1/4"兩軌規格.

A816
        A816: Master Recorder.  A816的誕生比較意外.  據說是Studer專門設計生產給德國市場, 作為替換TFK M15/15a的機種.  因此A816的尺寸刻意被設計成M15a一樣的大小.  生產數量極少, 僅見於德國市場.  也因此A816的tape path是Studer少見的B Wind的方式.  許多操作的方式和M15a近似.  甚至Head module的設計也不同於A820, 而是類似TFK的方式.  只有1/4"兩軌規格.

A807
        A807: Studer最後的精簡之作.  取消了右tension arm, 音頻線路板也一體化來降低成本.  據說, 當年Studer有授權一批特別版的A807在中國地區生產使用.  軸距比較小, 282cm.  而一般版本的A807則是可以到300cm (12").  30ips是option.  CCIR/NAB可切換.  只有1/4"兩軌規格.  A807的家用版本就是Revox C270.  
        註: Studer磁頭基本上都是通用的.  A807用的磁頭其實與最高級的A820是一樣的.  而Studer磁頭會有兩種規格: Butterfly (DIN)和In-line (NAB).  兩者其實各有優劣.  另外, Studer在1980s開始導入Amorphous 318系列的磁頭.  







 

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

頂級盤帶機點將錄(四) - Ampex ATR-100/102


Ampex ATR-102
        美國霸主的Ampex似乎在港台比較少見.  這裡頭的原因值得玩味.  的確, 早期的Ampex盤帶機, 粗獷的機構與操作感, 比起歐系同等機種, 的確缺了一點精緻感.  或許也因此, Ampex不得不全力開發, 在1976年左右推出ATR-100系列來維持霸主的地位.

        而當時ATR-100的出現, 的確也建立業界的幾個最高標準, 也讓當時的Studer A80瞠乎其後!  而ATR-100不只是維持Ampex一貫的強勢聲底, 在機構上的refinement, 以及創新的結構, 也提升到足以與歐陸機種比肩, 甚至超越的地步.  造型的簡潔與洗練程度也自成一格.  我雖然沒有收藏ATR-100/102, 但幾次的短期接觸, 對其強勁的聲底, 以及反應直接有超大馬力的transport, 都非常有好感.

Pinch Roller-less tape path of ATR-100/102
        以ATR-100與當時的A80來做比較.  至少有以下幾個突破:
        1. ATR-100可以直接切換四速, 而A80則只有兩速.  NAB/CCIR可以直接切換.  A80無法直接切換.
        2. ATR-100的尺寸相對(於A80)更小, 但反而可以支援到14"盤.  而A80只有12.5".  這在30ips下操作的確有很實用的差異.
        3. ATR-100雖然尺寸更小, 但重量反而比A80更重.  原因在於A80主體採用鑄鋁, ATR-100則是用鑄鐵結構.  這或許也反應在Ampex一貫高動態, 高密度的聲底.
        4. ATR-100最創新的突破就是沒有壓帶輪(Pinch roller)的設計.  一舉排除壓帶輪可能帶來的影響.  而形似雙capstan的結構, 也確保磁帶運行在磁頭區時能維持一致的張力.
        5. 另外一個突破是, ATR-100切換不同尺寸規格的磁帶所需要的步驟與時間, 應該是當時之冠.  A80在這個方面完全不是對手. (註: 直到今日, 也只有Stellavox TD9可以更快)
        6. 唯一一個我個人覺得可惜的是, ATR-100還是保留了tape lifter的機構.  雖然無關聲音, 但是在快轉操作下, 我個人還是喜歡沒有tape lifter結構的機器.
        磁頭的排列組態(configuration)上, Ampex與Studer A80維持一致的做法, 也就是在Repro與Record head之間插入flutter idler roller.  
        ATR-100的架構是以支援兩軌與四軌錄音, 最大尺寸到1/2"帶寬為主.  目前在二手市場上, ATR-100/102相較於Studer A820的取得成本比較低.  但聲音的表現上, ATR-100/102可說是與A820各有特色.  所以以入手頂級盤帶機的角度來說, 它顯得相對超值.  而且, 由於Ampex在美國市場數量相當龐大, 要取得相關備品或是維修保養都不是問題.

        ATR-100/102的升級:
        另一個Ampex ATR-100/102的優點在於, 它的現代化改造也不難.  雖然市面上目前還沒有像是NextGen Audio為A80設計生產, 新一代的repro & record preamp cards可以直接更換.  但比較於Studer A820, ATR-100/102要引出磁頭的訊號給外接獨立的磁頭放大前級相對容易.  因為市場上已經有ATR-100/102 head direct card的存在.  透過它, 就可以外接現代high end的磁頭放大前級來upgrade聲音的品質.
ATR Service生產的direct out cards
        除了原有Ampex生產的磁頭, ATR-100/102也可以更換Flux Magnetics的extended response的repro head來提升重播聲音的品質.
        Ampex ATR-100/102原設計下的訊號路徑, 一樣存在著為了編輯, 鑑聽以及方便使用的考量, 而無法單純化.  因此如同我之前提到關於A820與Nagra T Audio的訊號路徑的極簡化所能產生的巨大改善, 我相信ATR-100/102在這裡也存在相當大的改善空間.